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珠本草》的植物学价值
2021-12-31李加太
李加太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8)
植物界已经在地球上生存和演化了30多亿年,其主要特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使得动物界在地球上进一步生存和演化。因此,植物界是地球动物生存需要的基础。人类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同样依靠植物诞生和进化,首先人类的食物从古至今就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其次人类在发展历程中,为解除各种病痛,植物又成为人类防病治病的源泉,到目前植物已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植物在食用和防病的过程中,从古代开始人们积累了许多关于传统植物学的知识,通过这些传统植物学知识,植物的利用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为人类自身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青藏高原腹地的广大地区,植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在食用和药用两个领域比较广泛,其中研究较为丰富的应是藏药学领域。人们通过食用和防病治病来认识植物、识别植物。虽然在古代藏学中未曾出现过专门研究植物学的著作,但是,古代藏本草在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传统植物学的内容。
公元8世纪以后,藏本草的研究不断发展成熟,需要识别、研究、应用的药用植物愈来愈多,到18世纪藏本草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的著作,同时在植物药的应用方面出现了不规范的现象,这一时期著名的藏医药学家丹增彭措以查阅历代藏本草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历经20多年完成了藏药学巨著《晶珠本草》,这一著作的诞生标志着藏药学中的本草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晶珠本草》作为一部藏药物学巨著,其中记载了丰富的传统植物学知识,不但是藏药学发展的结晶,也体现了藏药学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寻找出藏族传统植物学发展和提高的轨迹。从18世纪至今从事藏医药工作者都以其为教科书,来识别和利用植物药。其主要特征是将植物学知识融合于本草学,为植物药的准确利用和药物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传统的植物学知识至今在现代藏药学的考证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晶珠本草》不但可以成为藏医学院的药用植物学的教科书,而且可以作为农学、师范院校相关植物学专业的参考书,对学习和研究高原植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晶珠本草》中的植物学分类法
从藏本草的发展历程来研究植物药物的分类法,《晶珠本草》独成体系。首先它将植物药在《四部医典》的基础上,按照植物的自然属性进行了分类,把植物药分成树类、湿生草类、旱生草类和作物类等四大类。树类的子目有果实类、树花类、树叶类、树干类、树枝类、树皮类、树脂类药物等七类;旱生草类的子目有根类、叶类、花类、果实类、叶茎花果类、根叶花果类等六类。
(一)植物分类标准
从上述分类法则来看,首先以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分类,其次是按药物的生长环境、质地和用药部位等作为标准进行了分类,按现在植物学的概念来说,植物药分成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
木本植物包括乔木类,如山杨、核桃、高山栎和榆树等;藤本类,如刀豆、藜豆、榼藤子、酸藤果、粉枝莓等;灌木类,如余甘子、大托叶云实、胡椒、决明子、锦鸡儿、山豆根、杜鹃花等。
草本植物分为湿生草类、旱生草类和作物类,这一分类是生长环境、质地和用途作为分类标准。在藏汉大辞典中说:“平坝药,主要不产于片石、岩石、雪岭等高山顶上,生于平坝河谷地区的药用植物。根部发达,地上茎、叶年年更新,入冬凋植,留地下茎。叶青绿,如青木香及大黄等。”[1]这一类药统称为湿生药,是以生长环境和适应性的强弱来进行分类,如普兰獐牙菜生长在田边或河边;铁虎耳草生长于水边、河滩、草坡;白飞帘,山川河滩皆生;刺果酸模,生长在阴山草坡,涧水山水流过的沟槽;荨麻生长在山滩交界处;菊叶千里光,生长在低地山沟;黑垂头菊,高地不生长,生长在低地的石岩、土沟、沙地;牛蒡生长在田边地头和园中。
旱生草类在藏汉大辞典中认为:“草药,地下茎纤细的药用本草植物。”[2]按照这种论述,笔者认为这类植物一般生长在高海拔的干旱之地,平川地区一般没有分布,如苏木产自上部山地;丛菔生长在雪线下侧和林间;金腰子生长在险峻的青石山;镰形棘豆生长在干旱的山坡、河滩;紫苞风毛菊生长在凉爽的高山;白花龙胆生长在草山坡;点地梅生长在土石相杂的地上;珠芽蓼生长在阴面山坡和滩地。
作物类,是指通过人类驯化,广泛种植,作为粮食和蔬菜类的植物,如稻谷、谷子、野谷、稷子、早熟青稞、白青稞等。以上的分类方法并非有严格的标准,旱生类中有河边、田边生长的植物,反之湿生类中也有山地生长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分类不可比拟。但是,本草将植物以生长环境、分布情况、自然演化系统等为依据进行归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创举,这种分类不但给从事藏药学工作的医生的采集和识别有了依据,而且为采药和用药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虽然这种分类是一种古老的人为分类法,但也遵循了生物演化的规律。这种分类至今仍然是藏医药工作者和藏族人民广泛采纳的分类法则,并且在藏药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晶珠本草》的分类法对藏药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植物的命名特色
植物的分类都是以植物的命名作为基础,人们在利用和认识植物的过程中,首先给每一种植物起了一个相应的名称,以此来识别不同的植物。在植物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不同的地区对同一种植物有不同的名称,为了统一种类繁多的植物名称,便产生了植物的双命名法。双命名法使得全世界的植物有了一个统一的命名方法。通过命名,世界范围内的植物学工作者,能够准确认识已经被命名的植物,并且首次发现的植物也按命名法则予以命名。因此,大大推进了植物学科的发展。藏本草也同样采取了上述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藏药的植物命名独具特色,从植物学的角度来分析,命名中出现了总名,这种名称具有显著的分类学意义,“总名类似植物分类学上的属名。此种名称主要在植物药中常有出现”[3]。如吉杰嘎布、吉杰那布,分别是麻花秦艽和粗茎秦艽,藏语中“吉杰”是总名,“嘎布”和“那布”为形容词,是白色和黑色之意,两种植物都是龙胆科植物;又如丝嘎、丝那、丝温、丝买、丝赛、拉瓦丝玛、西丝玛、都丝等都是豆科植物,其中的“丝”为总名,“嘎、那、温、买、赛、拉瓦、西、都”等都是以花的颜色冠以形容词。从这类植物学的命名来看,将同科植物,即亲缘关系相近的一些植物药有了统一的属名,然后冠以形容词用来区分不同的植物,这一命名与现代植物的命名法有些类似,即属名+形容词组成植物的名称。通过属名可以区分两种及更多的植物药,实际上就起到了双命名法的作用,从这种命名方法来看,笔者认为丹增彭措对植物的命名采用的方法与近代植物学使用的命名法已经非常接近。丹增彭措在《晶珠本草》中使用的植物名称,在各种本草及现代藏药中普遍采纳,到现在已成为正式的藏药名称。
二、《晶珠本草》对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独具特色
《晶珠本草》在记录植物药物的过程中,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形象语言,科学细致地描述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于今后对藏药植物的考证、植物药的学习、认识和利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晶珠本草》对植物器官以及种子、果实等的着生部位、种子的形成、叶有无光泽、外部形态、大小、颜色、数目、生长状态、气味等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做了比较学研究,如对叶的形态描述,有“叶如酸模叶”“叶如牦牛尾下垂”“叶细针状”“叶皱而厚”“叶黑,厚,状如鹞翅”“叶缘锯齿状带刺”等等。通过对比或状态描述,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处,再用多、厚、圆、青色、黑色、绵软、大、长、微黄等特征指出其间的区别,用以识别。
(一)植物特征的描述
对植物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长方式等作了形象的论述,如藜豆条“荚果心形,种子肾形,表皮有黑色花纹。种子形状半月形,上面有突起的黑色种脐”,巴豆条“叶柄和茎中空,从地面至尖端直立。叶九深裂或五深裂,花白色,在花梗顶端总状叠生,角果象三龟相对,里面有黑色种子”,白莨菪条“根粗状,无茎,叶皱而厚,平铺于地面;花白色,微黄;荚果象白布小袋,种子黑色,细小,肾状”,牛蒡条“花红色,果穗球状总苞,被铁钩状刺。顶生头状花序”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代植物学形态描述术语,并有地方特色的描述特征。
对植物主要特征的归纳形象逼真,出现了描述植物主要特征的口诀,这种口诀以简单明了、生动形象、表述逼真的语言魅力,使人从描述中可以联想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如广酸枣条:“广酸枣形如人心”;刀豆条“:形如肾状”;腊肠果条:“腊肠果色如黑色血肠”;小叶莲条:“小叶莲果实如血囊”;广木香条:“黑白木香象脱落的鹿角”等。这些描述语言,用汉语读起来没有韵味,但是,藏本草中是以偈颂体写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成为识别植物的口诀,在从事藏药学工作领域广泛应用。
对叶、花、果实、种子等的着生状态有了专门的术语,如绣线菊条“花白色,簇生”,粉枝莓条“果实红色,聚生在一个膨大的花托上”,紫堇条“叶多数,互生”,狼毒条“果实中空,三枚,聚生”,红花一把香条“荚果状如山羊乳头三个或四个簇生,着生于枝顶”,乌奴龙胆条“叶对生,重叠,四角八面,状如宝塔”,瓦松条“叶基生”,白苞筋骨草条“叶轮生相叠,每轮四叶,……叶腋中开出花朵”等。
(二)植物形态的鉴别
《晶珠本草》对植物药物的真伪鉴别作了详细考证。比如肖芒的种类古本草都没有分类描述,丹增彭措根据生长环境、有无髓、花色、叶的形态、茎的高矮等特征对肖芒作了细致的鉴别:
褐毛囊吾,《图鉴》中说:“褐毛囊吾,生长在沼泽地带;茎较大,红色;叶扁平,青绿,油润,花红色,粗糙;果实状如菱角。味甘,苦、功效治诸疮。”如上所述,褐毛囊吾茎红色,中虚有髓,较大,有节,油绿;花粗糙,有红黄两种;果实状如菱角。
剑叶囊吾,《图鉴》中说:“剑叶囊吾生长在藏地河沟水渠。亦名曲肖巴生态同其他肖芒,味微酸。”本品大小两种。大者,茎较长,茎如大黄茎,红色,较细,中空,花黄色,簇生;叶大,圆形,状如亚大黄叶。小者,叶如褐毛囊吾叶而略小,无茎。
肾叶山蓼,《痘疹治疗宝库》中说:“肾叶山蓼解疮热,托出黑痘内陷。生长在草山、河滩松软土地。叶厚,淡绿色,状如镞头插在地面,很少有茎;花黄色,花瓣四片,十字形。”以上描述很清楚,不需多述。
皱叶酸模,《甘露滴串》中说:“皱叶酸模益疮,解骨热。”《图鉴》中说:“皱叶酸模生长在园中。叶大,绿红色,植株丛较大,根黄色状如亚大黄,功效治疮癣、中毒病。”本品包括在上述亚大黄类,但比亚大黄略大。[4]
对三种刺果酸模,丹增彭措根据生长环境和叶、茎、花、味等的特征进行了认真区分。刺果酸模条“刺果酸模分为三种:大刺果酸模、小刺果酸模、长刺果酸模。
“大刺果酸模,《如意宝树》中说,‘大刺果酸模花利气。’让钧多吉说,‘大刺果酸模性轻、凉。’《协据》中说,‘大刺果酸模味辛,清胆热,治头痛病。’《图鉴》中说,‘大刺果酸模治胆病。大刺果酸模亦名夏哇布通,生长在阴山草坡、涧水山水流过的沟槽。叶厚,油绿,状如母鹿耳朵;茎长,有弹性;花黄色。味苦、辛,功效治培根病、毒病、一切疼病。”如上所述,折断后茎腔有毛状丝。
“小刺果酸模,《如意宝树》中说,‘小刺果酸模解毒,治食肉中毒。’《如意宝树》中说,‘小刺果酸模生长在河滩。叶、茎青色;花黄色,状如红花。味苦微涩,功效解食肉中毒。”如上所述,小刺果酸模亦名嘎琼赛尔高,生长在河滩,单茎,叶厚而细,花黄色,状如旋复花。
“长刺果酸模,《无畏狮典》中说,‘长刺果酸模生长在河沟滩地。叶状如母鹿耳朵,茎中空,状如箭杆;花状如金十字,老后绒毛如兀鹰绒羽散飞。味苦、辛、甘,性糙,为草药刺果酸模类最长的一种,为疮药锐药。疮如母虎口,药如无畏狮,骨头被打碎,一敷即愈合。’”
丹增彭措引用《如意宝树》《图鉴》等历代本草著作的记载,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结论,以正本清源,消除了药物种类的混乱现象。书中关于类似植物间的鉴别材料非常丰富,值得不断研究考证。
三、《晶珠本草》突出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丹增彭措认为一种植物的产地与其品质以及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榜间(龙胆花)条:“生长在草山坡的是白花龙胆,功效治热性时疫。生长在非常潮湿的沼泽草滩的是蓝花龙胆,与白花龙胆同效而性凉。生长在高山草甸的是黑花龙胆,治黑疤痘疹”[5];鞑箭菊条:“上等鞑箭菊生长在阴面的沼泽草地和草山坡,次等鞑箭菊生长在低地。”[6]这说明丹增彭措认识到了植物品质与环境密切关联,不同的生长环境产生的同种植物有不同的生态种,随之其功效也有所不同。在其他植物的品质方面类似的论述还很多。
《晶珠本草》在描述植物的生长习性方面,有铺地、丛生、攀援、匍匐等术语。根据其生活环境又分为树生、水生、沼泽生、藤生、山生、岩生、田生、园生、滩生等,茎的形态分为直立、缠绕、铺地、攀援等形式,从以上描述说明丹增彭措已经在植物的生长习性描述上运用了与现代植物学类似的专业术语。
丹增彭措还注重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来认识植物药的品质,如高山辣根菜(白丛菔)条:“本品性凉,若先在两个容器中注入一样多的水,把两个容器中的水烧开,一个容器的开水中投入白丛菔。当另一个容器中的水还未凉时,投入白丛菔的水已很凉”[7];苏木条:“紫褐色,肉丝状,味苦,口含多时舌微麻”;玛合条:“白玛合状如纯净的生面粉;红玛合状如蕨麻粉。二品均微涩微寒。火中烧时膨胀发泡,煮时如胶坚硬。”[8]丹增彭措认识到要了解植物药的品质不但要注重其生长环境,还进一步通过各种方法去验证,这样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到植物品质的优劣,通过实验认识和验证植物品质的方法,也是丹增彭措的首创。
四、结果与讨论
综上所述,丹增彭措在深入研究各种高原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生态习性、植物产地、植物鉴别、特征归纳、品质实验等各个领域都有许多创新,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晶珠本草》从问世至今,有力地推动了藏药学的发展。《晶珠本草》继古代各种藏本草学中的植物学知识,使藏本草的传统植物学知识不断丰富,时至今日也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晶珠本草》中关于植物学方面的描述与现代植物学的描述相差无几。如报春花条:“报春花生长在山坡草甸、沼泽滩地。花红色,有红宝石的光泽,花粉囊状,如禽目上看;植株连成片,使地变成红色;叶细小,蓬松零乱,深裂。”[9]又如麦朵浪纳条:“麦朵浪纳生长在高山草甸。根茎单一;花细小,紫红色,柱头如象鼻;叶薄,紫色;气味芳香。”[10]对植物的描述语句不多,但对主要特征的描述恰到好处,观察细致,比喻恰当,从中可以看出,对植物的描述与现代植物学十分接近,并有很多相似之处。
《晶珠本草》作为藏本草的一部巨著,其中蕴含的现代植物学的知识,在藏药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藏药学的鉴定考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历代藏本草无法比拟的。近代以来,植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进入分子水平,而《晶珠本草》仍然是藏本草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作为藏本草的重要文献,今后还会受到藏药学研究领域的广泛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