“全人生指导”思想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2-01-01刘允杰
刘允杰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杨贤江(1895-1931),浙江宁波人,出生于宁波余姚(今宁波慈溪)一个贫苦的成衣匠家庭。他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家。“全人生指导”思想是杨贤江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杨贤江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
(一)“全人生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全人生指导”思想具有广泛的含义:凡是青年学生的求学、交友、择业、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劳动生活、为人处世、健康习惯、兴趣爱好、道德文化,都应予以全面地关心和指导。其主张的对青年从德、智、体、美、劳、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指导的思想跟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潘懋元认为,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内涵包括强健的身体及精神、工作的知识及技能、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丰富生活的风好尚与习惯[1]。指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杨贤江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获取各种经验并改造经验。因此,他指出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陶冶高尚的德性,要获取丰富的知识,要过健康有规律的生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劳动的技能,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要过社会的生活,从而成为完人。
(二)“全人生指导”劳动教育思想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与动物被动适应自然的根本区别。如果青年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亲自体验“汗滴禾下土”,又怎么能理解“粒粒皆辛苦”呢?杨贤江曾提出:“劳动生活或称职业生活,是维持生命,促进文明的要素;劳动是人类生活的要求,幸福的源泉……我们若是轻视或放弃在这方面的生活,就不免于死,否则也是个社会的寄生虫”[2]。劳动教育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人从求学时代才有的,相反,它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的教育。
杨贤江认为,青年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从这种劳动生活中“得到对于实际工作的知识与对于特殊职业的知识,重视由实行工作及满足工作的需要而获得的习惯,并养成普遍劳动与人间的理想及真正认识劳动价值的态度”[3]。杨贤江的劳动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论与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顺应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阐释。
二、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直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能够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当前“应试教育”和“拜金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也出现了学生贪图享受、铺张浪费、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不愿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长期被弱化、淡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对劳动教育地位的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存在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很多学校至今仍未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2020 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7 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印发;11 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于是高职院校开始重新重视劳动教育,有些高职院校单独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学生只有参加劳动获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有些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了学生素质考核,跟评奖评优挂钩;有些高校则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虽然高职院校强化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开展了相关的活动教育,但总体而言,对劳动教育很多活动的开展内容大于意义,流于形式,导致劳动教育落实不够到位。
(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纲要》中提出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但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了解到,很多高校虽然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并未将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再者,即便有些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也与学科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与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脱节。在与宁波某高职院校L老师访谈中,他提到:“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只重视文化课教学,从来没有开设过劳动教育课程,最多也就是组织学生打扫宿舍和教室,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最近一两年国家开始将劳动教育提上新的高度,很多学校虽然组织开展了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周,但相关劳动教育课程依旧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起来。”由此可见,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依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同时,劳动教育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再者,相关的专业教育资源及师资力量缺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无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
(三)劳动教育未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劳动教育,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有效地融入其中。虽然各学校采取了寝室卫生打扫、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见习实习等多种途径开展劳动教育,但多为体力劳动,有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相比,形式普遍更为单一,既没有打造有效的文化宣传品牌,也没有构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通过调查发现,宁波市各高职院校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宣传平台上,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宣传内容寥寥无几,仅有的大多数也是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官方文件居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演讲比赛、专题讲座等几乎没有出现过,劳动榜样人物先进事迹、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也鲜有报道。
(四)劳动教育的育人机制不健全
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有效联系起来,形成联动机制。实施劳动教育,学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支持,只有三方密切配合,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才能充分体现。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收看,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劳动育人联动机制。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成长,他们面对着繁重的学业压力根本无暇开展劳动教育,导致平时动手能力就较弱,家务活基本由父母包揽;进入到大学之后,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生活习惯,光靠学校,力不从心,也无社会提供有效的劳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也缺乏保障和评价机制。开展劳动育人需要多方共同参与,既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资金保障,也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未形成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和体系,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监督,从整体上导致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脱节。
三、“全人生指导”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从发展的角度认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全人生指导”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了中国教育实际而提出的独特见解,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突出代表。2018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段讲话以及后续出台的文件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做出的重要指示,也把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才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从创新的角度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当前,劳动教育已经被纳入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如何结合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努力的方向。优秀的劳动教育课程,应当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应当紧紧围绕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劳动法规、劳动安全和劳动技能教育纳入其中。要持续推动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创新创业”课、学科专业课、课外实践课等全课程有机融合,形成特色鲜明且富有创意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在课程实施形式上可依托各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和特色,通过技能指导、劳动竞赛、专题讲座、练习实践、主题演讲、总结交流、小组探究、成果展示等各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
(三)从育人的角度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涵盖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当然制度文化建设也必不可少。高职院校可以整合和发挥校园各类资源,以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为引领,重点打造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氛围。具体可通过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挖掘学校创立、建设、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劳动育人氛围;可通过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融入校史、校训、校歌等宣传阵地之中;可通过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聆听劳模故事,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观摩精湛技艺,让师生直观感受并领悟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还可通过制定班级劳动公约,安排每日劳动值日,策划重大节假日劳动主题活动(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国际志愿者日)和开展劳动竞赛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这项系统性工作不仅关乎学校、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各方面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协同联动,才能形成长效劳动育人机制。首先,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要把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掌握基本生活劳动技能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统计中,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其次,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大学阶段,学校才是劳动育人的主阵地,要切实承担起劳动育人的主要责任,除了科学合理安排劳动课程外,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紧密联系。最后,要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要依托政府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调度好学校、企业、群团组织、和各方面社会力量,从而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财力、人力、物力、智力的支持,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