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分析的A校创新类课程开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1-01张丽娟廖珍杰广州华商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思维专业

张丽娟 廖珍杰(广州华商学院)

在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各高校都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如何全方位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创业类人才。然而,随着“双创”提法深入人心,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合并称为“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二者常常形影不离,出现了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甚至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度“弱化”的趋势。

一、创新与创业教育关系的梳理

在各高校“双创教育”长期实践探索中,慢慢出现“创业教育”“超越”“创新教育”、将“创业教育”成果等同于“创新教育”成果或“总归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现象,久而久之弱化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界点,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梳理如下。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提出源于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起点低、基础差甚至零基础。对求新创新缺乏兴趣,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耐心与信心,深度和广度”[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素质教育是高教改革和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2]。而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兴趣、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环境等[3]。故创新教育是一种培育创新兴趣、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环境等拥有创新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杂系统化工程。

(二)创业教育

针对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学者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六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的理论框架[4]。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创新教育是核心[5],但创业教育也必不可少。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而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欲望、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市场洞察力、亲和力与团队精神、分享与反省能力等[6]。故创业教育是一种培育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的复杂系统化工程。

(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与创业教育常合并提出的现实观照下,还需回归重视起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创新教育是核心,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和终极目的。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不一定会创业,但一定是创业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笔者认为在践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再次审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界点,既要肯定“双创教育”取得的成果,又不能忽视“创新教育”目前在我国高校人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二、创新类课程开设特征——基于《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A校设计了“通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创融合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梯级课程体系。其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包括《创业管理》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三门。以在线或面授形式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 《新商业模式创新设计》 《创业团队如何融资》等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同时,以各专业为依托,在专业课程中,除了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增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专创融合课程)。核心创新类课程如《创新思维训练》对学生有两种选课方式,其一是在通识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系列、人文科学系列、创新创业系列、艺术系列、体育系列五大系列)的创新创业系列中,学生自由选择,非必选课程,为超星尔雅网络课程,1学分;其二是针对个别专业开设在专创融合课程系列或者通识教育类课程中的思维与方法必修课。笔者自2020年9月担任《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授课教师以来,为英语、日语专业学生讲授该课程。通过对A校《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简称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创新思维训练》及其它创新(创意创造)类课程在校开设特征如下。

(一) 人培方案中普遍出现“创业”“创新”等词汇

在《方案》PDF文档中,通过查找功能分别录入“创业”“创新”“创造”“创意”四组词条,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22条、704条、51条、118条。可见,“创新”词语的使用高于“创业”,其次为“创意”,最后为“创造”。然“创新”词条多出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特色中,而“创业”词条大多出现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

(二)各专业对创新类课程的要求有所差异

该方案中呈现的39个专业中,绝大多数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特色、主要课程或课程教学计划中有提及“创业”“创新”“创造”或“创意”。

1.艺术学、文学类专业一直都保持着对创意的热情和对创新的重视。如艺术学类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中开设《设计创新思维》课程;文学类的英语和日语专业,广告学专业分别在通识教育类课程——思维与方法必修课中和专创融合课程中开设《创造性思维》和《广告创意思维》课程。由于这些学科专业本身先天与“创新”“创意”“创造”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此类专业对开设创新类课程必要性认知可见一斑。

2.部分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学科专业愈发重视起创新类课程。如管理学科的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理学的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中药学专业在专创融合课程中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工学的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通识教育类课程——创新创业必修课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经济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创融合课程中开设《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课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提倡“新商科”“新理科”“新工科”建设思路背景下,本校上述学科专业迎接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作出的积极主动应变。

3.电子商务类(如: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学类(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工商管理类(如: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专业)、设计学类(如:环境设计专业)、新闻传播学类(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虽不像文学、艺术那般与“创新”“创意”“创造”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亲近关系,但也不存在先天排斥或矛盾关系。然而,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及培养“拥有互联网创意思维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及培养“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所需的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及培养“初步掌握教育反思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形成较好的教育反思能力”;市场营销专业(除国际培养方向里提及了《创意营销传播》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及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上述四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中有提及“创意”“创造”“创新”词语,但在教学计划中未出现带有“创新思维”“创造”或“创意”词语的课程。笔者认为上述四个专业,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类课程方显科学合理。再如: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环境设计这三个专业,在《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里鲜少看到“创新”“创意”“创造”词语,除开设《创业管理》等创业类课程外,未见有开设相关创新类课程,在39个专业中显得较为独特。是否有必要开设《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类课程,还需进一步论证和探索。

4.大多数经济学类(如:经济统计学专业)、财政学类(如:税收学专业)、金融学类(如:金融工程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金融科技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商管理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护理学类(如:护理学专业),受专业特征影响,人们更习惯将上述专业和“严谨”“科学”等词汇产生关联,似乎提及“创意”“创造”“创新”等词语令人感觉不安和不踏实。因此,《方案》中上述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较少提及这些词语,除开设《创业管理》等创业类课程外,未见有开设相关创新类课程。因此,《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类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如果开设如何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教学都值得研究和探索。

(三)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专业占总专业20.5%

单从开设课程名称而言(忽略课程在创新创意创造培育的实际效果),有“创新思维”“创造”或“创意”词条的课程开设的专业占总专业56.4%。相比于创业类课程,如开设《创业管理》课程的专业占总专业达94.9%。具体而言,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共计8个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英语、日语、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中药学。其中,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中药学6个专业将该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类别(专创融合课程);英语、日语2个专业将该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维与方法必修课程类别。在该《方案》PDF文档中,通过查找功能录入“创新思维”(因录入“创新”出现词条很多,为便于研究开展,将搜索范围限定到“创新思维”)、“创造”或“创意”三个词组,查证开设相关课程的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广告、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等共11个专业。其中,单从字面来看,与《创新思维训练》名称较为相似的课程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的《设计创新思维》;广告学专业开设的《广告创意思维》课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创新类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笔者通过对《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依然存在些许不足和问题。

(一)对创新类课程重视度不高,创新类课程特征不够明显和突出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创业类课程特征明显和突出,如《大学生创业基础》 《创业管理》《大学生就业指导》 《创业团队如何融资》等,该类课程的开设数量和普及率较高(如:全校基本所有专业以必修课程类别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教育的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业类课程体系较为完整和合理。相比之下,创新类课程特征不够明显和突出,甚至出现了对创新教育重视度“弱化”的趋势。创新类课程从开设数量、开设方式、纳入的课程类别和学分赋予等方面而言,与创业类课程相比远远不足。

(二)创新类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

以创新类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为例,该门课程开设时间多为大三上学期,其他创新类课程开设时间也多集中在大三;而创业类课程如《创业管理》开设时间多为大二上学期或者大二下学期。《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先导[7]。在前文中,笔者也提及:创新教育是核心,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因此,在课程开设逻辑和课程开设时间上,创新类课程被放置在创业类课程后面不合理。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做出如下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分为创新类课程和创业类课程,进一步增大《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类课程在各学科专业的普及率;通过修订课程类别(如设置为必修课程)等方式,提高对相关创新类课程的重视度;将《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类课程开设时间修订调整至创业类课程如《创业管理》之前。

四、总结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最为重要的职责。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应在先,创业教育在后;创新类课程学习应在先,创业类课程学习在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既要作为两个研究主体深入研究凸显各自独立性,又需在“双创”教育实践中提高其耦合性。上述问题应在当下和未来高等教育双创教育研究中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思维专业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维跳跳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