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小汤山”医院模式院感防控建设的研究
2022-01-01闫晓双刘刚黄亮李翠通信作者盛国滨盛坤包瑞马春雨
闫晓双 刘刚 黄亮 李翠(通信作者) 盛国滨 盛坤 包瑞 马春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1,黑龙江 哈尔滨
传染病易造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黏膜接触传播及环境传播等。医院内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院内感染会导致社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医院环境管控难度大、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不到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管控模式、强化院内感染防控成为建设重点内容[1]。建设重大院感防控应急后备医院,为医疗预备、提升传染病收治能力、保障公共卫生预防机制高效运作提供保障。本研究探讨黑龙江省“小汤山”医院模式后备医院的建设实践对院感防控战略的思考。
黑龙江省建设“小汤山”医院模式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卫生部指示启动的预防、预警机制,在本地区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中增加和预设卫生信息应急队伍。根据黑龙江省应急措施最新指挥,科学利用医疗机构,分级、分类组建2 所定点医院和2 所后备收治医院。执行“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的治疗原则,建设更高效的工作模式[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是黑龙江省根据“小汤山”医院模式建设的后备医院。借鉴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决策、院址选择、基建设计、施工、医院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方案制定、人员组建及技术训练、设备药材采购安装和调试、医院后勤保障等工作,以专业的医疗机构为基础,配置转型,将黑龙江省集中救治定点后备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建立为“小汤山”医院模式,预备床位约1 000 张[3]。前期通过实地考察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投入建设,预计开放床位500张,形成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及管理。
黑龙江省“小汤山”医院模式院感防控的建设实践
院内基建建设,完成设备采购:医院建设的重点任务是针对甲类传染病的防治,进行医院内部构造的改造升级,如空气及污水处理系统升级,改造完成后医院将拥有1 000 张床位。2020 年2 月15 日完成设计、设备资产、技术改造、消毒、检验、后勤保障等,对医院内部改造、消毒、患者及工作人员转移等工作进行部署。为达到医院基本需要,设备资源引进ABS 终端护理车30 余台、ABS 综合治疗床100 张、ICU 专用病床30 余张、便携式肺功能仪20 件、超净工作台2 台、超声雾化机50 件、除颤仪13 件、床单消毒机100件、大型移动式空气消毒机50余件、电子升降温设备12 件、电子纤维支气管镜2 件、监护仪100 余件、空气压力治疗仪10 件、无创呼吸机64 台、心肺复苏仪4 件、亚低温治疗仪100 件、有创呼吸机15 台、振动排痰机6 件、吸痰器50 余件、转运床及监护仪4件、紫外线消毒灯20余件、移动式单元消毒机5 件、感染性废物桶300 余件、自动鞋套机20 件,并引进先进检测实验室,与医院资源整合,相关设备采购完成后可达到接诊能力的标准。
院内病区出入设置,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医院将住院部患者通道设置在1号门,医护人员通道设置在8 号门。由医务部接收指挥部通知,掌握批量转入患者的详细信息后,为其办理入院手续,利用远程操作通知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通道做好接诊工作。病区内严格划分,分为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①污染区:医生进行基本的救治工作,如问诊、查体、采集检验及中医药康复治疗,护理组针对标本出入及患者需进一步进行物理检查时,利用对讲机通知检验科及配送组进行转运,严格执行转运通道及流程;②缓冲区:进行防护服穿、脱及消毒,专设感染科专家指导,以防院内感染;③清洁区:医生负责患者医嘱及信息录入,护士负责审核医嘱;医护工作结束后,通过医护通道完成消毒,由专员转运至定点位置休息。患者的出院通道设置在2号门,如患者体征及指标符合出院标准,完成终末消毒后即可出院。
医院工作分类合作,利用资源有效整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强化院感防控基本知识、各项操作流程及熟悉各项法律法规[4]。制定严格的上岗制度,发挥科室的基础作用和专家组的关键作用。不同科室所设置的院感专员需要紧密联系科室院感防控的重点工作内容,将科室所负责的防控工作逐级落实。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强化医护人员以下工作的执行,如传染病直报、消毒灭菌、耐药菌防治、微生物送检、手卫生执行及保障患者感染安全等全过程的科学防控工作。要注重医院日常活动区域的微生物采集工作,例如从手部、空气及物体表面采样,确定是否有病毒残留。然后提出改进措施,逐步优化,形成PDCA 闭环管理模式。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建立的保障队伍为例,设纪检督察组、综合协调组、后勤保障组、消杀组、网络组、设备组、配送组、救护组等13个工作小组。医疗护理分3个治疗组分批次上岗,分组原则为保证每组有一名重症科医师,保证医疗队伍整合优势,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检验科对工作人员、实验室、潜在污染区及环境物表进行定期检测。保障组进行物品配送及消毒工作,包括物体表面、地面走廊、医疗垃圾、电梯的消毒等,加强口罩佩戴、手卫生、环境通风和物体表面消毒管理,定时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暂存、集中处置等工作,特别是保障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消毒频次及出院患者床单按消毒隔离制度做终末消毒[5]。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任务应当清楚且职责明确。同时在为不同科室人员划分任务时,考虑科室性质、楼层便捷性、研究相关性及院感防控力度等诸多因素。要充分体现院感部分的传帮代扶作用,最终提升医院各部门的防控效果。必要时,可设置ABC 角,保证科室院感防控工作的顺利推进。此外,明确所有管理专员工作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相互之间工作职责避免重合混淆,以免出现职责分配不清的问题。还要反复演习患者批量转入及转出路径,加强培训,严格落实各岗位的值班责任制,不断培训与演练,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做到专业化、精准化。物资配备与转运中严格执行消毒防护,协调合作以承担医疗保障任务。遇到重大突发卫生事件或重要紧急情况应立即报告,快速妥善处置,对医院院感安全有快速反应的能力。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由感控科、医务科、护理部、后勤组、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协调合作,确保防治流程无纰漏,保证我院职工“零感染”[6]。
医疗队伍的工作建设:根据黑龙江省科学指挥部统一部署,结合“小汤山”模式医院建设,进行科学组织管理和实践。医院医护人员不断加强院感预警与防控,严格穿、脱防护服,考核上岗。前期医疗、护理组分为3 个治疗小组,交替轮换进入医院,进行每个治疗周期的工作。每个治疗组医生约12人,由不同专科医生组成,每3名医师同一时段进入病区,保证至少1 人为重症专科人员,分别在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与护士协同配合救治工作。每天工作时间段为8:30-14:00、14:00-20:00、20:00-次日8:00,按A、B、C 共3 个班次轮流时段工作。利用中医药特色治病的优势,治疗组积极开展中医药康复指导、中药及情志疗法,建设中医药传统功法如八段锦等康复方案,做到人文关怀,保证入院患者的身心健康。
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完善奖惩激励措施:激励措施的制定是保证院感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次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可参照2020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相关内容。分别确定不同种类的评价指标,以切实提高医疗工作开展质量。绩效考核评价中的一级指标可由满意度评价、措施应用可行度、运行效率及医疗质量等构成。感染工作主要包括工作知晓度、感染相关指标及感染安全三大维度内容,感染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医疗废物管理、消毒灭菌、特殊患者管理、抗菌药物管理、手卫生及科室质控6 大维度。可参考上述评价体系中所涉及内容,定期开展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考核。为提升医护人员参与感染防控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考核结果优秀者可给予院内通报嘉奖及发放奖金等措施,对于防控不当者,也应当全院通报。
黑龙江省“小汤山”医院模式的院感防控建设优势及难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的地理位置相对开阔,医院具有一定的规模,床位充足,能快速完成建设,成为黑龙江省“小汤山”后备医院。建设完成后可短时间对医院实施封闭管理,医院可储备一定的应急救援物资,具备培养应急救援队伍、弹性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7]。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作为后备医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既往收治的是普通患者,在基础设置中没有严格区域划分及空气、污水的严密处理模式,是建设的难点。传染病专科医院时有院内感染的事件发生,提示院感防控中极易存在漏洞。因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院感防控措施、护理模块和病房模块的建设工作量较大,短时间的建设中会存在不完善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
小 结
黑龙江省“小汤山”医院模式是建立院感全面保障、科学防控的医院模式,对医疗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本研究以专业的医疗机构为基础,快速建立黑龙江省院感防控医院模式,结合建筑设施、地理气候环境、防护器材、人员组织、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做到有备无患。全面保障中医药特色疗法发挥积极作用,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为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院感防护能力建设及应急队伍的培养,需合理利用各医院的协作。“小汤山”医院模式是我省应急状态下,按照“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的治疗原则,利用医疗机构分级、分类组建的后备医院,高效储备医院力量,保障社会及患者安全,对探索建设常态化院感防控医院模式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