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精神的历史解读

2022-01-01祁玉伟

关键词:幸福观理念精神

冯 春,祁玉伟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奋斗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国家生存、发展、不断壮大的精神支柱。从古至今,奋斗精神渗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随着时代变迁影响着一代代人,成为指引人们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一面旗帜。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奋斗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艰苦奋斗是共产党的作风,也是革命家的作风。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逐渐成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体现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一、古代以勤俭自强为主要表现的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篇章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世人的告诫与提倡中包含了对个人的生活的勉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展望,影响了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早期的奋斗精神得以形成。古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念,他们的奋斗精神往往表现在从小我到大我,即从个人的自我提升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朝代的推移,民众对贫寒生活环境的不安和对实现理想抱负的渴望愈发凸显出来,勤俭自强成为奋斗精神的主要表现。

勤俭是古代奋斗精神的基础。古代思想家认为,勤劳节俭能够为个人、为国家制造财富。《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勤劳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勤劳能够使百姓获得生活财富。而对于勤劳获得的生活资料,要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节俭用度,才能长足地衣食饱暖。千万不能奢侈浪费,不加节制。孟子提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告诫人们要按照时令和礼法,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财富。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告诫世人行礼与其铺张,不如节俭。荀子对于节俭也做出了强调,他着重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意思是,一定要加强农业的生产并且节约费用,不能荒废生产、用度奢侈。荀子用“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来警示人们懒惰的危害,身体供养不足并且懒惰的人,上天也无法保全他的身体健康。荀子不但提倡个人节俭,也指明节俭对国家的重要性。他说:“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周礼》中记载了如何用九种法式节约国家财政开支,提出不能随意支配、浪费国家钱物。唐宋时期的思想家也非常重视节约俭朴,反对奢侈浪费。房玄龄认为,治理国家应对国家财力加以计算,防止劳民伤财。他说:“夫为国者,由为家边,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不营难成之功,捐弃分外之役。”他极为鄙弃奢侈浪费的行为,认为奢侈浪费远比天灾更可怕。《宋史》中写道:“当每事以节俭为意,则积久累日,国用自饶。”强调长期坚持节俭对国家的重要意义。由此指明,无论任何时代,勤劳节俭都是应当遵循的美德,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好的生活,令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自强是古代奋斗精神的动力。自强不息是古人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一种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引领了一代代人奋发自强,永不停息。古人的自强不息往往表现在刻苦求学上。《史记》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表现出孔子读书刻苦,就连串连竹简的牛皮都断了三次。古代很多学者的生活都非常贫寒,但他们努力排除万难、一心向学,一些人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国家效力。东晋理论家葛洪以苦读为人所知,尽管“饥寒困瘁”、“先人典籍荡尽”,仍“负笈徒步”。孙康家境贫苦,晚上没有光线用以照明,“常映雪读书”。无独有偶,据《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于是“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惜时如金也是古人提倡的美德,反映出寒窗苦读的同时要珍惜时间,才能努力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的进取精神。庄子提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陶渊明著名诗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就是说时光流逝匆匆,应当及时勤奋学习。唐代诗人李颀的“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是对朋友的提醒,同时也告诫世人不要白白浪费掉大好光阴。志存高远也是古人自强不息的重要表现。朱熹认为“百学须先立志”告诫人们要怀抱高远的志向。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老年千里马来比喻晚年的志士,即使壮志凌云的人士步入晚年,奋发进取的心也永不停息。苏轼用“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强调坚韧不拔的意志对于成就大事业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始终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着。古代思想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他们推崇勤劳俭朴、自强不息的品质,教诲世人自学自省,并且把这些品质运用到治理国家之上,使国家渐渐繁荣昌盛。古人勤俭自强的美德就是奋斗精神在古代的集中体现。奋斗精神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也为民族精神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二、近现代以艰苦奋斗为理念的奋斗精神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危机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命运拼搏奋斗,救亡图存,开启了奋斗精神的新篇章。一百多年来的艰苦战争和积极探索中,人民不断为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负重前行,为艰苦奋斗理念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在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奋斗、艰苦奋斗、永久奋斗,使奋斗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入人心,这一时代的奋斗精神也通过艰苦奋斗理念充分表现出来。

鸦片战争过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与此同时,西方外来文化如雨后春笋在国内传播开来,第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进行学习借鉴,希望借助外来文化救亡图存。他们从不同方面分别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对几十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做了详尽地介绍,将维新思想传播开来。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四洲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内容更加详实,是中国研究世界历史的宝贵资料。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洋务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开展的救亡运动,他们以“中体西用”为原则,以自强为目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对洋务运动进行重新审视,但没能摧毁人民的奋斗决心。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呼吁国人讲求实学,主张对传统教育加以改革。严复著述的《天演论》唤醒了人民的危机意识。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受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最终确立了三民主义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五四运动带来了民主与科学,也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前赴后继,使奋斗精神发挥光芒。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抵御敌人侵略,寻求民族解放,艰苦奋斗理念逐渐形成。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带领起义军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形成了以艰苦奋斗为重要表现的井冈山精神,为革命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艰苦奋斗的理念在长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红军长征中衣食无着、枪弹不继、兵员匮乏、药物奇缺”。在长征的遥远路途中,许多战士都在路上牺牲,“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人,到达陕北时只有不到7000人。”红军以钢铁般的意志,排除万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颂歌。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理念的发展,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毛泽东评价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根据地,做的是艰苦奋斗的英雄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政治、经济上实行民主,同时做好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党。抗日战争爆发,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毛泽东指引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奋斗理念夺取战争的胜利。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全国牺牲的共产党员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万名”。千万中华儿女用热血与生命浇筑了不畏牺牲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理念成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毛泽东对奋斗精神都进行了反复强调,尤其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预见到了党内的傲娇情绪,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勤俭治国与艰苦奋斗联系到一起,他指出,中国的富强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而勤俭治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针。艰苦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1957年,毛泽东在济南和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对于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提倡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毛泽东告诫全党,要保持革命时期的精神和热情,将艰苦奋斗进行到底,他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坚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极端重要性,将艰苦奋斗的理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革命时期,为了取得革命胜利,毛泽东始终坚持革命军队建设要遵循艰苦奋斗的理念。到了建设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毛泽东将艰苦奋斗运用到在党内作风建设上,并在党的队伍中长久流传。以艰苦奋斗为理念的奋斗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明灯,引领着中国人民乘风破浪,所向披靡,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三、当代以奋斗幸福观为核心的奋斗精神

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核心就是“奋斗幸福观”。与传统的奋斗精神相比,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在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内涵。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提到,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强调了奋斗与幸福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把奋斗精神放在了人生的重要位置。新时代需要奋斗者,新时代就是奋斗者的时代,懂得奋斗的人才能拥有幸福、享受幸福。体现出新时代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马克思的奋斗观是新时代奋斗幸福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对职业选择时做出的思考,在他看来,自己应当为他人奋斗,进而为全人类而奋斗,这样当全人类获得幸福时,自己也将会获得幸福。马克思关于奋斗的理念是非常高尚的,恩格斯在对马克思的评价中说道:“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一生都在为他人、为全人类而奋斗着,他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实现全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的奋斗观在新时代得到了发展和深化。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劳动是光荣的,为共同目标而辛勤劳动的人更是伟大的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劳动创造美好,奋斗收获幸福。在他看来,我们党的奋斗就是为了人民,我们理应把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作为重要任务。奋斗幸福观逐渐开始形成,并且在党内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在很多重大场合都强调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奋斗精神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无疑是之前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具体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这一代共产党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奋勇前进。而奋斗幸福观也被传入千家万户,得到了人民的共识。每个人都要通过奋斗,才能完成个人的理想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只有全民奋斗,国家才能不断富强兴盛,社会才能更加安定和谐。奋斗幸福观指导了新时代人民如何通过奋斗追求幸福生活,激励和动员了人民参与民族复兴,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

奋斗幸福观阐明了奋斗和幸福的辩证关系。奋斗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国家走向繁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加迫切。新时代的人民共同努力拼搏,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使“奋斗”和“幸福”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梦想,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就是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精神力量。幸福是努力奋斗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攀升。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一代代人始终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断奋斗着。尽管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理想终将实现。

总而言之,奋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乘风破浪的民族气节和逐梦前行的殷切盼望,奋斗精神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解读,在新时代的中国,奋斗精神就是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底蕴,以马克思奋斗观为基础,以艰苦奋斗理念为条件,以奋斗幸福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当坚定信心,努力奋斗,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幸福观理念精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拿出精神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