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汗孔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

2021-12-31岳媛媛赵博李志强葛辉玉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汗孔汗腺声像

岳媛媛,赵博,李志强,葛辉玉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超声科,北京 100191;2.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超声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引言

汗孔瘤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1956年Goldman首次描述该肿瘤,认为其起源于小汗腺顶端汗管的皮肤附属器,并向终末汗腺导管分化[1]。目前,临床有关汗孔瘤的影像资料多为个案报道,因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汗孔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高频超声对汗孔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的汗孔瘤患者8例,并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32~86岁,平均61.3岁。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

选用 Philips IU22、Hitachi Ascendus、 Sumsung RS80A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采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9~14 MHz。

将线阵探头垂直置于体表肿物处,在二维超声模式下先由近及远进行横向扫查,再进行纵向扫查,记录肿物的大小、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以及累及的范围等信息,同时观察对侧相同部位处的情况,必要时使用宽景成像。然后在彩色多普勒模式下观察肿物的血流情况,必要时使用能量多普勒。

2 结果

2.1 8例汗孔瘤的临床特点

8例汗孔瘤的临床特点如表1所示,其中病例1病理诊断为汗孔瘤合并恶变,其余病例病理诊断均为汗孔瘤。

表1 8例汗孔瘤的临床特点

2.2 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

8例病变均位于表皮层及真皮层,呈局灶性结节或肿块,大者可突入皮下组织,具体如下。

(1)病变大小:大小不一,最小者0.3 cm×0.2 cm,最大者6.0 cm×4.0 cm,平均大小为(2.7±1.9)cm×(1.4±1.1)cm。

(2)病变数目:单发(8/8,100%)。

(3)病变形态:6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6/8,75%),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2/8,25%)。

(4)病变边界:清晰(8/8,100%)。

(5)病变内部回声:5例呈低回声(5/8,62.5%),3例呈囊实混合回声(3/8,37.5%)。其中2例可见多发点状强回声(2/8,25%)。

(6)病变Adler血流分级:4例III级(4/8,50%),2例II级(2/8,25%),2例 I级(2/8,25%)。

8 例汗孔瘤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超声诊断情况,具体见表2。其中,两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见图1~2。

表2 8例汗孔瘤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

图1 病例3超声声像图

图2 病例7超声声像图

3 讨论

汗孔瘤最初指小汗腺汗孔瘤,是起源于表皮内汗腺导管上皮,向末端汗管的汗孔细胞和护膜细胞分化的附属器肿瘤。有些学者根据组织学结构将汗孔瘤分为小汗腺汗孔瘤、单纯性汗腺棘皮瘤、真皮导管瘤及汗孔样腺瘤4种类型[3],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分类将此4种病变定义为汗孔瘤[4]。该病病因不明,有报道与创伤、辐射、瘢痕、HPV感染等相关[5]。汗孔瘤多发生于40岁以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6]。本组病例中4例为男性,4例为女性,男女比例相当。

汗孔瘤在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大多发生在下肢,足部最多见,其次为躯干、上肢和颈部,耳后也有发生。本组病例中4例病变发生在足部,1例发生在耳后,1例发生在小腿,1例发生在胸壁。迄今为止,发生于臀部的汗孔瘤未见报道,本文中有1例发生于臀部,为首次报道。汗孔瘤通常表现为无痛缓慢生长的肿物,本组病例中有6例病史长达5年以上,1例肿物近两年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病理结果显示为汗孔瘤伴恶变,这与部分学者[7-10]报道的汗孔瘤合并恶变的情况相符。

典型的汗孔瘤表现为孤立、无蒂、肤色到红色结节,直径可达3 cm以上,通常无症状,外伤后易出血[11-12]。大部分汗孔瘤有明显的间质水肿,能见到扩张增生的毛细血管,临床患者皮损出现出血,多与血管增生扩张有关,本组8例汗孔瘤中3例存在破溃出血。

尽管汗孔瘤少见、误诊率高,但紧密联系其病理特征有助于分析其声像图特点:① 本组病例均累及表皮层和真皮层,且边界均清晰,这与肿瘤细胞为增生一致的基底细胞呈宽柱状,从表皮下层延伸至真皮层,与周围鳞状上皮截然不同且分界清[13]相关;② 本组病例中有3例呈囊实混合性回声,另1例有少许无回声区,这可能与肿瘤细胞可见灶性导管分化,偶尔形成囊肿[14]或出现坏死相关;③ 本组病例中有2例内部有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可能与肿瘤内导管结构伴发钙化有关;④ 汗孔瘤周围间质常水肿,反应性血管增生,可形成肉芽组织,真皮常有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本组病例中即有1例为外伤后伤口经久不愈,表面观皮肤呈炎性表现,结合临床病史超声诊断为炎性病变;⑤ 本组病例大部分表现为血流丰富,这与肿瘤纤维间质血管丰富有关。

汗孔瘤相对罕见,超声声像图表现复杂多样,超声误诊率高,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必要时可行免疫组化辅助诊断。临床上实性的汗孔瘤可能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软纤维瘤等,囊实性的汗孔瘤易误诊为蔓状血管瘤,有钙化的汗孔瘤易误诊为钙化性上皮瘤,需注意鉴别。脂溢性角化病病变仅集中于表皮层,真皮层无明显变化,表面多呈强回声,彩色血流信号大部分较为丰富[15-16]。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位于皮肤层,向皮下生长,形态规则,有时可见小分叶,大多边界清楚,为不均匀低回声,多数病灶后方回声增强,内部血流丰富,并可测量到中低阻力动脉频谱[17]。软纤维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实性外生性肿物,内部回声较均匀,内部血流不丰富,典型者可见与皮肤相连的蒂状结构。钙化性上皮瘤多表现为真皮深层或皮下椭圆形结节,低回声为主,内部可见散在点状或斑块状强回声。皮肤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大多位于表皮及黏膜表面,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均匀实性肿物,血流信号极为丰富,常充满整个病灶[18]。蔓状血管瘤多为混合回声,内可见多发囊腔样或迂曲管状结构,加压囊性成分内可见血流信号增多,有时可见强回声的静脉石。虽然汗孔瘤的超声声像图不具有显著的特征性,容易误诊,不能准确诊断,但是超声可对肿物累及的解剖层次进行定位。此外,超声还可详细了解肿物内部的回声特点及血供特征,以及肿物周围组织的毗邻情况,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

汗孔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即可治愈。本组8例经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虽然有1例存在恶变,但是术后随访未见复发。少数长期存在的汗孔瘤有恶变倾向,因此,一旦发现应立即行手术切除,以防复发。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无法全面系统地总结汗孔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需扩大病例数量以进一步探讨汗孔瘤的超声表现。

4 结论

汗孔瘤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超声目前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定性诊断,超声评价汗孔瘤的价值主要在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层次、数目、大小范围、边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评估其内部血供情况,为下一步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亦可作为术后随访的评估手段。

猜你喜欢

汗孔汗腺声像
手指表皮汗孔大小分布特性研究
表皮更替时间内指纹汗孔大小变化规律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汗藏哪儿了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基于嵌入式GPU的汗孔识别算法并行设计*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
汗孔特征的观察与识别
腋臭患者腋区顶泌汗腺的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