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缺失补位研究
2022-01-01丁静
丁 静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3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汉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尤其近年来出现的诸如“小康社会”“八荣八耻”“一带一路”“中国梦”等词汇更彰显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这些词汇英译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我国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来研究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笔者以“中国特色词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方面探究其翻译策略,如《文化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1]《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等。[2]尽管也有作品从词汇空缺等微观方面研究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策略,但多侧重原因分析。鉴于此,本文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词汇空缺”问题进行了有意义地梳理,并分别进行策略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缺失补位方法,以促使译者改进翻译策略,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弘扬中华文明的目的。
一、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对应词空缺问题
中国特色词汇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方式。因其种类繁多,词量巨大,在英译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诸多问题和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便是对应词空缺。其中包括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
(一)对应词完全空缺
对应词完全空缺,即原语文本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词或契合词。具体表现为:
1.一些蕴含中华民族故事的人名、地名、机构、组织等专有名词。如“不见黄河心不死” (Never stop until one reaches the Huang he River.),“上有天堂,下游苏杭”(Paradise above, Suzhou and Hangzhou below.)。“黄河”“苏杭”是仅存于中国的地名,在英语文化中属于对应词完全空缺。
2.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的一般词汇。如“仁(Ren)、义(Yi)、礼(Li)、智(Zhi)、信(Xi)”,儒家所推崇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英语文化中都属于完全空缺。
3.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描述中国独有的名称和观念的词汇及缩略词。如“安居工程”(Housing Project ),“菜篮子工程”(the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改革开放”(Economic Reform and Open up)等。
(二)对应词部分空缺
对应词的部分空缺系指原语文本在译语中有对应词,且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地域、风俗、历史等诸多因素使得其文化内涵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些词汇与其对应词概念意义相同,但其文化内涵彼此冲突。如,汉语中的“熊”指“没本事”,而英语中“熊”则有“好发火”之意,如“like a bear in a soar head”(情绪恶劣,动不动就发火)。再如,由于“蝠”和“福”同音,汉语中“蝙蝠”寓意着“幸运和幸福”之意。而其英文对应词“bat”则是贬义词,如“as blind as a bat”指“看不见的(但是别人却能看得见)”。
2.有些词汇与其对应词概念意义相同,但其文化内涵在英语文化中则是缺失的。英、汉语中某些词汇虽有对应词,但这些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仅存在于某一语言体系中(如英语或汉语),在另一语言体系中则是缺失的。例如,关系(relation)。汉语中,关系除了表示“亲属关系”或“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指“一种裙带关系”,如“除了能力强,还要看关系硬不硬。”此文化内涵仅存在于汉语中。再如,风水(fengshui)。汉文化中,“风水”指“宅基地的地理形式”,好的“风水”通常预示着一种好运。然而,此层文化内涵在英语中则是缺失的。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词汇空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原语与译语间是否有对应词或契合词,而是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有效转换问题。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译语中对应词的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意象能否被译语中对应词的文化意象所替换?什么情况可以替换?若能替换,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什么影响? 基于教学实践,笔者对异化和归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验证了它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实践。
二、用异化、归化理论解决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部分)词汇缺失问题
“异化”和“归化”概念系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他认为,“异化的策略则是对目标语文化价值观施加反族主义的压力,以体现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送到国外,而归化的翻译就是按照目标语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简约,把作者带回家。”[3]换言之,异化翻译是一种强调原汁原味的翻译,即忠实地展示原文的语言特色,吸纳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使译文尽量保存异国情调和民族特性,把读者带入异域情境,而归化翻译则是一种对原语进行同化的翻译,即改变原作者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等,把原语带入译语文化,使得译文通俗易懂、符合本土气息。
(一)异化翻译策略之英译中对应词完全空缺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色并受到内在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有时根本无法用另一种文化来代替。此时,异化策略就显出了它的优点。刘江伟在《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外媒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中指出,“翻译必然涉及到两种文化,也必须面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如果一味的选择归化,将异国情调消融在本国文化当中,对于目的语读者以及其所处的文化必然是一种损失。”[4]同时,他还指出,“译者一方面要克服语言障碍,同时还需要跨越文化疆界,如果能够将源语文化中的差异带入目的语文本,必将丰富目的语文化,体现文化的价值。虽然是引入异域文化,其实久而久之大量的异国文化的引入也会慢慢消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增加文化间的关联度。”[4]因此,英译对应词完全空缺的中国特色词汇时,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作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以呈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使得英语读者了解并逐渐认同中国文化。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策略主要通过音译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得以实现。如:
例1:原文: 四合院
译文:Siheyuan
例2:原文:纸老虎
译文:paper tiger
“四合院”和“纸老虎”都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词汇。“四合院”是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由于无法找到对应词,甚至无法找到与之相近的词汇来表达其文化意象,“四合院”采用了音译的翻译策略。“纸老虎”由毛泽东同志首次使用,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上述译例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paper tiger”,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外表强大凶狠, 实则空虚无力的”纸老虎形象。此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实现了内容、形式和文化的三层重合,是最能体现原汁原味的一种翻译。
异化翻译推崇文化交流。运用异化方式来英译中国特色词汇,尊重了汉语言与文化,展现了汉语的独特之处,是一种自信的文化立场。通过这种语言文化的移植,使英语读者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达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同时,又将新的文化形式介绍到英语文化中,给英语文化注入新内容。
(二)归化翻译策略之对应词部分空缺
归化翻译是一种倾向于译语文化的翻译。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过程中,当词汇与其英语对应词在概念或者文化内涵方面存在冲突时,宜采用归化法。中国特色词汇的归化翻译主要体现在意译的运用,即在深入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基础上,将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机地转化为地道的英语,以适应读者的语言和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如:
例3:原文:“龙头企业 ”
译文:pace-setting enterprises (2009《政府工作报告》)
例4:原文:“地方团队的领头雁”
译文:a pioneering leader of the local team
(《治国理政》中“做焦裕禄式的党委书记”)
汉语中,“龙头企业 ”和“领头雁”都具有积极的含义。“龙头企业 ”指“同类企业中名列前茅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领头雁”指“具有一定号召力,起榜样作用的人”。而西方文化中,“龙”的对应词“dragon”是贬义词,象征“罪恶”。“大雁”的对应词“wild goose”中“goose” 的另一层含义是“傻子”。这种文化差异使得“龙头企业 ”和“领头雁”很难在西方读者脑海中产生与之相同的形象。为了减少文化冲突而造成的误解,让不熟知中国文化的读者能准确理解该词含义,上述译例采用了归化翻译,将“龙头企业”和“领头雁”分别意译为“pace-setting enterprises”和“a pioneering leader of the local team”。
归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特色词汇的语义结构及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失去了原语的语言或文化特色。但是,归化翻译的运用,去除了中国特色词汇中难以理解或易造成误解的部分,大大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程度,是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必不可少的翻译策略。
(三)异化、归化相结合之对应词完全(部分)空缺
中国特色词汇描述的是中国独有的事物或现象,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文化色彩。在其英译过程中,有时单独使用异化或归化已不能达到目的,译者可以运用异化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同时辅以归化,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以弥补汉英文化的差异,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具体含义。如:
例:5:五位一体
译文: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is a plan to promote coordinate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advancement.)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
“五位一体”是中国政论文本中常见的词汇,内涵丰富,极具中国特色。要理解其准确含义, 就需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五位一体”即“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述译例运用了异化、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实现了与原文内容和结构的完全对等,同时又减少了语言和文化障碍,使得对中国社会与国情的不甚了解的英文读者也可以真正理解其语义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译者不应该以静态地眼光看待某个词汇的翻译。翻译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应随着目标读者对词汇内涵的可接受程度及译者交际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鸿门宴”一词。在口译中,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set a trap”。在笔译中,可采用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式译为“ the Hongmen banquet—a feast or meeting set up as a trap for the invited”。而专门介绍“鸿门宴”这个典故时,则需要加注这个词产生的历史背景。
综上,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彰显了我国独有的文化特征。东西文化差异导致其英译中产生的词汇“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问题,可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予以解决。但是,这也只能有效解决部分词汇的空缺问题。一些文化色彩较为浓厚的特色词汇,则需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是一项巨大工程。尽管有些研究机构已建立起有关中国特色词汇的语料库,推动了中国特色词汇研究工作的向前发展,但仍需学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和标注其来源和媒介,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此外,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搜集、分析了部分词汇且局限于以国内译文为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搜集、分析更多词例,并将国外译文纳入研究领域,以便使其研究更为全面、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