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运用
——如何实施好精准资助

2021-12-31翁昌宜

科学咨询 2021年2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对象

翁昌宜

(重庆市巴南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重庆巴南 401320)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教育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1]的整体思路下,教育扶贫对于贫困户整体脱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教育扶贫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资助工作,正是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呢?我想应该从“精准”这两个字入手,把这两个字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导向。精准资助不但是资助工作的发力点与突破点,精准资助更是资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一、精准定位资助对象

对于学生资助工作来说,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一定要准确,这主要是了为了“精准帮扶困难群体。要加大帮扶力度,坚持应帮尽帮,应补则补,确保帮扶不遗漏,资助不冒领。”[2]那如何在众多的资助申请对象中将贫困学生精准定位,在学生资助的实际工作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准确筛选。

首先是建立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利用大数据主动筛查。对于资助对象的认定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贫困证明法,其核心就是让学生提供证据证明自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备好证明材料后,通过申请、村镇签章、班级初审、学校评审、区级部门终审的程序来确定是否受助。但这种贫困证明的方式有明显的弊端,一是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社区)证明事项的通知》(渝府办发〔2018〕56号)文件的精神,村(社区)已取消了贫困证明的开具,学校在认定时已无村社的证明;二是部分学生因本人各种原因漏申请,导致部分学生未享受资助政策,而后期的各类专项审计根据大数据比对后提供的名单中又有该学生,致使资助工作受到质疑。

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区对资助对象的认定工作不但要被动审查,更要主动筛查。一是建立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准确掌握贫困学生的动向,如因转学、休学、升学等,均能有效地将其纳入资助政策的“笼子”。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主动的筛查。在对建档立卡资助对象审查工作中,我们在传统单向审查的过程中加上了双向主动筛查。先是协调相关部门将扶贫数据进行共享,然后用学籍数据与其进行比对,然后将比对出的数据与学校申报数据再次比对,最后将未申报的数据分发至各个学校进行校核,最后确定建档立卡学生数据。这种方法正是体现了“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3]的思想意识。通过主动筛查,在2018年春季学期增加建档立卡资助对象283人(其中学前教育学生93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62人;高中教育阶段学生28人),真正做到了“不重不漏”“一个都不能少”,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其次是综合分析显性与隐性条件,确定贫困学生。在进行对象审查的过程中一般是注重对显性条件的审查,如:残疾证、低保证、孤儿证等原始材料;但没有显性证件的资助对象就要综合分析其隐性条件,如其平时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等。参考低保人员认定“在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调查手段基础上,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和信息核对平台,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准确、高效、公正认定。”[4]的基础上,在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中要求班级初审人员主动分析班级人员构成情况,结合家访及申报对象平时在校、在家的基本消费情况做出综合判断,符合条件的才予以推荐。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才能保证将贫困学生全部纳入资助的范畴,体现了“有的要下一番绣花功夫”[5]的精神实质。

最后是强化公开限度性原则,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对于资助对象信息是否公开有较多的争论。按照规定资助对象信息是应该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一旦公开有些数据就会涉及暴露隐私,不但会伤害受助学生的自尊心,还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目标对象;如果不公开,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增加,人情资助、随意性资助等情形就会抬头。按照以人为本和信息数据保密性原则,资助对象的信息应该是有限度地公开,如将享受对象的身份证、家庭住址的门牌号进行模糊化处理等,这样既便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资助工作不但要解困,更要体现人文关怀。

二、精准落实资助项目

一是主动调整资助项目。按照“不搞大水漫灌”的要求,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我区对学生资助项目进行主动调整。根据我区二元结构突出,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学校呈点多面广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我区将免费学生饮用奶、非寄宿生生活补贴(即爱心午餐)和寄宿生生活补贴(即一补)进行了有效整合。特别是对免费学生饮用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从前面的义务教育阶段每生每天一盒改为贫困学生每周三盒(每期按60盒计算),结余下的资金投入到营养餐的补贴中,使得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全部享受到营养改善计划,彻底改变了农村学生的营养现状。

二是资金落实精准。目前落实资助资金的主要方式打入银行卡(如高中和中职学生的助学金),其次是为学生提供营养餐(义务教育非寄宿生和学前教育阶段生活费补助),第三是现金形式的发放(如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为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化,通过多方的调查研究,现将资助方式简化成两种方式,即尽量不用现金的形式进行发放。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学生,将现金发放代之为提供营养餐,避免学生家长未将资助金全额用于学生身上的现象。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特异体质不适合学校营养餐的、因生病等造成不能在校就餐的等),学校专门申请后将用现金的形式落实资助金。通过精准落实资助金,将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了学生身上。

三、精准评价资助效益

通过对资助项目的效益评估,了解资助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资助在申报、审核、资金发放、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助工作绩效评价。如委托重庆通冠会计师事务所对“义务教育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和“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两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从项目投入评价、过程管理评价、项目产出情况评价、项目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评估,找出了资助执行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如预算机制不完整、财务监控的有效性不强等;并根据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资助效益的评价,规范了资助行为,降低了资助工作的风险,提升了资助效能。

二是精准分析数据,指导资助工作。利用数据分析指导工作实践是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区也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手段来指导资助工作。如在营养改善计划中就通过成本核算控制资金的使用。通过对区属21所学校食堂的收支情况进行数据统计,核算出食堂在运营过程中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比例(并核算出人员工资占比),分析出直接成本(即学生直接吃进嘴的部分)的占比是否合理,学校是否有挪用、克扣学生伙食费的现象,用于指导学校食堂经营。另外就是通过体检数据分析制定符合区情的营养食谱。通过对《重庆市XXX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评价概要》的分析,结合近两三年来学生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学生营养状况等方面情况,制定了我区春、夏、秋、冬四季带量参考食谱,覆盖了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对学生的营养干预,保证了学生的合理的膳食搭配和足够的营养供给。

总之,学生资助工作就是要紧紧依托“精准”这个基础,逐步发展成“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6],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形成普惠性资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和补偿性资助有机结合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7]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贫困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个性签名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