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构成与培养路径

2022-01-01翟佩超

电脑与电信 2022年8期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素养

翟佩超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1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形成了教学软件、智慧教室、电子白板等教学环境,以及MOOC、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多项文件强调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2020年初,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倡议,教师利用网络灵活地开展线上教学,体现“互联网+教育”的成果、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简单的信息技术操作、资源整合,已无法满足“互联网+”环境下对教师的发展需求[1]。师范生作为未来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具备过硬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新兴技术的变革、面对未来职业的挑战。

2 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概念首次于1974年由Paul Zurkowski提出,是一种应对信息化环境的综合能力[2]。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信息素养指明确信息需求,进行查找、评价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图书检索技能与计算机技能共同组成信息素养,指利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3年国际计算机与信息素养调查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调查、创造与通信的能力,不仅包含对计算机使用、态度及熟练程度,还包括运用通信技术等进行访问、管理、集成、评估和创建信息的能力[3]。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素养成为一个动态、多元、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在不断丰富。信息素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了解信息需求,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利用、评价的能力。同样地,在信息素养概念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信息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师范生在技术能力、教学实践、科研需求等多方面区别于在职教师,不能完全按照在职教师的标准开展相关研究。针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系统性研究较少。官敏(2008)将师范生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运用信息系统和获取、处理、施效信息的能力,具体包含信息工具能力、信息意识、知识与经验、信息处理与价值道德判断五个方面[4]。崔金玲等(2010)师范生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四个维度,建立了基于网络分析方法(ANP)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5]。徐琳(2020)师范生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伦理四个维度;李毅等(2020)将师范生信息素养分为基本、支持学习和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三个维度,并细分二级指标与观测值,建立了基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6]。

师范生具有高校学生和未来教师双重属性。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定义应结合师范生的身份特殊性,将信息素养整合到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具体情境中。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可将师范生信息素养定义为师范生能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恪守信息道德,能与时俱进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管理、评价、运用和分享信息,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自身专业发展,同时维护信息安全。强调师范生应具备信息技术学习技能,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 师范生信息素养构成要素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培养和运用各种基本信息能力解决学习、未来教学和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基于全面发展的学习信息素养、基于课程融合的教学信息素养以及基于专业发展的科研信息素养。

3.1 基本信息素养

基本信息素养是师范生学校学习、未来教学和科研的坚实基础,是信息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信息素养最本质的内容。根据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各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信息素养评估标准进行对比,国内外学生信息素养关注最多的三个维度是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和信息伦理;中国(大陆)信息素养评估容易忽略信息创造的维度。这些标准大多采用目标与过程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由此确定师范生基本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利用技术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个人能够表达所需信息、判别信息来源及成本;信息知识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能力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处理、管理、创造和分享信息的能力,能够批判性分析不同来源的信息,以评估其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及时性及权威性;信息伦理指能够根据信息与信息技术的道德规范使用与传播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且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常识,能够合法利用与获取信息。

3.2 基于全面发展的学习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需要培养21世纪学生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与技术变革时代要求的能力。美国联邦教育部《21世纪技能框架》提出,智能时代学生学习及创造性劳动的关键技能是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四大关键技能[7]。日本“21世纪型能力”包括具有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学习适应力等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担当的责任。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理性思考、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和善于反思的科学精神,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问题解决、实践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适应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8]。21世纪学生应具有理性、批判和反思的科学精神,交流协作的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鉴于此,基于全面发展的学习信息素养强调从师范生的学生属性出发,强调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协作,理性科学的创新创造以促进个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求,包括科学精神、交流协作和创新创造三方面。科学精神指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的理性思维,独立思考判断、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的批判思维,能根据不同学习状态总结经验并调整学习策略的反思式思维;交流协作指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跨学科、跨年级的学习协作和交流共享;创新创造指师范生在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3.3 基于课程融合的教学信息素养

基于课程融合的教学信息素养是师范生未来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体现,强调从师范生的未来教师属性出发,强调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相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能力。王轶认为“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具备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9]。黄玉霞认为教师应具备对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态度与信念[10]。桑国元提出“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关于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念”“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与信念”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四大部分[11]。基于课程融合的教学信息素养强调从师范生的教师属性出发,表现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反思等教学全过程,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包括信息化教学内容设计、信息化教学媒体选择、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信息化教学过程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反思五个方面。信息化教学内容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基础上,合理融入信息化元素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媒体选择指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媒体技术特性、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宜的信息化教学媒体;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指以学习者为主体,借助智能机器人、虚拟仿真软件、程序辅助教学、网络学习空间、移动平台等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过程实施指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评价反思指运用信息技术监测学生行为及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后以改进教学。

3.4 基于专业发展的科研信息素养

乔莹莹等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认为教师教研素养体现在学情分析、评价研究和智教融合三方面[12]。于杨等认为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信息科研和持续专业的能力[13]。基于专业发展的科研信息素养是指师范生在基本信息素养等基础上,体现在师范生在信息时代掌握最新科研信息技术,主动利用数字化科研信息了解本专业学术前沿动态,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具备敏锐的学术洞察力,选择适宜的研究工具,熟练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用超前的创新思维进行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持续专业能力和信息科研能力。持续专业能力指师范生随时关注本专业发展,感知未来从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并持续更新信息技术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内在潜力;信息科研能力指师范生利用各种研究工具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文献资料,在科研数字环境中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路径

课程教育是我国高校开展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路径。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多以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为主,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根据师范生的双重属性,结合构建的师范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重新规划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

4.1 加强与时代接轨,完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体系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兴起推动了智慧教室、微格教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数字化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应用,教育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当前师范类专业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依赖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等公共基础课,局限于固有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存在观念落后、技术滞后等特征,忽略了对师范生信息敏感度、信息伦理和学术研究等能力的培养。然而,信息素养课程作为提升未来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顺应时代需求,结合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各专业特色与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优化,促进师范生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提升其信息敏感度和洞察力;要求具备社会责任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注重网络安全;立足个人专业发展,拓宽教学的广度,在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教育;从而逐步形成具有师范特色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以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水平。

4.2 重视与专业融合,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以学生需求为主体,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嵌入方式,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学习中,掌握专业课程基本知识,调动职前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通过对师范生信息素养技能的培养来提升专业、教学及科研能力,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师范生专业学习全过程。采用基于慕课、小组合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师范生学习的主动性,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学习、教学、科研过程中,有利于沉浸式培养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度,恪守信息道德,增强批判性反思、科学理性思维、交流协作共享等核心能力。

4.3 加强团队协作,拓宽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建立智能学习共同体,团队合作、相互分享,共同探讨智慧教育;借助团队的力量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沟通和学习,进行校本研究;探索先进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数字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让技术赋能课堂,相互交流线上线下教学经验;创新课堂反馈形式,对传统的教案进行调整和创新,提高课堂效率。

4.4 建设智慧校园,构建信息化教育生态

智慧校园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核心,提供一种对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进行监测的智慧学习环境,涵盖多媒体教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数字化学习平台等信息化生态环境,智慧校园建设为师范生提供现代化设施保障。高校应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录制丰富的视频,不断完善线上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服务师范生网络学习、网络科研。开放数字化学习互动平台,开展个性化辅导,满足师范生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同时,全方位全过程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对过程性信息数据分析,动态调整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师范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构建信息化教育生态,从而推动师范生信息素养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信息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将是一项长期工程,是提高师范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未来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不断与时代接轨,与专业融合,加强团队协作,建设智慧校园,逐步完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开展嵌入式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拓宽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构建信息化教育生态,以有效提升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师范生信息化素养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