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2022-01-01渠孟璟
渠孟璟
(河南大学 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1)
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到来,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已然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大学生们不用走进图书馆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借助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电子设备,通过浏览微博、微信、电子书、博客等多种新媒介平台,接收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极其丰富多元的信息资讯以及数字阅读文本。其中的负面信息则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甚至是择偶观等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和不良影响。这些情形下,高校图书馆人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以数字化阅读为传播路径的阅读推广活动,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数字化阅读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师生、有效推进教育教学的重要职能作用,助力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1 数字化阅读的界定
当前对于数字化阅读的界定,学术界并不统一。笔者更倾向于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张世兰老师,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对数字化阅读的界定[1],张老师是以数字化阅读载体为视角,对其进行了概括划分,主要分为3种形式:①在线电脑阅读;②移动手机阅读;③电子阅读器阅读。对于广大在校大学生而言,则以前面两种方式为主,数字化阅读占据了他们越来越多的业余时间,包括碎片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习惯、文化素养,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心理状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在校大学生均为18岁~22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尤其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刚满18岁就离开父母,他们中因有高考失利带来的“不得已而上之”的极不情愿的高考失落者;也有因高考顺利带来的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的所谓成功者。但不管怎样,进入大学后一切皆从零开始,进入新环境的落差感、逃脱了父母管教的放纵感、人际交往的无措感、突然失去奋斗目标的困惑感和遇到现实困难的无助感等诸多因素接踵而来。如若不能及时化解心结,必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各种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等方面心理问题,是现阶段大一新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2]。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之后4年的大学学习及生活质量。正因如此,我们应从新生入学伊始即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善于洞察发现,一旦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
3 数字化阅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数字化阅读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自主性,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无论是专业领域方面,如查阅文献、专业术语、学术问题、信息检索、社会热点等,亦或是娱乐方面,如看网络小说、玩游戏、查阅生活百科等,都可通过数字化阅读快速提取,其方便快捷的点读方式也是受大学生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不可否认,数字化阅读在给我们提供高效便捷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不法网站的侵入,也无时无刻不在污染着我们的网络大环境,大量负面信息的长期潜伏,对于还未步入社会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尚弱,好奇心又极强,且对各种资讯信息缺乏正确甄别的大学生来讲,很容易受到某些不健康信息的干扰影响。长此以往,这些影响会直抵学生内心,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就业观、择偶观等,使之偏离正确的轨道,严重者会出现消极、抑郁、极度敏感、恐慌、悲观、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意识决定行为,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极端个体行为,甚至会伤害他人、自杀、犯罪。
4 运用数字化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4.1 重视数字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
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展“阅读疗法”、一对一心理疏导、上心理健康课等,都是施教者与受教者面对面地进行,便于彼此间的互动与交流,互动双方看得见摸得着。数字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则是采取线上进行,其优点主要有3个方面:①不受地点限制,时效性强。只要网络正常、数字化电子接收设备正常即可;②可以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大多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往往不愿意向父母亲人倾诉,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也会尽可能地回避,无须面对面的数字化平台,拉长了彼此的空间距离,却拉近了心与心的交流,此时的大学生更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实心理,更容易敞开心扉;③扩大了受众群。数字化阅读避免了师生见面、生生见面的尴尬场景,其私密性、时效性等特质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线上阅读与交流。
4.2 加强数字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新媒体影响下数字化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3],把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进行,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需集中相关技术人员,不断加强数字化网络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比如,设置数字化阅读文库、“阅读疗法”云互动系统、定期选播适合大学生观看的有关青春、有关励志的电影故事、开通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平台。充分运用当下先进的电子科技手段,把音频、文字、再配合上与语境特质相吻合的图片、画像等素材,打造完美融合的数字化阅读媒介平台,为大学生读者营造舒缓、平静、愉悦的云阅读空间,使其在放松、平和的心境中体验数字化阅读的独有魅力。
4.3 图书馆重视专业人员配置
图书馆是一个地区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象征[4],在国外,高校图书馆被称之为“大学的心脏”,它扮演着引领该高校文化和思想不断前进的重要角色,具有较强的教育职能和社会职能。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培养,应用数字化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有关图书资料专业、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相关知识。因此,图书馆应采取多渠道培养模式,具体培养有以下两种途径:①向外选聘、开启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新引进的本专业领域拔尖人才,可为图书馆及时注入新思想新方法,推动和引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②向内完善、集中开设专业岗位培训。选出在阅读疗法和数字化阅读研究方向,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并有志于此项研究的馆员老师,组成专业团队,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形式专业培训,力争打造一支“数字化阅读+心理教育”指导团队。
4.4 馆院结合,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部分主体参与度不够,发力尚且不足的情况[5]。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调查研究尽早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个体心理问题和群体心理问题,以便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图书馆还应积极主动的与各院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双方协作配合,构建一套可行性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预警系统,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路径[6]。构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旨在给予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关注,更好的心理援助,做到早发现、早面对、早疏通、早解决,通过院馆双方实施积极有效的预警机制,尽最大可能以求把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5 结束语
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最富有好奇心与探知欲,但凡事有利则会有弊,“数字化阅读”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会对其心理健康、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在数字化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人要时刻筑牢“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提高自身创新意识,积极拓宽阅读推广新路径,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提升图书馆优质服务层次,从而更好地配合和促进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助力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