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角下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1-01胡桂云
胡桂云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新时代新问题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精准化。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同人的需要具有发展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空间的人给予精准化、有针对性的关爱和指导,需要重细节、重实际、重差异[2]。“立德树人”是高校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对标全新要求,彰显时代精神,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精准思政是在新时代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政教育理念。青年一代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近些年部分学生在思想方面表现出入党动机功利化、绩点至上化、政治理论学习被动化等不良倾向[3]。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战斗堡垒作用。文章从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背景出发,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精准思政为视角,围绕精准管理、精准供给、精准服务、精准教学四个方面,探索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就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红色教育、榜样示范”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品牌育人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二、精准思政对于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精准思政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时代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新时代,国际环境的变化错综复杂,以创新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不断探寻具有时代前瞻性的党建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内涵[4]。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固化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要在充分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精准思政要求把握好实践育人导向,以富含时代性、真实性和生动性的教育内容武装学生头脑,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精准思政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精准思政要求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精准滴灌”的形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的针对性首先体现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5],如何“把握人”是思政教育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6]。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对于网络有较强的敏感度,同时对于问题的思考往往流于表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正是帮助他们不断进行自我矫正,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精准思政视角下,党建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化,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道德水平、思想素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精准思政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喜好开展精细化的思政教育,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式发展。
(三)精准思政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关注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需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适应,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已非常丰富,但仍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往往表现为单向的输入,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精准思政要求党建工作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日常的实践活动都要实现教育者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针对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提示思考方向,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还需加强
理论教育是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教育学生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但是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只注重理论教育的政治性、规范性和广泛性,却相对忽视其亲和力,导致教育效果,教育内容也很难真正入脑、入心。由于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教育形式缺乏互动、教育内容缺乏体验,普遍存在你说我听、你放我看、你读我记等形式主义的问题,理论教育这一本应是党员刚需和义务的重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到“上下一般粗”的消解,一些高校党支部对大学生党员的实际理论需求、实践困惑缺乏深入认真的分析,只满足于“规定动作”,较少结合实际进行“自选动作”的创新,党员的理论获得感、满足感普遍不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理论教育在教育党员、凝聚党员、引导党员上的真正实效,必须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出发,激活广大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由此可见,学生党支部仍需要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引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激发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创新理论教育工作形式、内容和载体,充分调动支部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提升理论教育的吸引力[7]。
(二)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还需进一步巩固
如今“90后”“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群体的主体,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备受多方宠爱,享受着新时代全面教育的伟大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极速变化时代多元化思想价值观的冲击。人生阅历的不足使他们对许多社会问题缺乏自我独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时常出现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脱节的情况;成长环境的相对开放、自由以及西方消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渗透,均会对当代大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一些消极因素,如过度追求自我价值等,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偏移。另外,部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为完成任务才被动学习,因而对党的相关理论知识认识不足,党员发展的内在动机也比较模糊,随之不同程度出现一些理想信念滑坡的现象。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要注重考察思想品德良好、政治理论素养过硬和学习成绩优异等,但一些学生的政治意识不强,存在“重学业,轻思想”的倾向,部分学生在入党初衷上具有功利性,表现为学习动机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功利性和社会实践的功利性等。努力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获得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积极要求入党是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做准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也多形式化,目的仅为取得学分或让自己在求学阶段时的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导致部分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减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8](P37),他们会存有困惑和迷茫,需要积极引导和帮助。
(三)实践教育的精细化尚待提高
人的认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是大学生思想的内化培养、行动的外化践行,实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却因活动的单一化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党支部实践活动是增强党员主动性、激发党员创造力、提高党员凝聚力的根本。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年轻的学生群体,要加强对其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把握,合理规划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载体、加强实践资源共享,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党组织的感召力。当前,学生党支部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对于实践内容、形式、载体的设计上缺乏创意,内容死板、形式单一、载体枯燥乏味,不能结合实际、发挥学生专长,致使部分学生党员产生消极被动情绪,参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也大打折扣。此外,学生党支部活动有时过于紧张严肃,活泼性不足、民主氛围欠缺,大部分学生党支部教育活动由支部书记一个人单方面主导,缺少和学生党员的对话互动,也易使学生党员产生反感厌倦心理。这种实践活动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开展精细化的教育,利用好当地思政育人资源,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实践平台,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学生成长相融合,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
(四)协同育人合力有待进一步凝聚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但却尚未形成协同育人的氛围和方法。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主体上,部分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将其归为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传授好课堂知识,导师只负责指导好科研工作,各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很难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并且学生的思想认知与实践认知是无法分开的,思想认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实践教学,强化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当前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也未形成良好的联动。家庭认为学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依靠,而学校也忽视了家庭环境对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与社区、校外专家、企业联系等协同育人合力也显得不足。高校要协同各育人主体,凝聚育人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走入家庭,走向社会,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四、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党的制度建设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管理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构筑一套科学有效的党建管理运行体系势在必行。党支部要规范日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完善“三会一课”、支委换届选举、发展党员以及教育培训、组织生活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新时代党建工作质量。强化支部班子建设,提高政治意识,提升队伍素质。要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抓好各委员等“关键少数”,注重加强培训,做好支部班子成员的“传帮带”工作,抓好榜样示范,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树立榜样,推动年级、专业的整体发展。党支部建设要不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明确育人目标,健全育人体系,明晰育人路径。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构建“理论学习、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红色教育、榜样示范”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服务育人、实践育人和组织育人功能,把思政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二)以党的思想建设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精准教学
高校是思政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主战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并存,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需一以贯之、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落实党建工作。对此,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融入专业课程中去,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诉求与思政能力提升充分融合,增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持续发展的成长成才空间。同时,依托学科建设,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锻炼实习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思政工作者可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如利用学习强国、学校与学院官网、QQ、微信和易班等网络平台,围绕“党史教育”等主题,推送“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党的故事我来讲”“学先进,做模范”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以党建合力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升级,实现精准供给
思政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决定其不仅需要读本性质的教材,还需要借助学校教育、家庭力量和社会活动的联动力量[9]。诚然,学校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既是基本点也是关键点,但仍有三点要素不容忽视,它们是让思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障:一是具有针对性、感染性和持续性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二是思政教育是开放性、多元性的,并且是不断社会化的,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日益紧密;三是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建立多主体联动融合的协同共促机制。因此,从宏观层面上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调统一,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思政教育的短板得到充分补齐,才可实现整体升级。此外,学校教育也要实现多元协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育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育人主体之间相互协同,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层面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以党建特色引领思政教育创新,实现精准服务
增强党建工作活力,丰富学生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从“新”出发,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整合课内课外资源,协同校内校外力量[10]。在理论学习中,要深化主题教育学习效果,积极交流感悟与心得,避免形式化;在社会实践中,要突出主题,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红色元素和“四个自信”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注重实践育人成效的发挥。通过开展党课学习、特色主题讲座、党史知识竞赛、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支教服务、居家助残、敬老爱老等主题活动,将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生课余生活结合起来。在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促进学生思想政治修养与学科素养、专业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高校基层党建传统优势要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体化架构与路径,建立大学生网络党支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精确的数据支撑和动态分析,推进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支部管理的动态化、精准化,真正让支部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文化引领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共建共享和应用创新相结合、统筹规划和特色建设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探索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新内涵为关键、以提升网络育人功能和效果为目标,着力创新党支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和拓展网络平台在党建宣传及示范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