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三阶段、四训练”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项目化教学为例
2021-12-31罗小品,刘静
罗 小 品,刘 静
(兰州文理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移动终端也迅速达到普及,微信、微博、客户端等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的首要选择。这种转变改变了大众对传统媒体的认知,同时,社会对播音主持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媒体时代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的播音主持技巧之外,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品用户意识、品牌运营等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实务技能”[1]。就目前来看,高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无法适应全媒体的发展需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也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结合全媒体时代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搭建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多方面提升学生的采、写、编、播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紧随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应用,并探索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全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 专业实践教学与研究现状
(一)实践教学现状
在媒体迅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高校都认识到了媒体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创新,问题如下:一是实践教学体系陈旧,与媒体需求有差距。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最初的教学体系 ,大一主要教学语音发声,大二主要教学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大三主要教学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影视配音、文艺作品演播等,大四主要是专业综合实践和实习,实践教学集中在大三、大四,这样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无法完成全媒体节目创作实践,打击了学生创作积极性;二是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地方高校借鉴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也没有有效衔接媒体,学生能力与媒体需求严重脱离;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相关院系调入本专业的,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本来就有限,也缺乏媒体变革的敏感,跟不上时代发展,更缺少针对全媒体的实训,对学生全媒体素养的培养效果不佳;四是从实践平台上来看,很多高校还没有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没有集录、摄、播、视、听于一体的设施设备,还不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二)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近三年来,高校教师对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实践教学的研究也有不少,笔者发现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点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从师资入手,提出扩展教师结构,增加业内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从实践培养模式出发,提出为了适应全媒体的发展需要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三是提出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带入课堂;四是提出情景教学法的方法改革。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大都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依据和方法,搭建出了基本框架,但较少进行深入研究,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运用哪些新媒体平台?如何建设项目化课程?如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层级化提升?在这些方面许多高校还没有建设出相应的较为完善的模式。
一些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机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校根据行业的要求和标准培养学生,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借助合作平台进行实践训练,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了解行业需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化实践教学是指学校紧密结合新闻媒体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向,让学校的教学与市场需求做到无缝接轨。校企协同创新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实现工作需要与实践教学的“双赢”局面”[2]。但大多数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协议阶段,没有形成具体的合作方式,未使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构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提供真实有效实践训练条件
播音主持人才最不可忽视的是动手实操能力,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在传媒时代格局变更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是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项目化教学中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各地高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条路径。“融媒体时代,学校应积极对接媒体或互联网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播音主持一线,以便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自觉配合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快速提升技能”[3]。对很多高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推进项目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当务之急。首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增强媒体职业认知,才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其次,必须遵循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发展过程制定阶段教学目标,体现能力培养的层次性;最后,必须创新性地制定有效训练方式,以达成课程目标的创新性。
如果想改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传统的育人模式,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使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与新时期的主流媒体接轨。笔者所在高校在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方面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积累,与媒体共建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以岗位标准为依据建设课程,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以生产符合媒体标准的节目为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推进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化教学中节目生产、运营推广完全采用媒体经营管理模式,项目节目生产制作流程、审查制度、营销推广完全执行媒体行业的标准和模式。项目节目生产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组成若干栏目组,由栏目制片人负责人员调配和节目推广运营,包括后期的资金管理;栏目组成员负责自己每期节目的选题、内容以及录音、拍摄、制作;主编则负责节目生产和质量把关。节目制作完成后由主编一审、制片人二审、整个项目策划管理团队三审,有意见分歧的节目或是重点节目再由项目教学老师终审。因此,每期节目从源头制作到网络推出都有专业的质量保障,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让学生完全了解和适应了媒体工作的环境和模式,树立了行业理念,熟知了行业生产关系,这种主动式的实践应用体系让学生未出校门就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实践能力,积累了就业创业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及发展奠定了行业基础。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实施四年来,经过了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体化、三阶段、四训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一体化、三阶段、四训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五位一体”为指引
播音主持人才应该具备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和主持的能力,在播音主持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是现实需要。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入解读,找寻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同时,结合目前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运用思政教育手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政治意识,使其逐渐形成学习上的意识自觉,建立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体系。”[4]
为了培养学生能够面对未来竞争和岗位需求而制定的育人模式,以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作品思政、活动思政、项目思政五位一体为指引,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高校“双创”要求的育人方针,深化产教融合,融入思政教育,我们进行了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探索。
课程教学内容有敦煌文化、历史故事,有时政热点、身边人、身边事,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颂扬中国精神”,弘扬主旋律,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四个自信,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始终。 首先,将课程内容和当前社会政治紧密结合,使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国家命运的关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新时代通过新媒体节目制作与发布,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借助各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也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使命;最后,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对播读作品的选择和分析,播读中教师对学生认知偏差的纠正,还是学生对创作作品主题的把握,都能够让学生将亲身实践与切实体会融入到个性化的作品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2.“一体化、三阶段、四训练”的教学实践
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校企合作中把项目落实到教学中的一个尝试,“按照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制定个性化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最终达到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效果,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5]。实践教学工作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已经是普遍共识,因此,我校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采用“一体化、三阶段、四训练”模式进行进阶式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适应未来岗位的变革与挑战。通过“有声语言杂志录播”“新媒体节目制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三个阶段进阶式的能力培养,“采、编、播、写”四个模块的训练,最终形成“以播音主持为主——一专多能”的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阶段(能力培养)——“有声语言杂志录播”。这个阶段是与中国甘肃网、读者集团合作进行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制作中国甘肃网微信公众号有声读物。学生将《读者》提供的丛书,经过撰写导读摘要、解说录音、音频剪辑三个环节的实践制作成有声读物,完成播读、制作并推送系列丛书《凉州会盟》《敦煌画派》《东京往事》《人文甘肃》《敦煌旧事》等13个系列读物。这一阶段教学成果“‘声动文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升与融媒体传播孵化平台”于2019年被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立项,现已结项。此项目是高校融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抓手,有效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顺应了市场的需求。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项目,突出了专业和行业特点,也是应用型教学的操作平台,且本项目所训练的内容——“有声语言杂志录播”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前沿的技能,面对未来新媒体就业方向,我们有的放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的知识和创新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做法是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创作,催生经典、留存精品;通过学生广泛参与,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水平。学生把学到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播音技巧充分运用到文章播读的实际训练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音频和文字的制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每期节目的录播让学生充分掌握播音技巧和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播”“写”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新媒体节目样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知识架构和学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播持人才创新创业的需要。
第二阶段(能力拓展)——“新媒体节目制作”。本阶段将融合传统媒体的制作流程与新媒体的播出形式,在保证作品拥有传统媒体制作水准的前提下加入新媒体的创新性元素。此阶段提升了难度,增加了自创节目和视频录制,体现多学科交叉训练,学生成果在甘肃省广电总台青春调频、喜马拉雅、荔枝、B站、网易云音乐等平台推送。学生在创作节目的过程中,训练了策划能力、主持能力、制作能力,把平时的“作业”上升到了“作品”,充分挖掘了学生个性,帮助学生找准了自身的定位,树立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品牌意识。近年来,各类新媒体平台已被受众大量浏览和重点关注,传播形式多样,投放方便快捷,使得与之结合的创作之路十分广泛,学生的播音作品得到广泛推广,通过学生创新创业与艺术性的结合,更加有利于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与优化。与之配套的播音、剪辑、后期合成、演播等队伍的建设为我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通过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的实施能够培养具有“采”“编”“播”“写”等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传媒人才。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极强的实践型、应用型特点,我校就通过与新媒体合作育人的方式,对核心课程做出了教改,例如播音创作基础、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播音与主持、影视配音艺术、文艺作品演播、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等,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实操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丰富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这个阶段,学生完成新媒体节目制作近800期,择优网络推送约500多期。本阶段教学成果“融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与新媒体节目制作”于2020年再次被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立项。
第三阶段(能力挑战与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这一阶段学科竞赛节目成为课程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发挥“采”“写”“编”“播”的综合能力,完成参赛节目作品,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为中心,由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训练队伍,把学生在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应用于创作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配合各项大赛的进行,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进一步拓展专业技术领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参赛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比赛结果,反思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实现教学相长。在本阶段教学中,有不少学生获得了国家级与省级、校级奖项。通过参与省级媒体举行的学科大赛,推出了数名学生与之签约实习。2020年由此项目孵化的学生双创项目获得校级、省级立项。通过语言表达反复试错训练提升学生播音能力;通过拍摄剪辑训练提升学生掌握跨学科的应用能力;通过稿件创作,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创新创作能力,解决融媒体环境下专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体化、三阶段、四训练”通过进阶性、创新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得到了锻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媒体实践能力,也为本学科积累了大量鲜活的教学资料,推进了整个专业的内涵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项目促教学、树专业、改变育人和考核模式;更新教学媒介,促进教学创新;项目省级立项推动了播持人才实践基地建设。
三、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与读者集团、中国甘肃网合作,把省情、民情融入课程,进行文化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态度,把课程思政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讲好甘肃故事,颂扬甘肃精神,服务地方文化传播;与时代同步,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结合喜玛拉雅FM、B站等多个自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成果的传播,增加学生的获得感、荣誉感;以项目化教学联动教学成果立项,资金注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训练条件,搭建双创平台。
(二)创新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教学的教材内容,有声语言杂志录播将读者集团提供的内容整合成项目资料,讲述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及风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新媒体节目制作关注最新时政热点和素材,讲述、记录身边新近发生的故事,实时更新,不断变化,并持续更新;学科竞赛节目的制作成为教学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完成竞赛作品的过程中,专业能力和素养得到了培养。教学内容打通专业界限,形成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的横向联合和互补互动,共同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节目化、教学主体角色化、教学考核过程化、教学环境职场化。产教融合教学,以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构建了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的学习体系,激发了学生潜能,让学生得到综合技能的训练。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勤学的情感态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地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训练了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教学管理模式打破与业界的壁垒,融入了媒体工作模式,树立行业理念;邀请业界专家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吸纳业界专家对学生进行课内外答疑辅导,实现了教师指导学生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充分利用实验室、实验基地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进行职场播音与主持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未来职业的岗位体验,模拟岗位需求,缩短学生与未来就业创业岗位的距离。
(四)拓展教学空间
围绕培养学生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的播音主持基本素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课堂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从学界向业界延伸,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拓宽了专业视野。这个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了几轮实验,已经得到了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认可。
三、结语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在媒介迅速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严苛考验, 但也为高校探索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创造了机遇。面对考验、机遇和挑战, 广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上下功夫,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找准定位、找准抓手,创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传媒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