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若干思考

2021-12-31李宗芝

科学咨询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专业课专业课程

李宗芝

(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南宁 53020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使命。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开展,如传统的思政课堂、课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个途径。[1]党中央领导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高校的“思政课程”实现到“课程思政”,让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相伴,实现协同效应,这个就给我们当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本文就以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进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协同一致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思政育人大格局,是当前全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教育,课堂一直都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希望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融入思政课程的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将所有的学科和课程都加入为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战场。在把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专业课程当中的同时,又以有效并且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时,做到统筹考虑,与思政课程协同推进。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来说,课程思政包含思政课程,而融入了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课程思政。但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加,课程思政是要在对课程的结构了解、学情的分析后才能进行改革和设计。总的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密不可分的,从育人的目标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协同一致的,方向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

在人们惯有的思维中,专业课程是专任老师要守好的阵地,讲授的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学生掌握技能走向社会的关键。当课程思政这个新提法出现后,很多专任老师们纷纷迷惑,课堂中讲授的专业知识,如何穿插思政,难道要硬性灌输思政内容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进行思考,专业课老师的身份根据职责分工而设定的称呼,专业课程老师的最基本职责还是履行好教书育人。因此,当专业课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要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至于如何在专业课堂中纳入思政内容,其实不同的专业各门类课程可以有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各类不同的专业知识本身是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和民族情怀,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如讲授理工类专业知识,可以巧妙地加入科学精神、科技伦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又如艺术类专业,可以引经据典地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主流价值熏陶。思政元素通过挖掘,再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中,就能较好地避免思政内容生硬楔入专业课程的倾向。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要素

(一)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达到授课主体协同

在高校中,教师的分工与职责各有不同,但是教书育人的初心是相同的。德育工作是一个巨大且至关重要的育人工程,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只有形成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共同育人目标,才能使教书育人产生倍增的效果。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首个要素,就是要实现授课主体即教师的协同。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改革者和实施者,没有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和理解,提升专业课教师运用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教学的能力,在专业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这样就能在以思政教师团队为基础,专业课教师队伍为主体的大环境中,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教师)协同,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政课堂给予大学生最直接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而专业课教师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思政教育的素材,拓宽德育的维度,共同实现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的目的。[3]

(二)整合思政元素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协同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改革者和实施者,对专业课程进行开发设计,要注重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协同,达到德育内容的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师掌握的思政元素教学资源是最丰富和最新鲜的。为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高校应进行全面的统筹,将思政课程的思政教学元素进行不断的挖掘和整合,定期更新和汇总,逐步形成思政教学资源库。不管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可以在这个思政元素资源库中提取授课所需要的思政内容。另外要加强对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通过对各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研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中融入体现符合专业发展实际的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将专业课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结合起来,实现授课分工不同,最终共达育人目标。

(三)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平台,适应新式教学方式协同

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展德育教学,适应新式教学方式,也成了高校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绝大多数的学校学生停学在家,为实现“停课不停教”,教师们不得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纷纷借助各类直播平台进行网络异地精准教学。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专业课教师试行着新式的授课方式,通过直播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网络教学互动,共享教学课件。与此同时,还能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在网络授课互动中加入爱国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擦亮眼睛,不信谣不传谣,守望相助,携手抗疫;可以组建线上咨询工作室,由师德优良而又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导师担任咨询师,定期给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学习、就业和工作等方面进行咨询指导。因此,只要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平台,共同在这个虚拟的教学环境中,也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协同。[4]

(四)抓好示范课程建设,实现专业内涵建设协同

课程思政与专业内涵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进行带动各专业和课程的内涵改革建设的时候,首先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到每个教学环节均体现“应用型”的特点。其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能体现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因此,要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功能,抓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非常关键。特别是要在高校中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并以此为范例和推动力,在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同时,也能指明各类不同专业内涵建设的方向,就是要合力朝着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校企育人协同

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应用型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着重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高校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同时,可以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学校与企业育人协同一致。为实现校企融合项目的真实化,企业可以将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项目引进学校,师生利用课外时间承接合作公司的实际项目,教师在做项目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接触实际项目,参与真实设计项目的实践实习,学生们获得了“真题真做”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企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课堂,定期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为学生讲授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分享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课程思政加入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块,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得到提升,体会了实践动手的真实感受;学生在聆听了解企业专家成功的经验和创业创新能力的过程,无形地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5]

四、结束语

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要实现两者的协同效应,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高校在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的进程中,需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翼同向的作用。德育是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要真正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当中,悄无声息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成功的课程思政改革,是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引领力量,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有思想明灯的指引。思政课程作为主渠道主阵地,加以课程思政广泛覆盖,发挥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在未来的德育工作中,两者同向而行,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各类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专业课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