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2021-12-31王雨杭

上海商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负债流动性存款

王雨杭

一、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1.定义及发展历程

同业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被视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我国同业业务所包括的具体业务类型主要有: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贷、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同业投资六类。

根据胡美军(2017)总结,我国同业业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缺失状态、萌芽、探索创新、高速发展与矛盾爆发期。面对在矛盾爆发阶段出现的功能异化、扭曲等问题,中央银行及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文件政策引导同业业务逐步合规化。由此,我国同业业务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规范化与标准化阶段。此外,在该阶段,中央还积极筹措建立上海票据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即票交所),此举有利于将同业业务向线上转移,并且对实现业务操作透明化、减少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同业业务发展进程中,业务种类由起初的同业拆借为主逐步发展为上述六大类型;参与模式由临时性参与演变为各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业务功能由临时流动性管理工具发展为集投资融资综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金融机构功能互补和重要利润增长点为一体的复合型、复杂功能的组合体。

2.发展现状

本文采用吴霞(2012)及郑雪、赵晓川(2018)的算法,使用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月—2021年4月《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相关数据,以“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与“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之和,代表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以“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与“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之和,表示银行的同业负债规模。并分别计算出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

如图1、图2所示,近10年来,银行同业资产规模从2010年的12.03万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4.05万亿元,同业负债规模由9万亿元升至34.2万亿元,同业资产比例及同业负债比例总体呈现先上再下的趋势。该趋势主要是由于先后受到2014年银监会、央行出台的相关规范政策,以及2016年金融去杠杆的影响,监管趋严遏制了银行同业业务的野蛮增长。

二、同业业务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众多学者在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影响方面有所研究。戴珣、李雅敏(201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同业业务的扩张往往伴随着期限错配,会导致银行流动性紧张;王家华、王瑞(201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同业业务对流动性起到正向作用的结论;熊雅婧(2021)使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验证了同业资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同业资产的增加流动性风险先增后减。可见,使用不同时间、地区或主体的数据,两者的影响方向也许不同。本文分别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同业业务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1.积极影响

一方面,同业业务对缓解短期流动性紧张有着重要作用,其在发展初期就是以解决临时流动性问题为目的。如同业拆借、票据业务等,在调剂短期资金余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同业业务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增强了银行风险承受能力。其可以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之间的比较优势,使得商业银行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银行在专攻一个领域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同业合作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充分获得精细化分工红利,以共享、合作实现金融机构之间的效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为其降低成本,又增加了利息等收入,更高的收益也为其面临的各种风险提供坚实保障。

2.消极影响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中明确: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是对银行未来在各种压力因素的影响下,对各到期期限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缺口的考察。测试中对同业资金的流失率设定的比一般性存款更高,2020年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参试银行中同业依赖高的银行流动性承压能力较差,因此需重点关注这些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与流动性风险管控。

同业业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流动性产生影响:

(1)同业业务一度成为银行规避监管的工具

一般金融业务发生在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中间,风险防范依靠客户的信用、抵押、担保等;而同业业务更依靠交易对手的风控水平,是交易双方基于信用而提供的。但此前存在的“类信贷金融同业业务”变相打通了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隔离墙,实际是银行与客户直接对接,使得没有经过风险管理的实体经济风险注入金融体系。银行通过同业业务,给表内资产套上表外资产的外衣,绕过监管规定,使得相关部门难以及时通过资产负债表观测其经营信息,无疑是加大了国家对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难度。

在有针对性政策出台前,银行往往利用同业业务逃避监管部门对其信贷规模的限制,来实现更大化利益。以同业代付为例:当企业提出融资申请,银行不必考虑授信额度,其可以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签订委托代付协议,约定第三方金融机构直接或者通过该银行间接将资金转移给融资方,到期再通过银行将本息从融资方手中收回。通过该业务,原本的贷款业务转变为同业业务,进入表外,由此减少了银行的资金占用与风险计提;同时第三方金融机构获得了利息收入。但随着银监会管理文件的颁发,要求同业代付在表内进行管理,该业务的规模逐步收缩且规范化。

(2)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大

我国银行“存短贷长”的期限错配问题较严重,同业业务为其提供了筹集流动性的渠道,使其可以实现用源源不断的短期负债来偿还到期存款。但是,倘若资金链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同业市场整体流动性缺乏,导致银行无法合理匹配资产与负债,都会带来流动性风险,在同业业务使各机构间关联性增强的背景下,风险还将出现集聚效应、蝴蝶效应,出现从局部风险事件的发生而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事件,增加系统内其他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此外,同业业务本身也存在期限错配问题——同业负债的期限一般是1~3个月,而同业资产的期限一般为6~12个月(戴珣、李雅敏,2019)。

流动性缺口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流动性缺口越大则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而同业业务是流动性与信用在金融机构之间的流转,因此当流动性存在缺口时,才会有同业业务和相关盈利。在对高收益的追求下,如果银行想要营造缺口开展同业业务,也会使流动性风险增大。比如,当市场上同业拆借利率下行时,银行有动力借得低成本资金,再投放到高收益、长期限领域赚取利差,期限的不匹配会使部分资金暴露在风险当中。

(3)对现金流的预测难度加大

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此时银行每多吸收100元存款,将为其增加90元的超额准备金(100-100×10%=90),从而带来900元的放贷规模(90÷10%=900),因此银行之间总是存在激烈的揽储竞争。

在存款大战中,各家银行往往会在月末、季度末、年中等考核时点,通过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迅速拆入拆出,这已成为“充时点”的重要途径。但是,同业资金在短期内的大进大出给考核时点前后的存款带来了大幅波动,导致银行准确预测现金流的难度加大,进而增加了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难度。

三、提出建议

综上所述,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容忽视,规范发展同业业务有助于银行流动性管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在去杠杆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偏向于通过同业业务规避监管,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银行业的穿透式监管,识别金融机构的动机、积极引导其行为,严防其通过金融创新躲避调控,从而带来各类风险。

第二,应引导同业业务向标准化转变,同时不断丰富银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以约束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降低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过度依赖。

第三,预测流动性是对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应不断建立健全动态的、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体系和同业业务监管平台,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量化流动性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并及时预警。

第四,从金融伦理的逻辑思考该问题,加强对相关参与者的伦理道德培养。金融的发展应本着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同业业务虽不像贷款业务直接服务于实体企业,它是通过服务其他金融机构而间接对实体经济起到支持作用,而现实中存在的钻空子、加通道等行为,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监管成本,要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采取监管手段,还需要道德层面的救援。

猜你喜欢

负债流动性存款
存钱意愿不减,前5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你的负债重吗?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