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021-12-31葛晨光张闻晓常玉娜
葛晨光, 张闻晓, 常玉娜
(南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创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 强化两位一体,构建显隐结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高校课程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课程教学有两种,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等。为此,高校需要构建由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两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整体教育场域,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作用
1.强化责任意识,做到重点建设。“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所以,高校党委要强化“四个意识”,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在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中,高校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校党委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坚持把思政课摆在突出位置,优先保证思政课建设发展,在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等工作中优先考虑安排,切实保障思政课在高校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2.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思政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2]为此,一是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坚持把讲课程理论知识与讲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讲课程教学内容与讲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思政课的课本内容与新时代理论发展和学生思想困惑结合起来,让固化、枯燥的课本理论变为鲜活、生动的课堂现实教学内容。二是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要统筹做好教师理论教学、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和在线网络教学建设,积极拓展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渠道,形成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多彩课程载体和形式。三是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思政课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采取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小组讨论、同伴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切实把课程思政抓出成效,发挥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作用
1.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课程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要求,高校在推进课程建设时,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加强课程建设的规范管理。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求高校每门课程、每个课堂都发挥育人作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的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现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考试考核、教学评价等方面和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既要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又要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其它课程中,也不是其它课程思政化或去专业化,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对学生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塑造。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
2.做好思政工作——课程思政的灵魂是思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但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是负责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思政教育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这是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讲课产生“两张皮”的重要原因。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针对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实践表明,高校不管什么课程,都具备全方位的“大熔炉”功能,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价值的引领,只有这样,学科教学才能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既不能“花拳绣腿”,也不能“喧宾夺主”,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想政治工作犹如人精神上的“盐”,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灵魂塑造工具和精神滋养源泉,是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提供的“精神大餐”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和“营养品”。高校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犹如厨师在食物上放盐,必须把握好精度、火候和时机。
3.提升学生素质——课程思政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培养质量考核指标。高校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新一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的年代,与以前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特点和不同。来自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不一样,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学生也不一样。所以,为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每一所高校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立足自身的办学条件,针对各自发展实际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遵循学生的成长要求,结合当代学生的群体特点来组织力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制定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兴趣爱好和思维状态,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思政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之中[3]。
二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的组织领导体系
(一)明晰领导体制,确立“主脑”定位
1.高校党委书记要把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进入新时代,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高校要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高校建设发展的责任,真正成为党的建设、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责任主体。高校的党委书记应自觉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切实树立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是本职、不抓是失职的担当意识。
2.高校校长要把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自己的主业。中央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在党委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在高校工作中,校长作为一校之长,不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活动、组织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都是其重要职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实践等教育内容,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方方面面,体现在高校学科体系、师资体系、教材体系之中。高校育人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才能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作为校长,要切实负起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和业务责任,切实把课程思政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二)健全运行机制,调动“枝”的活力
1.教务处要发挥牵头作用。高校教务处在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职责,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务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中要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专业实训、社会实践各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之中。特别是在学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和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设中,必须把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考虑;在对各位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管和考评中,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点。另外,教务处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改中要充分考虑对大学生的知识传授、理论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在学校开展的重点课程建设、试点专业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设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指标,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在所有课程的评价标准中必须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测评点等。
2.二级学院要发挥主导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一些学校为了提升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大胆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而且赋予了二级学院人、财、物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职称评聘、教学管理等方面,各高校都做到了充分放权。有些高校几年前也提出并实行了由“校办院”到“院办校”的转变[4]。因此,高校二级学院应该自觉担负起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责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如果仅靠学校党委行政或教务部门去推动,这种隔山打牛的管理方式显然不符合教育管理规律。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和积极主动性,才能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和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3.教研室要发挥关键作用。教研室是二级学院直接进行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开展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单位。教研室承担着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发展等各项责任与任务,是落实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二级院系和教师之间担负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要做好各项工作的上传下达,又要做好各项计划的组织执行。因此,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方方面面,从建设规划到评估监督,从教学团队的组建到精品课程的打造,从教师之间的备课到听课观摩的交流研讨,教研室从头到尾贯穿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三 打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体系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也就是说,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键是要有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师,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五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家国情怀、有仁爱之心、有丰富学养,只有这样,才能上好思政课或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课程思政教育。为此,高校要切实强化思政课队伍建设意识,大力提升教师素质。一是要大力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对专职教师,各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做好在职提升学历职称的基础上,要强化日常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研室的作用,定期邀请教学名师、专家学者来校做培训交流或组织教师外出开展实践研修。二是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严格程序,坚持高标准地选拔一批既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又有学生教育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地方党政干部、英模人物、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不断扩大思政课教师的数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二)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
广大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各学校要通过教师岗前培训、日常教育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师德师风的培养,切实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特别是课程思政意识。从课程思政实践来看,做好课程思政,教师不仅要有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更要有课程思政的育人技能。为此,我们在强化教师育人意识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的授课既有为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必讲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针对思想存在困惑的学生的思想教育课,以此来培养一批德能双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使我们的教师不仅能授业,而且还能传好道和解好惑。
(三)加强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
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与二级学院联系,将各学院的专业实训与思政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育人目标,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共同设计教学方法,以实现协同育人。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还要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协商,实现教教共长。此外,高校还要成立一支思政课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专家团队,负责指导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对全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与专业教师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解决专业课老师的不会课程思政、不敢课程思政、不能课程思政的问题。
四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在规划层面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工作要求
课程思政是一条创新之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遵循。要做好课程思政的规划,既要领会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又要学习借鉴先进高校的经验做法,再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摸索。为此,各高校要广泛学习调研,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就课程思政的内涵理念、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思路,制定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涉及教务处、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等方面,贯穿于教学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的各个环节,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把课程讲活、把体系讲通、把内容讲透、把故事讲好,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二)在内涵层面深入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
实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根据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要求,通过深入挖掘通识课与专业课的育人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各门课程不管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能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高校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备课、授课、实践指导、作业批改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需要注意的是,为帮助教师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学校应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层面,为教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选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遵循,让教师少走弯路,避免做无用功。
(三)在监管层面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
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高校要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课程矩阵,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各学校要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中,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认真落实集体备课、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各项制度,在课程评价的制定中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思政观测点。各高校还要把课程思政教学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出国进修、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各二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进行考评,定期、不定期组织考核,及时通报督促。
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对于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必须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显、隐结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的组织领导体系,必须打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体系,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管理和评价体系,只有这样,高校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