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振兴看“好日子”的朱村蝶变
2022-01-01郑蕾
郑 蕾
(中共临沭县委党校,山东临沂 276700)
0 引言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临沭县朱村,了解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2年5月29日,临沭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标题是:《传承沂蒙精神 谱写发展新篇》。如何实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乡村又该如何发展?总书记视察朱村9年来,临沭县和朱村人民牢记嘱托担使命,凝心聚力谋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康庄大道。
1 产业发展“一盘棋”
总书记视察朱村以来,临沭县立足“好日子”定位,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引入市场机制,共建红色朱村、共享发展红利。
1.1 新兴经济“涌大潮”
新中国成立后,朱村为了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无偿奉献了217.53 hm2耕地,人均耕地由2666.67 m2变为266.67 m2,传统农业种植失去了优势。朱村“两委”迎难而上,以土地集约经营为抓手,通过流转土地,规划建成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导群众成立水果种植合作社、运输合作社、蔬菜种植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
1.2 特色产业“满堂彩”
临沭县有“中国柳编之都”的美誉,朱村充分利用其核心种植加工区的优势,投资建成1.4万m2的中国柳编艺术博览中心展馆,吸引全县80多家柳编企业入驻落户,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全国柳编博览会,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现场签订柳编订单近3亿元,带动消费2600余万元。依托涉农龙头企业临沂欧拉农业公司,成立柳编加工合作社,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土地140 hm2种植杞柳,带动周边村3000多个加工户从事柳编加工,年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如今,“临沭柳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位列全国第81位,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出口额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5%。
2 生态宜居“一幅画”
根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第6号公告,临沂市临沭县朱村被授予第二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称号。
2.1 建设美丽宜居生态环境
近年来,朱村以“绿水青山·红色岌山”为主题,以“保护”为核心,围绕保护传统村落格局和历史文化,全力实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优美人居环境。投资1600万元对全村巷道进行改造提升,完成村、街、巷、道硬化3.6万m2,新修农业生产道路6 km,新增绿地面积超过5000 m2,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大力实施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保护性修缮工程,着力打造“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重现了原生田园风光,让群众在家门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2.2 打造绿色发展生态样板
为有效地将红色资源、民俗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朱村坚持生态优先,用好“朱村战役发生地”和“拥军支前模范村”两块招牌做足红色文章,用好岌山地质公园做好绿色文章,用好沭河、沭河古道和分沂入沭三条水系做透蓝色文章,用好明代和清代两朝古居做靓古色文章,全力打造集“红色文化教育、民俗文化体验、美丽水乡休闲度假、杞柳农业生产示范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统筹做好“红、绿、蓝、古”四篇“好日子”文章。
3 乡风文明“一片好”
2021年2月,山东省发布《关于公布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典型培育推广名单的通知》,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入选“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
3.1 实践新时代文明
文明引领新风尚,万紫千红春满园。朱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凝聚多方合力、拓展工作载体,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清单,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及时满足困难群众生活需要和“微心愿”。用好“身边榜样”的力量,干部帮党员、党员带群众、先进影响后进,先后涌现出义务讲解员王经臣、代办员钟云、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王洋等一批身边楷模。
3.2 传承红色基因
为将朱村宝贵的红色历史传承下去,2012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王经臣、王济钦等人多方收集资料,捐助、募集60余万元,先后建起朱村抗日烈士陵园、老四团钢八连抗日战斗纪念馆、朱村档案资料馆,建成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档案馆。近年来,平均每年有近1.3万人次前来朱村参观践学,识文解字又有威望的王经臣担任其义务讲解员,而让王经臣更为欣慰的是,他为之倾注情感的讲解员舞台,也迎来了蝶变。
4 乡村治理“一条龙”
近年来,朱村“两委”班子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起“横向成网、纵向成线”的网格化村级治理体系,将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将群众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
4.1 党建引领共发展
“有俺们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种植啥、养殖啥心里就有底了。”朱村支部委员钟云在村里分管党建工作,在她的指导帮助下,朱村30多户群众开始种植特色水果、蔬菜、葡萄,66.67 hm2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悄然兴起,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聚宝盆”。朱村通过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党员先锋岗”“党员结对帮扶”等争先创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了党员致富带头能力,营造了争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锋模范的浓厚氛围,先后培养出党员种植能手23名、技术土专家9名,带动200多户群众发家致富。
4.2 网格管理聚人心
几经探索实践,“45网格化管理”“6条线推进工作法”逐渐成为朱村“两委”乡村治理的法宝。横向以巷道为单位,将全村划分为45个网格,实行村干部包街、其他人包户,每季度根据群众诉求化解率、满意度等情况通报各网格成绩;纵向成立了美丽乡村、增收致富、治安稳定、移风易俗、扶危济困以及“三务”监督等“6条工作线”,每条线由一名村“两委”干部牵头负责,若干年轻党员、乡土人才组成,建立每周例会调度制度,使人人身上有担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朱村共有20多人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创业标兵,有300多个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精神文明户”,文明之花璀璨绽放。
4.3 多元共治赢民心
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但朱村“两委”班子从不居功自傲,在涉及重大村级事务上都要实行“开门办公”,开通村民建议“直通车”。特别是“村级蓝图”规划,村委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在外创业人员组成的“智囊会”,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最终确立了以“滨海延安·红色朱村”为定位,建设沂蒙红色精神传承村、老区人民幸福生活样板村、鲁南网红气质文创村,打造朱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工作思路。规划方案受到临沭县委点赞,县委书记多次到现场办公,把常委会开到朱村,成立了县镇村三级整体提升指挥部,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
5 生活富裕一条心
为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朱村建立市场主体和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把“资源”变“资产”,使“集体”变“股东”,让“村民”变“股民”。
5.1 “穷村落”变为“大股东”
朱村坚持市场化经营的路子,村集体以土地、资源等作为入股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占股10%~20%不等,成立了朱村建设、朱村旅游开发、朱村商贸、朱村档案等公司,专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拓展业务,通过股权分红等形式为村集体和村民“造血”。县文旅集团与朱村合资成立了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县文旅集团占股51%,朱村占股49%,推动水韵朱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村集体增收7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
5.2 “纯农户”成为“创业者”
朱村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旅产业,朱村旅游开发公司负责的运营项目,90%以上的商铺经营者为朱村及周边村民,为群众提供保洁、保安、群众演员等工作岗位500余个,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村民王叙在景区投资建设红点VR体验馆,在十一国庆假期期间7天的营业额达到5万元。在外务工16年的村民陈晓斌回乡成立朱村红色书画院,每天都有一两千人来学习打卡,感受红色旅游的魅力。
6 结语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拥有数百年丰厚文化底蕴的朱村,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不断实现新的升级、新的蝶变。朱村党员干部群众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嘱托,不断探索传承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继续谱写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