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精神”引领农科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2-01-01刘锦红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农科红船

刘锦红,温 娟

(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0 引言

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明确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农科高校,面对新农科建设的新使命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在上下求索中开天辟地,在摸石过河中百折不挠,在风险考验中忠诚为民,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不断磨砺农科生懂农业的专业素养、爱农村的家国情怀、爱农民的奉献精神的生动教材。

1 “红船精神”的价值与内涵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将“红船精神”总结为三个方面: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1 “红船精神”印证党的初心使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胜利闭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艘游船,成为我们党诞生的精神标识,承载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船精神”。“红船精神”形成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社会背景下,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传承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顺应时代和人民的呼应而生。因此,“红船精神”高度凝练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建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2 “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源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一代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路劈波斩浪。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小小红船历经百年,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中国的发展擎旗领航。“红船精神”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这也就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之源[1]。

1.3 “红船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形成于建党初期的“红船精神”拥有百年的发展历程,是自强不息的坚韧之力和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激励党和人民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丰功伟绩,也必将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责任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澎湃的精神动力。

2 当前农科生“一懂两爱”情怀存在的问题

2.1 开拓创新懂农业的实干精神匮乏

2.1.1 调查数据表明,约66.09%的农科生认为涉农行业的实习以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我国具体国情,尤其是当前农村发展具体现状的有效途径[2],表现出农科生在社会实践重要性的理论认知层面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与其在价值观的践行上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农科生缺乏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实干精神,在行为层面的自觉性有待提升。

2.1.2 让农科生对农村发展现状有较为清晰准确的认识,是改变其“一懂两爱”情怀薄弱问题的关键环节。农科院校普遍存在对包括农村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及农村供给侧结构政策等在内的农村发展信息关注度较高的学生所占比例非常小的情况,导致近一半以上农科生觉得就业难和农林未来行业情景不好,由此造成农科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理解和热情,限制了农科生专业素养的提升空间。

2.2 勇于实践服务农村的奋斗精神弱化

2.2.1 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就是靠天吃饭”等传统思想的渗透下,在我国农村地区早期发展较为缓慢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生家长对农业农村片面认识的影响下,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走出农村的传统观念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固有认识。部属6所农林类高校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清单显示,参加国家或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人数仅占就业人数的5%[3],由此可见农科生参与乡村振兴发展建设,服务“三农”的基层奋斗精神较弱。

2.2.2 “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于网络新鲜事物与思潮的接受度高,辨别力差。西方势力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的负面价值思想对价值观念尚未成型的大学生造成较大的侵蚀干扰,出现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低,对国家大政方针了解度较差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佛系心态、投机心理、宿命论等消极价值观念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所抬头,奋斗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将大学生引入贪图享乐的误区[4]。

2.3 忠诚为民热爱农民的奉献精神薄弱

2.3.1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共青团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当今高校团员比例可高达90%以上,成为学生中的主流群体。团员身份意识是高校团员青年自觉履行团员义务的精神旗帜,但部分团员身份意识薄弱,思想觉悟低,将自己等同为普通学生,没有体现出团员青年的先进性;沉迷物质享受,计较个人得失,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不强。

2.3.2 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其中共青团员更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主要后备军,其入党动机是否端正,直接反映出其是否具有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存在较为突出的功利主义型,表现为对党的性质宗旨认识浅薄,看重党员政治面貌,以为自己人生发展提供便利捞取政治利益为主要目的,缺乏较强的政治素养和实现自我价值诉求的特点[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薄弱。

3 “红船精神”在“一懂两爱”农科生培育中的现实困境

“红船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资源,其首创、奋斗、奉献的精神内涵与社会层面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期许的优良品质完全契合,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但是在指导农科院校开展“一懂两爱”农科生培育过程中存在师资队伍薄弱,阵地建设不完善以及教育模式与实践相脱节的现实困境。

3.1 师资队伍薄弱

红船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晚,史料较为匮乏,支撑不够强,对“红船精神”的研究理论比较空洞[6],且存在重视起源,忽视其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新时代特点的情况,未能在新时期我国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先进人物及典型事迹中,挖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学校缺乏“三农”情怀以及对“红船精神”了解透的又红又专师资队伍,导致隐性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

3.2 阵地建设力量薄弱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仍是宣传“红船精神”的主渠道,在校园教室走廊、宿舍、体育场等占据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的场地中,少有“红船精神”“三农”知识的标识与宣传语。在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主流媒体平台中,也缺乏相应的宣传板块和学习资源。

3.3 教育模式与实践脱节

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情景体验,“红船精神”和“三农”情怀易入学生耳,难入学生心,更无法外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只有依靠实践走进生活,才能让大学生理解“红船精神”的思想魅力与现实价值,并落实为“一懂两爱”的实际行动。目前学者、专家的研究集中于厘清“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学理关系,对这一精神的实践养成还未形成系统化研究。少数学校开展的“红船精神”相关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并且与他们的生活实际不符,缺乏说服力,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7]。

4 “红船精神”引领农科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作为致力于培养高等农科人才的农科高校,必须在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社会实践内容等方面,构建一个以“红船精神”为主线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4.1 以首创精神培育农科生懂农业的真才干

4.1.1 以勇于革命的首创精神激发农科生的求知渴望。将建党初期,革命先烈在绝境中寻求生机,勇于革命,战胜困难的品质涵养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以早期共产党人在曲折黑暗中寻求光明的典型事迹作为辅导员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撑素材,激发农科生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在专业学习中肯钻研肯吃苦的求知精神。

4.1.2 以开拓进取的首创精神培养农科生的创新素养。将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创新性建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际,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史知识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农村创业专业素养。

4.2 以奋斗精神引领农科生爱农村的价值观

4.2.1 以勇于实践的奋斗精神培育农科生的时代担当。以共产党人勇于实践,不负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使命担当激荡农科生的历史责任感。引导农科生注重专业性实践,涉农领域和农村基层的生产实践,在广阔的实践平台中长实干、转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前景及潜力,勇于承担乡村振兴战略寄予农科生的深切期许。

4.2.2 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优化农科生的劳动观。将“红船精神”发展成为在巍巍巨轮征程中,共产党人在曲折多难中进行的智力与体力劳动融入劳动教育的指导案例,不断完善劳动课程的开设质量及评价体系,为农科生提供掌握知识的逻辑途径:理论—实践—理论,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劳动观,帮助其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真谛,从而将时代担当,外化于爱农村的行动自觉。

4.3 以奉献精神厚植农科生爱农民的真情怀

4.3.1 以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涵养学校显隐性教育的效力。一方面,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政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开展一定频次的“红船精神”专题培训;举办以“红船精神我来讲 三农情怀在我心”为主题的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培养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三农”情怀深厚得又红又专农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从思政课的“教室小课堂”走向“校园大课堂”,充分运用多种网络和媒体平台,开设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同时注重校园网教学内容的开发,在图书馆、宿舍、操场、广场、餐厅等场所摆设“红船精神”标志物、建立“三农”学习园地,营造一个红色氛围浓厚,处处能感悟“爱农村、爱农民”深厚情怀和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崇高自愿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4.3.2 以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外化学生爱农民的行动自觉。一方面,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力。通过举办话剧、主题演讲、海报宣传板制作、宣传标语征集等具有娱乐和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在艺术情境中重温感悟“红船精神”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并将其转换为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搭建农科生的实践平台。农科院校除充分挖掘科研实践基地、研究所实验室、校园绿化带等校内劳动资源外,探索校内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协同共享机制,利用社会资源,与乡镇政府、涉农企业等开展合作,为农科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考核体系,多措并举提升农科生助力乡村振兴的真本领。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农科红船
红船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雕红船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