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四融入、四提升”探索与实践
——以宁波财经学院为例
2022-01-01白峰
白 峰
(宁波财经学院 发展规划处,浙江 宁波 315175)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贯彻落实《意见》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有效推进,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类型高校正在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既是响应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推进自身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
“十三五”时期,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中将我国高校分为三大类型: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其中,应用型高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1]。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更强调实践育人;与职业技能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主要专注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依据《意见》要求,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既要充分认识不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渐进性,更要充分认识不同类型学校劳动教育的差异性。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类型,以培养国家需要的技术人才为目标,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是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阵地[2]。根据自身类型特征,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理应与研究型高校、职业技能型高校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出于实践育人客观需要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必须聚焦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环节的难点问题,以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实践育人,促进学生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培育为目标定位。
三、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四融入、四提升”的实践路径
在明晰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探索将以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以及养成教育,形成较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导向价值、德育创新价值、课程创新价值和综合素质提升价值。
(一)融入专业教育:聚焦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从当前教育实践来看,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依然存在重视度不够、系统性不强、培养成效不佳的状况。因此,要把加强劳动教育纳入应用型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规定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制定入手,将以生产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融入各专业的相关课程模块,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建立实践特征鲜明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鼓励各专业围绕各自特色开展创新探索,同时对课程管理考核进行严格把关。
以笔者所在的宁波财经学院为例,在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学校要求各专业统一设置16 学分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了四年不间断的企业实习实践课程,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全体学生利用专业实践课程,参与到宁波唐狮服饰,宁波奥克斯电器等电商合作企业的双11 销售季,全程参与售前、售中、售后,帮助合作企业在当年双11 期间累计创造了26.8 亿元的销售额;艺术设计类专业将专业实践对接“美丽浙江”建设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组建多学科联合的师生团队,主动承接由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创意点亮乡村项目”,师生现场与村民共同劳动实践,开展环境改造、文化建设、产品策划与推广等服务。同时,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统一设置1 学分的集中实践课,用于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劳动体验;4 学分素质拓展课,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公益服务或创新创业;在特色课程模块,要求非工科专业统一设置4 学分的动手实践类工程技术模块课程。
(二)融入“双创”教育:聚焦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注重创业能力培养[3]。高校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持续优化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双创教育”理应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的主阵地,然而不少应用型高校由于在全面系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其“双创教育”的学生受益规模始终不广,整体水平持续徘徊在低位。因此,要把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与深化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紧密融合,加大教育力度与广度,加强支撑保障能力,为鼓励更多学生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实践体验创造性劳动提供条件。
宁波财经学院常态化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博览会,于每年7 月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创博会立项项目,每个立项项目配备指导教师和专项资金予以指导与支持,在第二年4 月举行为期两天的创博会展示会上集中进行项目成果展示与评选。近三年来,已有2000 多名学生以创博会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和孵化,已有280 余个学生创客团队和项目正式入驻学校创业园区,创博会名副其实地成为学校广大学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实践开展创新创业的大教室和实验场。
(三)融入社会实践:聚焦服务性劳动意识与能力提升
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开展服务性劳动的主要载体,是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还有不少高校虽然对第二课堂意义和作用几乎毋庸置疑地认可,但在实践中却不同程度地将其功能弱化、边缘化,将其作用仅仅简单化地停留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层面,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与推进,缺乏培养目标明确的有效管理体系[5];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的高校在现实中还面临着社会实践学校“一头热”、社会支持保障不到位等外部制约问题。因此,要把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的有关劳动教育要求,深度融入到应用型高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中,要把有效提升学生服务性劳动意识与能力作为第二课堂的核心导向和建设使命,予以充分的政策支持,辅以合理的绩效评估;同时,要注重加强与劳动教育社会支持保障供给方的沟通协调,善于整合各方资源,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宁波财经学院在第二课堂建设中以打造“知行课堂”为主题,建构并实施“全员化参与→课程化改革→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精品化推进”全链条式“五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模式,即: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必须完成个人社会实践项目1 次、团队社会实践项目1 次,实现社会实践全员化参与。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设计实施“教育培训+实践应用”课程体系,实现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每年面向师生开展项目立项、评审、资助以及实践指导,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组负责牵头对接社会需求与资源,逐步完善校地深度合作机制,实现社会实践社会化运作。每年筛选出服务成效突出的项目进行培育传承,持续予以重点支持保障,实现社会实践精品化推进。
(四)融入养成教育:聚焦日常生活劳动习惯与能力提升
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当下有的高校对养成教育不重视,德育工作采取灌输教育、熏陶教育、感化教育等形式开展;有的高校以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建设等同于养成教育,忽视对学生生活劳动实践的要求。劳动教育在高校德育以及养成教育中的缺失,使得高校学生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日益严重,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是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把日常生活劳动锻炼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底盘,深度嵌入高校养成教育,以形式多样的生活劳动类特色活动、品牌项目为载体,开展专门的劳动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扎实基础。
宁波财经学院在校内专辟场地建设“大学生生活体验中心”,开设木工、电工、烹饪、编织、茶艺等生活体验微课程,课程学分可折算计入素质拓展分;实行“学生公寓星级管理制度”,将寝室卫生、寝室成员公共服务等纳入评选条件,每学年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评优评奖挂钩;坚持“卫生大扫除日”活动,各二级学院师生每周四下午参加卫生包干区打扫集体劳动;开展“跟着阿姨学”系列活动;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宿管阿姨教授学生整理收纳、缝纫手工等生活技巧;等等。
四、结语
我国加快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求,为应用型高校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高质量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绝佳契机;“四融入、四提升”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应用型高校系统建构起完整、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需关注解决劳动教育课程与师资、社会实践场所、社会支持与学生安全、考评内容与标准等共通性问题,结合各校自身实际加以研究解决,方能有效推动学校劳动教育改革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发挥应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