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期待视野视角下《颜氏家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探析

2022-01-01睿,王

关键词:颜氏家训译本视野

薛 睿,王 玉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引言

《颜氏家训》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后世子孙的著作。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家训著作[1]。学识渊博的颜之推生于南北朝时期,历经战乱,一生坎坷。但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才华,数次于危难之中脱身而出,且历仕萧梁、北齐、北周、隋四个朝代[2]。丰富的经历使颜之推对人生的诸多方面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并且将其所思所感所悟汇注成了这本家训,以期子孙后代能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本。中国古代传统家训,作为传统家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此外,除了对子孙的告诫外,《颜氏家训》还从侧面描写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情风俗,这对研究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及历史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颜氏家训》有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一个是1968年正式出版,国际译者邓嗣禹先生版本(邓译本);另一个是2004年正式出版,国内译者宗福常先生版本(宗译本)。目前,尚无学者从读者期待视野的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二、读者期待视野

读者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3]。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的两位创始人是德国康斯坦学派的Hans Robert Jauss和Wolfgang Iser,他们因此也被誉为“接受理论的双璧”[4]。与以往的理论有所不同的是,接受美学理论将研究的重心从作者或文本转移至读者[5]。也就是说,接受美学理论更加重视读者的身份。其中,读者期待视野是Jauss(1983)提出的主要观点之一[6]。根据他的解释,读者期待视野是一个期待结构, 是一个假设的读者可能赋予任何一种文本的思维定向。因此,读者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之前形成的经验、趣味、素养以及理想等,而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并且在阅读活动中,会转化为读者潜在的审美尺度[3]。所以,文学作品在创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期待视野,使作品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接受美学理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且逐渐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以George Steiner翻译著作的出版(1975)为标志[7],接受美学开始与翻译相结合,从而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8]。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译本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那么这个译本就会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因此,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比较《颜氏家训》两个英译本的不同点,进而分析判断哪个译本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更加易于读者理解和为读者所接受。

三、译本比较

《颜氏家训》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其语言形式具有骈文的风格,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中国南北朝时期许多文化及社会习俗。本部分将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对《颜氏家训》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一)词汇层面

文化负载词、四字成语和亲属称呼语是词汇翻译过程中最能体现译者差别的地方。

1. 文化负载词翻译

文化负载词是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词汇,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9]。因此,文化负载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语[10]。《颜氏家训》中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理解是目的语读者理解整个文本的基础。两个译本对文化负载词有着不同的翻译,比如:

例1: 及至冠婚……[11]108

[邓译本]: Having at the age of capping and marriage...[12]52

[宗译本]: When the pupils reach adulthood...[11]109

“冠婚”一词来源于中国周代“五礼”中的“冠礼”和“婚礼”。冠礼是成人的标志,婚礼是人伦规范形成的标志[13]。所以,“冠婚”代表着人的成年。邓译本中对“冠婚”采取的是直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the age of capping and marriage,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是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一个信息的空白,因为凭借目的语读者原先的知识储备,无法轻易将the age of capping and marriage与成年的意思相等同,会造成目的语读者期待视野中的理解偏差。而宗译本在忠实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为与目的语读者原有经验相符合的adulthood,充分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又如:

例2: ……总丱之年……[11]128

[邓译本]: ...at the age when the hair was knotted up ...[12]63

[宗译本]: ...all children ...[11]129

“总丱”字面意义是指古代儿童梳着两角的样子,在实际则是代指儿童[14]。邓译本将其翻译成the hair was knotted up,没有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原先的认识经验,超出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增加了目的语读者在理解上的困难,相比而言,宗译本直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children更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2. 四字成语翻译

四字成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发明并积累起来的语言文化精华,是传达汉语语言丰富内涵的载体,具有用语简洁、意思精辟、内涵典型、用途广泛等特点”[15]。所以,四字成语的翻译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交流具有相当的意义。《颜氏家训》中运用了很多的四字成语,两个译本的翻译也不尽相同,比如:

例3: 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11]42。

[邓译本]: No hen should herald the dawn lest misfortune follow[12]18.

[宗译本]: ...by no means should she exceed her functions to act instead—a sure way to invite trouble[11]43.

例4: 不知……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11]118。

[邓译本]: ...but they know not ...of turning the wind and putting out a fire or of changing the unfilial owl into a good phoenix[12]57.

[宗译本]: Little do they know that to be such, one must...make an example of one’s own conduct before one can effect an orderly government, bring bad things to good account and help delinquents to turn over a new leaf[11]119.

在例3中“牝鸡晨鸣”是成语“牝鸡司晨”的变体,“牝鸡司晨”本义是指母鸡报晓,在古时,该词语比喻女性窃权乱政。例4中的“反风灭火”意思是比喻施行德政,而“化鸱为凤”则指得是以德化民,变恶为善。这三个成语都带有比喻的色彩,体现出中国成语文化的生动形象的特点。对比以上两个译本对这三个成语的翻译,可以发现,邓译本中更多地是向目的语读者展示了成语的字面意义,对中国成语缺乏足够认识经验的目的语读者,会造成一定的理解偏差。而宗译本更多地考虑到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意译将成语的实际意义展示给读者,使读者能更加直接地了解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3. 亲属称呼语翻译

作为一部系统的家训著作,《颜氏家训》中有大量的篇幅论述中国的传统社交礼节及习俗,其中涉及许多亲属间关系的称呼语。与欧美相比,中国的亲属称呼语更加丰富且复杂[16]。因此,在亲属称呼语方面,西方读者与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有着较大差异。两个译本对亲属称呼语的翻译选择有着一定差别,比如:

例5: ……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11]64

[邓译本]: In conversation with others, whenever grandparents, elder uncles and aunts, parents or elder aunts are mentioned...[12]29

[宗译本]: In referring to the seniors of the person you are addressing, that is, his paternal grandparents, his father’s elder brothers and their wives, his parents, and his father’s elder sisters...[11]65

例6: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11]68。

[邓译本]: The ancients used the titles “elder-uncle father” (po-fu 伯父) and “younger-uncle father” (shu-fu叔父), while modern people simply say “older uncle or younger uncle”[12]30.

[宗译本]: People now use the single word “uncle” to refer to a person whom the ancients would call “uncle father”[11]69.

在例5中,原文提到的“祖父母”“世父母”和“长姑”三个称谓都是指父亲这一边的,而邓译本没有将这一点表现出来,当目的语读者读到这里时,由于不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习俗,可能会误认为这三个称谓是同时包含父亲和母亲的亲戚,这样一来,就会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偏差。而在例6中,原文提到的“伯父”“叔父”“伯”和“叔”是中国文化中长幼有序的一种体现,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强调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因此,宗福常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西方读者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对于此处的翻译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统一翻译成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的uncle,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由此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邓嗣禹更加追求的是与原文的一致性,与之相反的是,宗福常更侧重于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忠实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力求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和易于接受。

(二)句法层面

Eugene Nida认为汉语与英语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17]。也就是说,汉语主要是靠句子的意思来达到连贯的效果,即意合;而英语则是需要借助大量的连接词或其它方式来实现形式上的连贯,即形合。而这个区别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关系。中国人思维具有模糊性,西方人思维更加偏重分析性,而且重视逻辑[18]。因此,与中文相比,英语有着更为严格的句法[19]。此外,英语句子绝大部分都是遵从主谓宾顺序的[20],而汉语主语通常只是一个话题,与其它部分构成“话题—述题”句型[19]。由此可见,目的语读者对句法的期待视野与原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译文的句子应该具有形合与主语凸显的特点。

1. 形合处理

例7: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11]12。

[邓译本]: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should be dignified without familiarity; in the love between blood-relations there should be no rudeness. If there is rudeness, affection and fidelity cannot unite; if there is familiarity, carelessness and disrespect will grow[12]4.

[宗译本]: A father should be awe-inspiring, and not too familiar with his children, for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Etiquette must be observed in spite of blood relationships, for that underlies parental love and filial piety[11]13.

在例7中,原文先提出两个观点,一个是“父子之严,不可以狎”,一个是“骨肉之爱,不可以简”,之后再分别对这两个观点的原因进行论说,因此,在句意上是带有因果关系的。那么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这种因果关系需要在句子形式上体现出来。在邓译本中,可以看出,其译文与原文顺序相同,没有增加相应的因果连接词,整体上结构相对松散。而宗译本中,句子顺序进行了改变,原因与结果一一对应,并且通过因果关系连词for明确句子的因果关系,整个句子在形式上紧凑且完整,句子的逻辑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宗译本使句子更加具有形合的特征,更多地考虑了目的语读者对句法的期待视野,句子的形式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又如:

例8: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11]22。

[邓译本]: Take living in a house as an example. When there is a hole, stop it up; or a crack, plaster it; there will then be no danger of ruin. If one is careless about sparrows and mice and defenseless against wind and rain, walls collapse, pillars are undermined and the house cannot be saved[12]10.

[宗译本]: Plug a hole and close a crack as soon as they appear, and the house will stand safe. Conversely, if the house is abandoned to the mercy of wind and rain, of sparrows and mice, it will become irreparable, with walls crumbling and pillars collapsing[11]23.

在例8原文中有一组对比关系。即“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与“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的结果对比。原文作者认为,当房屋出现微小的裂痕的时候及时进行修补就能够避免更大的损失;相反,如果对房屋出现的任何破损都不管不顾,那么必将导致房屋的倾塌。因此在主题思想上,原文作者通过对比两种行为,告诫后世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补救,而不能放任不管,使问题更加严重。在邓译本中,前后的两种行为之间并未添加连接词,从形式上看,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也不能将原文的主题思想更好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相比之下,宗译本通过增加表转折的副词conversely,使前后对比关系一目了然,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也更好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原文的主题思想。

2. 主语凸显

例9: 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11]54。

[邓译本]: Hsieh CH of the Liang dynasty (502-556) had a good reputation, but whenever he heard the name of his deceased father, he would weep; for this he was ridiculed by his contemporaries[12]23.

[宗译本]: Xie Ju, a noted personage in the Liang Dynasty, made himself ridiculous because he wailed every time he heard the names of his deceased parents mentioned[11]55.

在例9中,原文体现出来的是汉语表达习惯,即句子的主语“谢举”是事件的主体,全句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该主体的相关表述。通过邓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处理句式的时候忽略了目的语读者凸显主语的句法习惯,而是按照原句的顺序及结构进行翻译。相比之下,宗译本在处理句式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将句子的顺序进行调整,以Xie Ju为整个句子的主语,将“甚有声誉”以从句的形式嵌入句子中,并添加连词because使句子逻辑清晰。因此宗译本主语突出,结构严谨,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更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再如:

例10: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11]36。

[邓译本]: So if a father is not kind, the son will not be filial; if an elder brother is not friendly, the younger will not be respectful; if a husband is not just, the wife will not be obedient[12]16.

[宗译本]: So an unkind father will be matched by an unruly son, an unfriendly elder brother by a disrespectful younger brother, and an unfaithful husband by an ill-tempered wife[11]37.

在例10中,原文作者通过三个排比句,表示儿子、弟弟与妻子是否孝顺、恭敬或顺从分别取决于父亲、兄长或丈夫是否对其慈爱、友好或忠义。也就是说,在这句话中,原文作者想要强调的是父亲、兄长和丈夫这三个角色。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应该在句式上进行调整,突出父亲、兄长和丈夫三个主语,使之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把握中心思想。邓译本中没有对原句式做太多处理,直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原句呈现在读者面前,句式结构显得较为松散,主题思想不够突出;相比之下,宗译本通过动词词组be matched by进行连接,将原句转换成英语中典型的主谓宾结构,使主语更加突出,从而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在句法层面上的期待视野,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

(三)语篇层面

汉语语篇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而英语语篇则具有勾连性和连续性[21]。也就是说,英语更注重通过词语或句子等显性衔接成分使语篇在形式上联结更为紧凑,达到形式上的连贯性与整体性。而对于汉语语篇来说,这些显性成分并不是必需的。这也表明中英读者在语篇方面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在译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方面,两个译本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比如:

1. 连贯性

例11: 夫老、庄之书……何晏、王弼祖述玄宗……[11]134

[邓译本]: The teaching of Lao Tzu and Chuang Tzu ...Ho Yen (d. 249) and Wang Pi (226-249) followed the philosophy of these Taoist ancestors so closely that...[12]66

[宗译本]: ... is the essence of the Taoist classics composed by Lao Zi and Zhuang Zi... Now, let’s have a brief review of some of the leading Taoist scholars,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s of recent times. He Yan and Wang Bi, while publicizing Taoism in the words of its ...[11]135

在例11中,颜之推先提出“夫老、庄之书”的思想,接着列举出何晏、王弼等学者事例,认为这些学者虽对外声称信奉道家思想,却没有付诸实践。因此,原文是一个先提出观点再举例的结构。在邓译本中,前面的观点与后面的例子在形式上的衔接没有体现出来;而在宗译本中,译者通过增译的技巧,增加了Now, let’s have a brief review of some of the leading Taoist scholars,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s of recent times这样一个衔接句,使译文在形式上更加连贯,从而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在语篇层面上对形式的连贯性的期待视野。

2. 整体性

例12: 其兄子肃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11]68

[邓译本]: Soon after my arrival at Yeh, his elder brother’s son, Su, inquired about K’an’s recent affairs in detail. To this I answered “Your honorable collateral relative did so and so during the Liang dynasty.” Su said, “That was my seventh departed younger uncle of blood relationship, not collateral.”[12]30

[宗译本]: His nephew Yang Su...requesting information about his late uncle, I began with “the honorable departed of your cousin,” which he countered with “That was my late seventh uncle by blood. Why mention my cousin?”[11]69

在例12中,原文作者描述的是自己与一位已故好友的侄子之间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卿从门中”和“我亲第七亡叔”指的都是这位已故的好友,且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都已经知道这位好友已故的事实,因此,在翻译中,需要重视对话的整体性,使前后保持一致。在邓译本中,“卿从门中”的翻译是按照原文字面意思进行直译,未考虑到译文的整体性,没有体现出该谈话涉及的人已故的事实,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而在宗译本中,通过增加词语departed与后文的late保持一致,是从译文的整体性出发,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

四、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与邓嗣禹的译本相比较,宗福常译本更多地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其中,在词汇上更多地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认识经验,多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易于读者理解;在句法层面上从目的语重视形合与凸显主语的表达习惯出发,通过添加逻辑连接词与调整句子结构的方法使得句式更为读者所接受;在语篇层面则力求使译文更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颜氏家训》是一部中国传统家训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文化习俗和家训传统,从目的语读者期待视野出发,能够使译本更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也有助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译本视野
颜氏家训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居· 视野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颜氏家训千古传
视野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