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编纂流传价值考

2021-12-31金传道

关键词:天一阁抄本新编

金传道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姓氏书是记录、收集、研究姓氏的著作。最早的姓氏书可能是成书于战国之际而经过秦汉人增补的《世本·氏姓》。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谱牒类著作的大量涌现,姓氏书的编纂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唐宋时期,姓氏书的撰写仍然较为兴盛。但元代产生的综合性姓氏书,传世的仅有《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和《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两种①。后者未见专门研究成果,兹就其著录、作者、纂修、版本、价值等文献问题略作考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 著录

《文渊阁书目》卷一二昃字号第一厨书目姓氏类著录“《姓氏瑶华》一部三册,残缺”[1]156。钱溥《秘阁书目》姓氏类著录《姓氏遥华》四册[2]675。叶盛《菉竹堂书目》卷五姓氏类著录“《姓氏选华》四册”[3]102。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卷下姓氏类著录《姓氏遥华》[4]202。考《永乐大典》中收录有《姓氏遥华》。如卷二四〇一“苏迈”条引《姓氏遥华》云:“苏轼三子迈,雄州推官,知瀛州河间县。迈子符,绍兴年礼部尚书。”又“苏迟”条引《姓氏遥华》云:“子由因卞氏故居改卜,其厅事陋甚。有柴氏厅三间,售三百万钱,而力不足。迟曰:‘因卞氏旧而易,其尤〔不可〕。子孙贤,师吾俭。’子由赋《因旧》诗。”卷一〇一三六“唐书”条引《姓氏遥华》云:“郊、祁俱晏殊客。祁知成都府,奉诏修《唐书》,在郡开门垂帘,然烛焚香,侍儿和墨舒纸。邦人远观:‘宋尚书修《唐书》矣。’初,贾昌朝建议,上命祁、王尧臣、杨察、张方平、范镇、邵必、宋敏求、吕夏卿,昌朝提举,丁度兼领,刘(沅)〔沆〕、欧阳修分撰纪、志,刘羲叟撰《天文》《五行》《律历志》,梅尧臣修《方镇》《百官表》。祁、范镇在局修书一十七年,王畴一十五年,宋敏求、吕夏卿十年。书成,祁进工部尚书、翰林承旨。”[5]1099,1100,4269-4270以上三条分别节录自《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乙集卷一“苏迈”条、“苏辙”条、辛集卷六“宋祁”条。又郝经《续后汉书》卷六九中《李密传》苟宗道注引“《姓氏遥华录》”云:“凡与人交,责善曰:‘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宾僚文章善者,令姬雪儿歌以协音律。’”[6]1021此则材料见《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庚集卷三“李密”(按,指写《陈情表》之晋代李密)条,而海源阁旧藏明抄本卷一〇卷首题作《新编古今姓氏遥华录》,因知所谓《姓氏遥华录》就是指《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郝经《续后汉书》最早刊刻于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这是现今所知最早引用《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者。现存两部明抄本《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庚集卷一“孔丘”条云:“大元诏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大元”二字顶格。可知上述诸书所著录者当即今传之《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只不过《文渊阁书目》误“遥华”为“瑶华”,《菉竹堂书目》误“遥华”为“选华”。张鉴(1768—1850年)《遥华姓氏韵集跋》云:“自来著录家俱不见载,唯《千顷堂》有之,而卷数不符,疑非足本。”[7]其说有二误:一是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并未著录《姓氏遥华》,二是《文渊阁书目》等对《姓氏遥华》早已有著录。

有关学者对《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一书的归类存在争议。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六,范邦甸等编《天一阁书目》卷三之二,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〇,丁丙、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卷一三,朱学勤《结一庐书目》卷三,《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一四,杨保彝《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补遗》,莫有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〇下,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〇,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卷三,胡玉缙《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卷三,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卷一三,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雒竹筠《元史艺文志辑本》卷一三,《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等均将《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或题《古今姓氏遥华韵》,或题《新编姓氏遥华韵》)著录于子部类书类;《“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骆兆平《天一阁遗存书目》(见骆兆平《新编天一阁书目》,误题《新编古今姓氏瑶华韵》)等则将此书著录于史部传记类。前者盖据其体例归类,后者乃据其内容归类。

二、 作者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〇三“广氏”条引《姓氏遥华》,书名前冠作者名为“洪景脩”[5]5013。天一阁藏明抄本、海源阁旧藏明抄本《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之《总目》及各卷卷首题名后一般署“临川布衣洪景脩进可编”,而各清抄本或署“洪景脩”,或署“洪景修”。则《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作者当为洪景脩,“修”“脩”互通,古人书写随意,故有时将“修”写成“脩”。就像欧阳修本名“脩”,但时人常常写成“修”,欧阳修一开始还予以纠正,后来自己也默认为“修”了[8]1。

洪景脩生平,仅见于《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卷首程钜夫、晏性仁二序及洪景脩自序②。此三文,《全宋文》《全元文》均不载,今全录于此:

有达尊大雅问仆曰:姓氏有初乎?曰:有。姓氏源三皇,派春秋,淆浊于《河南官氏志》。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四。春秋国百二十四,爵、姓具者四十有七,爵、姓俱亡者三十有三,有爵无姓十有七,有姓无爵十有八。富辰曰:“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源)〔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允)〔胤〕也。”或地或官,或王父字谥,若柳下、展氏、南(官)〔宫〕、司马、鲁三桓、郑七穆是也。魏以拓跋为长孙,(邱)〔丘〕穆陵为穆,独孤为刘,弗忸于为于。《河南官氏志》八姓勋族、四姓衣冠列为著姓。梁元时,魏九十九姓复如旧,于是古今姓氏淆浊滋甚。王通谓任、薛、王、刘、崔、卢之婚非古也,何以视谱。唐太宗命高士廉、岑文〔本〕志氏族二百九十三姓,首宗室,次外戚,褒忠良,贬奸逆。至韦述撰《开元谱》、柳冲撰《氏族系录》、宋洪忠宣公撰《姓氏指南》,今孰从而见之?仆生晚学肤,自咸淳戊辰,敩半余力,随见辄(华)〔笔〕,积岁月得姓九百有奇,抄为《姓氏遥华韵》,参章定《类稿》千一百八十九姓,无其人者,无信不征。郑夹漈《姓氏略》太简无伦。仆起敬忠臣孝子、义夫烈女、英雄豪杰、师友渊源、家法官箴、相业将略,有益民彝世教,必加详录。其有风流(谈)〔诙〕谐,亦可助谈资笑。开卷思齐自省,千载对面。又思死节名臣,尚宜表章,以广唐人褒忠盛心。第惭读书不多,讹舛曷正?惟冀达尊大雅,特赐砭愚。至大元年岁在戊申南吕月吉,临川布衣洪景脩进可拜手稽首谨志。

谱系之学,古有专门,其书浩如烟海,其言杂如军市。至唐文帝始删茹(鳘)〔繁〕滥,勒成《族志》。不幸火于邪辞,别加纪录,世不尊信,谱学遂荒。洪君进可,以韵纂姓,以姓萃事,臧否小大,悉所不捐,虽有祖述,然亦勤且劳矣。又却缩衣食,锓板布行,其博文之心,亦可谓笃矣。视终日据梧,呻其占毕,而殊无一字可对人言者,亦有径庭哉!惜余眵昏,且复病暑,未能考其著书之旨,立言之凡,而徒志其太息,起敬于篇端而已。至大三年岁在庚戌立秋后一日庚辰,程钜夫书。

达观洪先生,至元壬午处吾斋。三年授受之际,见其虫镂蚕绩之书,而幼不识何书也。至大戊申,先生又处吾斋,昔年书者,堆案沓几,视之则《姓韵》成书矣。惟我与尔共论衡不可,请刊以传广,即与集工。嗟夫!先生于是书,精神寄于岁月之茫茫,姓氏承于古今之落落,岂洸洋自恣以适己(己)?将与千金悬之咸阳市门,求一字增损,主衣妍,籍湜敢去?予是以(逑)〔述〕此书之本末,非跋非序。至大元年三月三日,门人晏性仁题③。

由三序可知,洪景脩字进可,号达观,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入元后以教书为生。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起,在晏性仁家坐馆三年。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再到晏性仁家坐馆。其《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自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动笔,至至大元年(1308年)始成书,前后历时四十年。

程钜夫(1249—1318年),初名槱之,字周翰,二十八岁时更名文海,字巨夫,后避元武宗讳,以字行,号雪楼、远斋,其先自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徙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后家建昌路南城县(今属江西),南宋末随叔父降元,历事四朝,宠遇优渥,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卒,年七十,追封楚国公,谥文宪,为元代前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当时文坛领袖之一,有《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三十卷传世,《元史》卷一七二有传,生平事迹见揭傒斯《元故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雪楼先生程公行状》、危素《大元敕赐故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程公神道碑铭》、程世京《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年谱》(均见《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附录)等。程钜夫至大三年(1310年)七月庚辰(五日)为《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作序,据《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年谱》所载,其是时当在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商议中书省事。临川与南城乃相邻之县,洪景脩因同乡关系,请程钜夫作序。但从程文内容来看,二人相交不见得深笃,程氏之序似为应付之作,这也可以从《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不收此序看出来。

晏性仁生平事迹不详。

三、 纂修

关于洪景脩编纂《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动机,张金吾(1787—1829年)云:“戊集王姓末附载董更生《王烈女传》一篇,备录全文,与全书体例不符。是盖褒扬忠烈,俾后世知宋社沦亡,抗节捐生者,自文文山、谢迭山诸人外,宫禁中尚有一王烈女其人也。而卖国降臣如传中所列张晏然、陈弈、范文虎辈,读之亦可少愧矣。是洪君微意所在,故特表出之。洪君自题临川布衣,意者入元不仕,以胜国遗民终欤?”[9]429而李希圣(1863—1905年)则云:“考姓氏诸书,自唐林宝《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后,如洪忠宣之《姓氏指南》、章定之《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元人之《排韵氏族大全》,作者甚众。盖由南宋启札盛行,务切姓氏,类书杂出,便于獭祭之资。至邓名世且以著书得官,景修殆亦闻风兴起者欤?”[10]389-390二人所论似皆有可能。洪景脩的同乡前辈邓名世于北宋后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以献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赐进士出身,授删定官兼史馆校勘[11]41-42。洪景脩自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开始编纂《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是时南宋尚未灭亡,他想效法邓名世借献书以得官应该是有可能的,且他在《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及自序中不提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似为有意掩饰。只不过随着南宋的灭亡,其著书之旨也发生了改变,这就是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仆起敬忠臣孝子、义夫烈女、英雄豪杰、师友渊源、家法官箴、相业将略,有益民彝世教,必加详录。其有风流诙谐,亦可助谈资笑。开卷思齐自省,千载对面。又思死节名臣,尚宜表章,以广唐人褒忠盛心。”借此以表达亡国之悲慨。

据两种明抄本的《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总目》来看,全书按天干分为十集,凡九十九卷:甲集十一卷,乙集十卷,丙集十一卷,丁集十卷,戊集十一卷,己集八卷,庚集十卷,辛集十卷,壬集八卷,癸集十卷。但正文中,《总目》中的甲集卷一〇、卷一一被合并为卷一〇,故各目录书多著录此书为九十八卷。是书体例“参章定《类稿》”,即参考南宋人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韵纂姓,以姓萃事”,合谱牒、传记为一书。具体而言,前列单姓,复姓置于癸集最后二卷,各姓氏下先注其郡望,再述其来源世系,然后按时间顺序罗列宋代以前该姓氏名人及其言行事迹。《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体例虽本自《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但“得姓九百有奇”,少于后者的“千一百八十九姓”④。二书各姓氏的排列顺序也有所不同,所列人物互有出入,相同人物下所采材料往往有异。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第一个姓氏为“冯”,所列人物有冯简子、冯唐、冯驩、冯奉世、冯野王、冯逡、冯立、冯参、冯异、冯勤、冯衍、冯鲂、冯鲲、冯紞、冯素、冯道根、冯元兴、冯子琮、冯景、冯熙、冯伟、冯亮、冯昱、冯盎、冯伉、冯宿、冯定、冯元常、冯元淑、冯行袭、冯晖、冯道、冯继业、冯守信、冯元、冯拯、冯京、冯熙载等三十八人;而《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冯”姓在甲集卷三,所列人物有冯驩、冯亭、冯唐、冯奉世、冯野王、冯逡、冯立、冯参、冯异、冯勤、冯衍、冯鲂、冯鲲、冯紞、冯道根、冯元兴、冯子琮、冯伟、冯盎、冯伉、冯绍正、冯元常、冯宿、冯定、冯审、冯道、冯行袭、冯晖、冯继业、冯元、冯拯、冯京、冯躬厚、冯平、冯行己等三十五人。以“冯京”条为例,《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记有冯京与王安国书信往来谈及“闭目谈禅”事和冯京及第后题诗江亭事,为《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无;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有冯式预言冯京释褐为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府事,为《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所无:可知《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虽然采用了《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基本体例,但在具体编排及人物和材料的选择上有自己的操作标准。

在编排体例方面,《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也有自己的创新。首先,将同一姓氏的女性人物编排在一起,放在该姓氏的最后。如壬集卷六“谢”姓最后列谢道韫(东晋)、谢小娥(唐)、谢自然(唐)三人。其次,不同条目涉及同一事件、同一人物,采用互见法注明。如丙集卷九“韩琦”条提到“公守维扬,芍药花瑞”,下注“互陈升之”,意指此事详细记载见丙集卷二“陈升之”条。又如丁集卷一“田千秋”条后注“互车姓”,而丁集卷一〇“车”条中提及“汉田千秋”。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引用材料较为丰富,但对来源出处或注或不注,不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整齐划一。如甲集卷三“童贯”条有贾谠为童贯治第宅和张达明诛童贯二事,不注所出,经考,二事分别见于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八、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注明出处者,所注书名往往较为随意,如出自《汉书》的材料,或注“《汉书》”,或注“《汉》本传”,或注“《前汉》本传”,或注“《汉·游侠传》”,或注“《西汉·酷吏传》”,或注“《刘汉·儒林》”,他如《晋书》《隋书》有时称“《晋史》”“《隋史》”等等,诸如此类。笔者怀疑,因书写随意,有些看似不同的书名可能所指为同一书。如《临川志》《临川登科记》《临川先贤传》,当均指南宋家坤翁纂修之《景定临川志》,后二者只是其中的分卷名称。与此类似,《莆田人物志》可能是《莆田志》(当指赵彦励纂修之《绍熙莆阳志》)中的分卷名称。据初步检阅所得,《新编古今姓氏遥华录》注出的书籍有《礼记》《论语》《孟子》《春秋》《左传》《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国语》《战国策》《东观汉纪》《汉纪》《别录》《风俗通》《十六国春秋》《会稽典录》《高士传》《楚国先贤传》《复姓录》《元和姓纂》《东都事略》《宋名臣言行录》《司马公日录》《中兴姓氏录》《抚州登科录》《临川志》《莆田志》《庄子》《韩非子》《列子》《孔丛子》《孔子家语》《淮南子》《说苑》《列女传》《新序》《新论》《典论》《博物志》《西京杂记》《定命录》《世说新语》《荆楚遗事》《文中子》《隋唐嘉话》《开元天宝遗事》《唐国史补》《云溪友议》《杨大年谈苑》《元城语录》《酉阳杂俎》《容斋随笔》《侯鲭录》《邵氏闻见录》《春渚纪闻》《倦游录》《鹤林玉露》《桯史》《青琐集》《厚德录》《孔门七十二贤》《东皋录》《兵法七书》《景德传灯录》《搜神记》《神异录》《列仙传》《神仙传》《续齐谐记》《幽怪录》《异闻录》《女仙传》《集异记》《丽情集》《太平广记》《古今诗话》《蔡宽夫诗话》《复斋漫录》《苕溪渔隐丛话》《柳子厚集》《白氏长庆集》《东坡集》《山谷集》《淇水集》《文选》《玉台新咏》《文苑英华》等,涵盖经史子集各大类,其中大多今有传本,但亦有一些原书今已失传,如《十六国春秋》《会稽典录》《高士传》《楚国先贤传》《复姓录》《元和姓纂》《司马公日录》《抚州登科录》《临川志》《莆田志》《孔门七十二贤》《东皋录》《丽情集》《古今诗话》《蔡宽夫诗话》《复斋漫录》等。这些文献,有些当是据他书转引,如注出《会稽典录》《高士传》《楚国先贤传》的材料,可能是转引自裴松之《三国志注》,注出《古今诗话》《蔡宽夫诗话》《复斋漫录》的材料,可能是据《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或《诗人玉屑》转引。但也有一些书,像《元和姓纂》《司马公日录》《抚州登科录》《临川志》《莆田志》《丽情集》等,可以肯定是洪景脩亲见而原本今已失传的古籍。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对宋人传记资料有时会后注“宋”或“宋朝”,但丁集卷九“何郯”条、“何”条、戊集卷六“唐恪”条、卷七“康保裔”条等注出“《宋史》”。考《宋史》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始修成,而《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已成书,不太可能引用《宋史》。这里的《宋史》当指《东都事略》。检戊集卷一〇“邢倞”条等注出“《东都事略》”,知《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引书中本有《东都事略》。早在元初,元世祖就曾诏修辽、金、宋三史,元仁宗时亦有修辑之事,但三史长期未能完成,主要原因在于所谓正统之争:“以义例未定,或欲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或以辽立国在宋先,欲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各持论不决故耳。”[12]516洪景脩或受当时争论影响,将记载北宋历史的《东都事略》称为《宋史》。检读《宋史》卷三二二《何郯传》、卷三五二《唐恪传》、卷三五三《何传》、卷四四六《康保裔传》及《东都事略》卷三四《康保裔传》、卷七五《何郯传》、卷一〇八《唐恪传》《何传》,《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所记事语确与《东都事略》更为接近,特别是“唐恪”条中一段:“除延康殿学士、知潭州。时尚道教,恪奏:‘孔子之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之道,去(其)〔甚〕、奢、泰。今方士市井庸俗,安足以语圣人之至道!’奏罢之。”[13]《宋史》无而《东都事略》有,适可证成笔者的推论(《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何”条所记“何氏三凤”及何临终前赋诗事,《宋史》《东都事略》皆不载,当系据他书阑入)。

李希圣认为:“其书以韵隶姓,又采古今名人事迹,按次时代分隶各姓之后,为凌迪知《万姓统谱》之蓝本。《四库》录凌氏书而不数景修此作,盖未见其书也。”[10]389笔者以为,不但四库馆臣未见《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就是凌迪知恐怕也没有见过该书,至少从体例上看,凌书没有继承洪书新创的将女性人物编排在一起和互见法的编纂方式,因此很难说洪书为凌书之蓝本。

四、 版本

据书首三序,《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初刻始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刻成当在至大三年(1310年)。是书似仅刻印过一次,今存者唯有明清抄本。

(一) 明抄本

明抄本现存两种。

1. 天一阁藏明抄本

现存最早的天一阁藏书目录清初抄本《天一阁书目》类书类著录“《姓氏逸华》一套”[14],“逸”字当为“遥”字之讹。后来范邦甸等撰《天一阁书目》卷三之二、薛福成《天一阁见存书目》卷八子部类书类著录《新编姓氏遥华韵》九十八卷,前者谓此本为“蓝丝栏钞本,内缺乙集卷五至丙集卷十一”,但误“洪景修”为“法景修”[15]286。朱学勤《结一庐书目》卷三子部类书类有《古今姓氏遥华韵》九十六卷(按,当为“九十八卷”之误),“计十六本,元洪景修编,明人钞本,天一阁藏书”[16]1062,著录的也是天一阁藏明抄本。此本卷首为程钜夫序、晏性仁序、洪景脩自序、《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总目》,后为正文。缺乙集卷五至卷一〇和丙集全集,共缺十七卷,按《总目》所记卷数计算,实存八十二卷,若甲集按十卷计算,则实存八十一卷,现分装成七册。今仍存于天一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骆兆平《新编天一阁书目》均有著录。

2. 海源阁旧藏明抄本

耿文光(1830—1908年?)《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五〇史部谱牒类著录张澍《姓氏辨误》二十卷,其中按语谓《古今姓氏遥华韵》“流传甚罕,只有天一阁传抄本”[17]439。虞万里亦持此说[18]75。按,此说不确。杨保彝《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补遗》子部类书部分著录《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十集,注“宋洪景修撰,明钞本”。此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19]754,131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均有著录。卷首洪景脩自序、程钜夫序、晏性仁序、《总目》、甲集卷一至卷七配清抄本,皆避清讳。缺乙集卷五第六叶、戊集卷六至卷一一。按《总目》所记卷数计算,实存九十三卷,若甲集按十卷计算,则实存九十二卷。半叶十行,行顶格二十五字、不顶格二十四字,蓝格,白口,四周双边,现分装成十三册。此本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线上全文浏览。

此本除钤有“宋存书室”“瀛海仙班”“绍和筠岩”“杨绍和印”“协卿”“彦合珍存”“东郡杨二”“绍和筑岩”“彦合读书”“海原阁”“东郡杨绍和彦合珍臧”等杨氏海源阁藏书印外,还钤有“天籁阁”“项墨林鉴赏章”两方项元汴(1525—1590年)天籁阁藏书印,“曹溶”一方曹溶(1613—1685年)静惕堂藏书印,“古香楼”“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两方汪文柏(1659—1725年)古香楼藏书印,“曾藏汪阆源家”一方汪士钟(1786年—?)艺芸书舍藏书印。此外还有一方藏书印“钱氏治征”。考钱邦彦(1500—1589年),字治征,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年九十卒,生平事迹见《崇祯吴县志》卷四一《人物》《嘉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王世贞《大臣眉寿》《南京刑部尚书表》(《弇山堂别集》卷五、卷五一)等。张鉴《遥华姓氏韵集跋》谓张金吾爱日精庐藏《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从吾浙鄞县范氏天一阁钞出,内缺乙集第五卷至丙集十一卷,止后又得吴门黄氏士礼居所藏项墨林家旧写本补足”。可知此本在进入海源阁之前曾经钱邦彦、项元汴、曹溶、汪文柏、黄丕烈(1763—1825年)、汪士钟等递藏。

以上两种明抄本,缺卷不同,可以排除二者之间互抄的可能,文字内容方面略有差异,似为抄手抄写时所致。

(二) 清抄本

目前所知,清抄本存世者有六种。

1. 清常熟张氏爱日精庐抄本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二六子部类书类著录《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九十六卷(按,解题中列出各卷卷数,相加实为“九十八卷”),题下注“抄本,从天一阁旧抄本影写”[9]428。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〇下,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卷三亦有著录。此本现存台北“国家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均著录为九十八卷。半叶十行,行顶格二十五字、不顶格二十四字,分装成十五册。此本可在台北“国家图书馆”网站“古籍影像检索”系统中线上浏览。此本抄写极为认真,全书体例划一,卷首、卷尾题名无简称现象,唯《总目》及正文中甲集均为十卷(天一阁藏本《总目》甲集为十一卷)。卷首抄《爱日精庐藏书志》对《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著录解题文字。随后为《跋》,下署“乌程张鉴秋水”,文云: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集》,宋临川布衣洪景修进可编。自序言凡得姓千一百八十九姓,无其人者,无信不征。因分十干共九十九卷,合姓目一卷,通为一百。自来著录家俱不见载,唯《千顷堂》有之,而卷数不符,疑非足本。此本从吾浙鄞县范氏天一阁钞出,内缺乙集第五卷至丙集十一卷,止后又得吴门黄氏士礼居所藏项墨林家旧写本补足,其行款已不能画一。且原书卷次本极淆乱,兼之一写再写,鲁鱼帝虎,满幅皆然,几于不可究诘。兹略依首卷姓目所列,为之诠次,俾不失洪氏之旧。至其中所采宋时名臣事迹既多,而于死节之士尤龂龂不置,如《临川先贤传》《搢绅旧闻》、朱子《名臣言行录》以暨名家墓铭、行实之类,不下数十百家。即所录史传本文,亦具有起讫,不特有益艺林,亦可以昭世姓之炯戒,允当与藏书家共宝之。

《跋》后为程钜夫序、晏性仁序、洪景脩自序、《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总目》、正文。正文部分页眉偶有陶浚宣(1846—1912年)校语。

《爱日精庐藏书志》谓此本九十八卷,系“从天一阁旧抄本影写”,给人的错觉是天一阁藏明抄本就是九十八卷,但天一阁藏明抄本实际上只有八十一卷。由张鉴《跋》可知,张金吾爱日精庐藏本系从天一阁藏明抄本抄出,缺卷则据另一种明抄本亦即上述海源阁旧藏明抄本补足,不过补抄时将底本乙集卷五缺失的第六叶后前一条(应是“吴猛”条)残存的一段文字删去了。

此本钤有“秘册”“张月霄印”“爱日精庐藏书”“王雪澄经眼记”“张之洞”“万物过眼即为我有”“陶文冲读书记”“陶浚宣”等印记,知此本自爱日精庐散出后曾经王秉恩(1845—1928年)收藏,张之洞(1837—1909年)、黄士陵(1849—1908年)、陶浚宣等经眼。

2. 清扬州阮氏文选楼抄本

此本后归丁丙(1832—1899年),其《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〇子部类书类著录《新编姓氏遥华韵》九十八卷,题下注“扬州阮氏钞天一阁本”,解题中云:“内乙集卷五至丙集卷十一阙。有‘扬州阮氏文选楼墨庄藏书印’‘东壁图书’‘扬州阮氏录天一阁秘本’诸印。”[20]405可知阮元(1764—1849年)文选楼抄本亦从天一阁藏明抄本抄出,但缺卷未抄补。瞿世瑛《清吟阁书目》卷二亦著录此本,但误为“《古今姓氏瑶华韵》”,注“十集,阮氏校天一阁本”[21]585。此本今存南京图书馆。柳诒征等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卷三一子部类书类著录《新编姓氏遥华韵》九十八卷,不言有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则著录此本今存七十九卷,缺乙集卷四至卷一〇、丙集全集、戊集卷一一,而所存各卷中甲集、乙集卷一至卷三、丁集、戊集卷一至卷一〇、庚集、癸集卷六至卷一〇由另一清抄本配补。因知阮氏文选楼抄本在流传过程中某些卷次散佚,后来收藏者又以他本配补。

胡玉缙(1859—1940年)《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卷三子部类书类著录《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九十六卷(按,当为“九十八卷”之误),解题中云:“此为江南图书馆所藏扬州阮氏钞天一阁本,惜乙集卷五至丙集卷十一已阙。考瞿氏《清吟阁书目》所载即阮本,注云‘十集’,不言有阙。瞿目订于咸丰丙辰,然则阙佚当在粤人乱后。”[22]210胡氏盖不详天一阁藏明抄本的存佚情况,对阮氏文选楼抄本亦未实际寓目,故所著录的阮氏文选楼抄本的现存卷数及对其残缺原因的推论均不正确。

3. 清道光二十八年刘氏嘉荫簃抄本

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〇下,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〇,《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等均有著录。卷首有刘喜海(1793—1852年)手跋:

道光戊申夏日,属徐信轩太守从四明天一阁范氏藏旧钞本录出者,元临川布衣洪景修进可编,分十集:甲十一,乙十,丙十一,丁十,戊十一,己八,庚十,辛十,壬八,癸十,通九十九卷,共一千一百八十九姓。《四库》缺书也,阮氏所进亦未之有。嘉定钱竹汀宫詹《补元史艺文志》搜括靡遗,有杨譓《姓氏通辨》《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不著撰人),皆不传之本,而独未见是书,洵绝无仅有之秘籍也。燕庭。(原缺乙集卷四至丙集卷十一)

“道光戊申”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此本系刘喜海委托徐敬(字信轩)自天一阁藏明抄本抄出,故存卷、缺卷与天一阁藏明抄本相同。此本抄写不如爱日精庐抄本认真,各卷卷首、卷尾题名较为随意,多用简称,且常常遗漏分卷题名。全书分装成八册。半叶十行,行顶格二十五字、不顶格二十四字,蓝格,白口,四周单边。前半叶左下角栏线外刻“嘉荫簃”,后半叶左下角栏线外刻“东武刘燕庭氏校钞”。钤有“燕庭”“御赐清爱堂”“文正曾孙文清从孙文恭冢子”“刘喜海印”“燕庭藏书”“嘉荫簃”“刘喜海”等藏书印。据《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所载,此本曾经潘祖荫(1830—1890年)滂喜斋收藏。此本今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线上全文浏览。

4. 清巴陵方氏碧琳琅馆抄本

李希圣《雁影斋题跋》卷四著录《古今姓氏遥华韵》九十六卷(按,当为“九十八卷”之误),谓此本“方氏盖从丰顺丁氏传录者”[10]389。方氏指方功惠(1828—1897年),字柳桥,巴陵(今湖南岳阳)人,仕至广东道员,藏书近二十万卷,其书室名碧琳琅馆。丰顺丁氏当指丁日昌(1823—1882年),字持静,广东丰顺(今广东丰顺)人,为清代著名藏书家。然查丁氏《持静斋书目》,未见著录此书。此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等子部类书类均著录为九十八卷。此本无缺卷,全书分装成二十四册,半叶十行,行顶格二十五字、不顶格二十四字,下书口刻“碧琳琅馆钞校本”七字。

5. 翁同书跋清抄本

此本卷首有翁同书手跋,前大半引《爱日精庐藏书志》对此书的著录解题文字,后半云:“案,爱日精庐藏本系从天一阁旧抄影写,此本出秦敦夫家,意亦从天一阁传钞者欤?案头秘笈当以此为冠。咸丰七年岁在强梧大荒骆寎月常熟翁同书识于邗上。”后钤“翁同书字祖庚”印。知此本原为秦恩复所藏,后归翁同书。秦恩复(1760—1843年),字敦夫,一字澹生,一作字近光,号敦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秦黉(1721—1793年)之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官至太史,藏书处有“石研斋”“玉笥仙馆”“享帚精舍”等。翁同书(1810—1865年),字祖庚,号药房,别号酥斋,常熟(今属江苏)人,翁心存子,翁同龢兄,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官至安徽巡抚,清末著名藏书家。翁氏推测此本可能亦抄自天一阁藏明抄本,然此本无缺卷,看不出补抄痕迹,因此其底本可能是另一种完整的清抄本。此本抄写亦较认真,卷首三序次序与爱日精庐抄本相一致,全书各卷体例划一,卷首、卷尾题名无简称现象,《总目》及正文中甲集亦均为十卷,各姓下所注郡望及部分文献出处字号未与正文相区别(爱日精庐抄本均以小字相区别)。此本九十八卷分装成十六册,半叶十行,行顶格二十五字、不顶格二十四字,红格,白口,左右双边。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等均有著录,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线上全文浏览。

6. 王氏二十八宿研斋旧藏清抄本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史部传记类著录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清抄本《古今姓氏遥华韵》,上面钤有“王氏二十八宿研斋秘籍之印”“恭绰”“遐庵经眼”“玉父”诸印。考王祖询(1868—1909年),字次欧,号雨亭,原籍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迁居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性喜收书,藏书室名二十八宿研斋、蟫庐、渊雅堂等。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又作玉甫、玉虎、玉父、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东番禺人,近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藏书室名宣室。知此本原为吴县王氏二十八宿研斋藏本,后归叶恭绰。除了没有卷首的《爱日精庐藏书志》著录解题文字和张鉴《跋》之外,此本内容、行款,包括每行起讫文字,均与爱日精庐藏本完全一致,无缺卷,无补抄痕迹,应该就是抄自爱日精庐藏本。全书九十八卷分装成三十二册,上有朱笔校改。此本可在台北“国家图书馆”网站“古籍影像检索”系统中线上浏览。

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卷一三著录有“陈渔珊旧藏”抄本《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九十九卷[23]625,今不详尚存世否。

以上六种存世的清抄本,前三种均抄自天一阁藏明抄本,第六种抄自爱日精庐抄本,其余很可能也是抄自爱日精庐抄本,或其底本来源也是爱日精庐抄本。若要整理《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当以两种明抄本为底本对勘,参校以清抄本。

五、 价值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文献价值,简而言之,一是学术史价值,二是史料价值。

(一) 学术史价值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学术史价值,是指该书在姓氏书研究中所具有的价值。郑樵认为,姓氏书虽多,按其编纂体例分,“大概有三种:一种论地望,一种论声,一种论字”[24]2。凌迪知《万姓统谱·凡例》在郑氏的基础上,将姓氏书分为五种:“有论地望者,有论国氏者,有论声者,有论字者,有仿姓书编者。”[25]2郑、凌二人认为这些体例各有其弊,所以凌氏编《万姓统谱》,试图融各体之长,以四声韵为纲,将地望、国氏、名人谱兼容并蓄,汇为一编。四库馆臣指出:“其书以古今姓氏分韵编次,略仿林宝《元和姓纂》;以历代名人履贯事迹案次时代,分隶各姓下,又仿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名为姓谱,实则合谱牒、传记而共成一类事之书也。”认为《万姓统谱》的体例主要是模仿《元和姓纂》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而后者“以姓氏分韵排纂,各序源流于前,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分隶。盖以谱牒、传记合为一书者也。案《隋书·经籍志》有贾执《姓氏英贤谱》一百卷,其书久佚。据李善《文选注》所引,前列爵里,后详事迹,其体例同于此书。定殆仿之而作欤?”[26]4256,4237姚振宗因而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万姓统谱》为《姓氏英贤谱》之流裔[27]988。《姓氏英贤谱》原书久佚,仅有近八十条片段遗文传世[28]。目前所知,这种“以韵纂姓,以姓萃事”,合谱牒、传记为一书体例的姓氏书,较完整存世者仅有宋代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元代洪景脩《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三种。因此,要研究姓氏书的发展史,特别是研究合谱牒、传记为一书体例的姓氏书,《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可借以探讨此类姓氏书的编纂理念、体例演变及其在姓氏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等。

(二) 史料价值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史料价值,是指该书中所引用材料的文献价值。该书引用了一些相对于其他文献来说具有独特性的材料,其价值主要有:

1. 校勘价值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引录不少宋代以前的诗文词,可视为这些作品的一种宋元版本,与其他版本对勘,往往有异文。兹举三例。

甲集卷八“徐铉”条载徐铉“有《保身八戒》:‘一曰知富贵之易骄傲,(不)〔必〕屈己而自卑;二曰知名利之败身,必随时而任运;三曰知嗜欲之促寿,必观行而不为;四曰知思虑之销意,必畅道而守一;五曰(之)〔知〕语多之损气,必谨默而寡言;六曰知(意)〔喜〕怒之损神,必守己而自理;七曰知戏谑之虚伪,必存诚而自怡;八曰知酒食之伤脾,必量味而节约。’”此文不见于《徐公文集》,《全宋文》亦不载。考最早载录此文者当属《类说》卷五〇张君房《缙绅脞说》“八戒”条:“江南徐铉《保成八戒》:一曰知富贵之矫傲,故屈己而自卑;二曰知名利之败身,故随时而任运;三曰知嗜欲之促寿,故观德而不为;四曰知思虑之消意,故畅道而守一;五曰知语烦之伤气,故终日而忘言;六曰知喜怒之伤神,故省己而自理;七曰知戏乐之虚伪,故存神而自怡;八曰知酒食之害人,故量味而节俭。”[29]219二者相校,异文颇多,甚至连题目都有异。

丁集卷一〇“麻仲英”条载宋白《赠麻仲英》诗云:“宣毫歙墨并川纸,寄与麻家小秀才。七岁能诗天骨异,前生定折桂枝来。”宋白赠诗麻仲英事最早见载于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高逸”条,其所记诗云:“宣毫歙墨川笺纸,寄与麻家小秀才。七岁能吟天骨异,前生已折桂枝来。”[30]46二者对勘,第一、三、四句均存在异文。

戊集卷五宋代“王珪”条摘引王珪《华阳集》中《谢除翰林承旨表》,其中两句云:“西掖裁书,空历五春之暮;北门待诏,又惊一纪之余。”《永乐大典》卷一〇一一五收录此文全文,“暮”作“莫”,“待”作“侍”。王珪《华阳集》原本已失传,辑本《华阳集》又漏收此文,因此《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收录的这几句成为此文唯一可资校勘的材料。

2. 辑佚价值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所引录古籍,有一些今已失传,如《元和姓纂》《司马公日录》《抚州登科录》《临川志》《莆田志》《丽情集》等,在对这些古籍进行辑佚时,《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应为采择来源之一。余嘉锡就曾据是书辑录《元和姓纂》佚文。兹再以《丽情集》为例。戊集卷三“张镒”条云:“初,居衡阳,有女(情)〔倩〕娘,许嫁甥王宙,而寒盟。一日,宙之官上国,登(登)〔舟〕,(情)〔倩〕娘至,遂俱入蜀。官满,诣谢,镒曰:‘吾女病,数年卧床,然容貌似。’既至,入室,二人合一体,跃然起。初,病不能言,至是,言其常梦在他所,不知去者是我也,住者是我也。”又壬集卷六有“谢小娥”条,乃节录李公佐《谢小娥传》文字;卷七有“郑德璘”条,所述即《太平广记》卷一五二所收唐传奇《德璘传》故事。此三则末尾均注出“《丽情集》”。《丽情集》乃北宋张君房所编文言小说集,原书已佚,今人考传世篇目有四十二篇,但其中并不包括此三篇[31]236。《全宋笔记》所收辑录本《丽情集》也未收此三篇。按,第一篇即唐陈玄祐《离魂记》传奇。《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所录这三则材料至少可以证明两点:一是《丽情集》中收有陈玄祐《离魂记》、李公佐《谢小娥传》《郑德璘传》;二是《丽情集》收录前人小说,不是原封不动录入,而是经过加工润色,“言其常梦在他所,不知去者是我也,住者是我也”云云,不见于《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王宙》(即《离魂记》),而《丽情集·郑德璘传》的结尾与《太平广记·德璘传》也不同。

此外,在《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未注明出处的材料中,有一些诗文也是作品辑佚的源头。如壬集卷四“晏殊”条云:“晏殊,字同叔,宋淳化年辛卯生于临川。四岁《咏所居道傍塔诗》曰:‘白塔青松古道西,塔高松小末般齐。时人莫笑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却低。’七岁赴召,《题土坊〔诗〕》:‘萧寺林(蛮)〔峦〕近水村,卓然幽景画难分。卷帘山色眼前有,入夜涛声枕上闻。苔径雨余堆落叶,石楼风静锁闲云。更期他日重游处,白马红缨顿出群。’……《服(平)〔除〕趋朝入相诗》:‘十年再宿黄扉省,可是公朝乏上才。’”第一诗,《全宋诗·晏殊》未收,今存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东南晏氏重修宗谱·临川沙河世系》亦载此诗,但谓晏殊时年五岁(据此可以判断,《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晏殊”条材料当主要取自宋元时期的临川晏氏宗谱,与今传晏氏宗谱相较,有一些不同的记载)。清林有融《枫亭志》卷七《事类》据《旧志》记蔡襄“少时《栽松诗》:‘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32]二诗内容相似。据《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所载来看,此诗属晏殊当更可信。第二诗,最早见于《舆地纪胜》卷二六,但仅存颔联,《全宋诗》据清陈焯《宋元诗会》卷六录此诗颔联、颈联(题作《崇因寺》,恐不确)。前此所知,《嘉靖进贤县志》中保存此诗完篇,现在看来,更早的文献出处应该是《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第三诗残句,暂未见其他文献收录,《全宋诗》亦不载。又如戊集卷五最后一条为《王烈女传》,下题“艮峰董更生叔向撰”(按,此即张金吾所言“与全书体例不符”者),记南宋宫女王氏被元人俘虏后不屈自杀事,并及南宋覆亡时死节之臣。此董更生(生卒年不详)可能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嘉靖江西通志》卷九),德祐元年(1275年)任祁门知县(《弘治徽州府志》卷四)。《王烈女传》是目前所知董更生唯一一篇传世文章,《全宋文》《全元文》皆未载。

3. 研究价值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成书于元代,其中所引某些材料今天看来具有唯一性,这部分材料对于相关研究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兹举几例,以见一斑。

凌郁之《洪迈年谱》对洪皓八子仅考出适、遵、迈、逊、迅五人之字,其中谓逊字景孙、迅字景徐;又据《洪氏宗谱》谓迈有六子,即樾、樟、楀、模、梼、栻,但此与迈自述长子、稚子櫰不合,推测可能是后来所更名,又谓迈孙可考者二人,即偃、傪[33]10-12。《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甲集卷一“洪皓”条对皓八子之字有明确记载,其中逖字景系(按,“系”当为“孙”之误)、逊字景何、邈字景徐、邃字景裴、迅字景刘。“洪适”条、“洪遵”条、“洪迈”条对三人子、孙、曾孙数量、名字均有详细记载,其中迈四子:橚、、椿、櫰;五孙:偃、傪、偡、倕、;六曾孙:若、薿、熏、芑、茂、蒀。此当为现存最早、最详细、最准确的洪迈家族资料。

吕祖谦《宋文鉴》卷二四收录曹翰《内宴应制》,此诗的写作背景,《青箱杂记》卷六有记载:“曹翰尝平江南有功,后归环卫,数年不调。一日内宴,太宗侍臣皆赋诗,翰以武人不预,乃自陈曰:‘臣少亦学诗,亦乞应诏。’太宗笑而许之,曰:‘卿武人,宜以刀字为韵。’翰援笔立进,因以寄意,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太宗览之恻然,即自环卫骤迁数级。”[34]63然《玉壶清话》卷七所记诗句及其写作背景与此不同:“曹武毅翰,魏人也;曹武惠彬,真定人也。二曹皆著名,人多谓之同宗。翰有宏材伟特之度,能诗,有《玉关集》。领金吾日,当直,太宗召与语曰:‘朕曾览卿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他日燕山磨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颇佳,朕每爱之。’翰因叩谢。”[35]63据此,则“他日燕山磨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乃曹翰诗句。但《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丁集卷八“曹翰”条却提供了另一种记载:“曹翰,大名府人。彬、翰同功,宋祖以其下江南,翰多杀,环卫不调数年。太宗宴(郡)〔群〕臣,翰自陈能诗,命刀字韵。翰诗云:‘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声尝得冠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蟠〔花〕旧战袍。’上迁官,赐诗曰:‘他日燕山磨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据此,则“他日燕山磨峭壁,定应先勒大名曹”乃宋太宗诗句。综合来看,当以《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记载更可信。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壬集卷三有“蔡承禧”条、“蔡居厚”条,均据《临川先贤传》记载二人事迹,其中“蔡承禧”条谓居厚乃承禧之子。蔡居厚被不少学者视为《蔡宽夫诗话》的作者,其生平事迹主要见《宋史》卷三五六《蔡居厚传》。《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蔡居厚”条云:“蔡居厚,字宽夫,七岁能诗,绍圣年登科,大观年起居郎、右谏议大夫。知镇江府、东平府,徽猷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卒,年六十。”将此段记载与《宋史》本传对读,其所提供的新信息至少有五点:临川人,七岁能诗,知镇江府,提举南京鸿庆宫,卒年六十。这些信息对于研究蔡居厚的生平都比较重要。比如蔡居厚的生卒年问题,前人多谓不详,今人虽已考出其卒于宣和七年(1125年)[36]372,但其生年仍付阙如。今既知其卒年六十,则其生年当在治平三年(1066年)。再比如蔡居厚的籍贯问题,前人多谓其为临安(今浙江杭州)人,亦属误传。考苏颂《苏魏公集》卷五六《承议郎集贤校理蔡公墓志铭》,知蔡氏原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后徙临川(今属江西抚州),六世不迁,至蔡居厚葬其父于丹徒,遂家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可知谓蔡居厚为临川人是正确的。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是晏殊古今称道的名句,包含此联的诗作,或题《寄远》,或题《寓意》,或题《无题》,其写作背景历来不详,这给此诗的解读带来困扰。而《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壬集卷四“晏殊”条对此诗的创作时地和背景有明确记载:“景德四年,得告归省,起宅沙河,娱亲赏花,《忆京华诗》”云云。据此,我们可以对此诗的内涵作更为细密准确的阐发。《珠玉词》收录一篇《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此词亦见欧阳修《近体乐府》卷二,或谓乃苏轼词,其写作背景同样不详。而《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壬集卷四“晏殊”条恰录此词,题做《东坡别墅感旧》。“东坡”何指?考《东南晏氏重修宗谱·临川沙河世系》引《丞相年谱》云:“景德四年丁未,公在临川……序题云:‘余为奉礼郎时,省亲临川,常与进士徐壅别墅之东坡,景德四年丁未岁也。’”[37]50据此可知,东坡乃晏殊家乡一地名,此词亦作于景德四年(1007年)晏殊回乡省亲时。另外还可据此判断,此词之所以又被视为苏轼所作,盖因后人对“东坡”所指不明导致。

《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也存在一些缺陷,使用时需要注意。一是引用文献,一般为摘引撮述,而不是原文照录,有时甚至会因此造成失误。余嘉锡指出:“惟其引书,往往改易原文,如《姓纂》言某朝有某官某人,必改曰某人某官,又每氏之下或连引姓氏典故数条,而于首条题曰《姓纂》,或于末条注曰《姓纂》,然谛审其文,有似全取《姓纂》者,有似取他书羼入者,余尝再三慎择而取之,不敢苟也。”[38]958摘引撮述造成失误的例子,如甲集卷四“钟博”条云:“钟博,字弱翁,帅平原,与吕洞宾《咏牧童》云:‘草铺平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据此,似乎钟博有《咏牧童》一诗。然考此诗出处,最早见于蔡絛《西清诗话》卷中:“钟弱翁傅帅平凉,戎事有间,延宾客。一日,有方士偕众通谒,幅巾,衣白纻,短不掩骭,气局广深,进退从容中度,从牧童牵黄犊立庭下。弱翁异之。指牧童曰:‘道人颇能赋此乎?’笑曰:‘不烦我语,是儿能之。’牧童方擘笺放笔大书曰:‘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既去,郡人皆见方士担两大瓮,长歌出郭,迹之不见。章质闻者,曰:‘瓮乃两口,岂洞宾耶?’”[39]212-213考《宋史》卷三四八《钟传传》,钟传(一作傅)字弱翁,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知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可知《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误“钟传”或“钟傅”为“钟博”,又误“平凉”为“平原”。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四〇《神仙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八“回仙”条、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一九“弱翁黄犊自然丹哥”条、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〇“方外·吕洞宾”条等均引《西清诗话》此则记载(《乾隆庆元府志》卷九《艺文志下》录此诗,名《山石壁》,作者署“宋余靖”;《乾隆清江县志》卷二四《艺文五·七言绝句》亦录此诗,但名《玉华仙坛》,作者署南宋道士“葛长庚”;《同治峡江县志》卷一下《地理志·津梁》“柏林桥”条又谓葛长庚题此诗于柏林桥门壁之上。此与本文所讨论问题无关,姑置不论)。《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所引当亦出自《西清诗话》,但可能不是直接引用原书,而是据他书转引。考上述诸书,唯《苕溪渔隐丛话》“平凉”作“平源”,《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很可能据是书转引,因误抄或误刻,又将“源”误为“原”。

二是全书体例不一,往往让人无所适从。如前已指出的,对所引用的材料来源或注或不注;注明出处者,所注书名较为随意,所注位置或在所引材料前,或在所引材料后,有时连引几则不同来源的材料,却只注明一处。因注明材料出处较为随意,有时甚至出现错误。如庚集卷五“武行德”条云:“武行德,太原榆次人,身长九尺,气貌弘伟,负薪自给,里人目曰‘一谷柴’。晋祖猎镇州,见其魁梧,留帐下,授宁国军都虞候。周世宗授保大军节度使,封宋国公。宋改韩国公,忠武军、安远军节度使,加大傅,卒。”后注“《五代史》”。如果不加细究,自然会得出《五代史》中有《武行德传》的结论;查《新五代史》、清辑本《旧五代史》中均无《武行德传》,据此似乎可以认为,此条乃《旧五代史》之佚文。然考《宋史》卷二五二《武行德传》,武行德卒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而《旧五代史》成书于开宝七年(974年)十月,不可能为武行德立传。这里的“五代史”当为“五代”,只是注明人物事迹发生时间而已。各姓氏下罗列该姓名人言行事迹,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女性放在最后,但有时候又有例外。如戊集卷三“张”姓中,唐人张巡、张长逊之间插入东汉张衡、隋张衡和北魏张膺三人。又如庚集卷三“李”姓人物中,“李易安”排在了“李格非”的前面,中间隔了近三十人,且与“李易安”排在一起的李姓女性共七位(自晋简文帝妃李陵容至唐李季兰),放在唐末人李廷珪与宋初人李崇矩之间。此盖因是书编纂时间长,洪景脩搜集材料,有所得即随时插入,最后重新编排时或以时间仓促,未能划一体例。

三是校勘不精,讹脱时有。如甲集卷一一“徐铉”条,谓徐铉“贬郴州,卒”,而据李昉《大宋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一《徐铉传》等的记载,徐铉晚年贬邠州(今陕西彬州),非郴州(今属湖南)。又如乙集卷五“吴刚”条云:“吴刚,江河人,谪斫月中桂树。李商隐诗:‘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又宋子诗:‘吴刚斫钝西河斧,无奈婆娑又满轮。’”此则可能摘引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四“玉溪生”条或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六“玉溪生·斫桂树”条,二书皆引《艺苑雌黄》,谓吴刚为西河人,后一诗作者为宋子京(宋祁)。可知《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此则材料误“西”为“江”,又脱去“京”字。这种错误,当然有可能是传抄中出现的,但更有可能是《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原本就有的,因为“鲁鱼帝虎,满幅皆然”(张鉴语),不太可能全部是传抄过程中造成的。

李希圣认为:“其书采摭既繁,榛楛不剪,如收辛幼安而载其《上梁》一文,未免支离已甚。收秦少游而谓为东坡妹婿,至沿市井之谈。”[10]390李氏所举辛弃疾、秦观二例,见丙集卷一“辛弃疾”条、“秦观”条。笔者以为,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引用的这些流行于当时市井的通俗材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借以探讨宋元时期的民俗文化。《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秦观”条谓“苏子瞻妹妻少游”,吴昌龄《花间四友东坡梦》杂剧第一折苏轼道白“妹曰子美,嫁秦少游者是也”[40]348-349,这两则材料共同证明了“苏小妹嫁秦少游”之说至少在元代已流行,而非明人的杜撰⑤。

注 释:

① 关于姓氏书的发展演变,主要参考胡星林《“姓氏书”史话》,《文史杂志》1996年第5期;王力平《邓明世与〈古今姓氏书辩证〉——兼谈宋代姓氏谱牒学的发展》,《文献》2006年第3期;虞万里《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虞万里《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史林》2010年第3期。

② 晏性仁,或误为“安性仁”,见〔清〕张金吾撰,柳向春整理《爱日精庐藏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30页;或误为“姜性仁”,见〔清〕汪璐、傅以礼、李希圣撰,李慧、主父志波标点《藏书题识华延年题跋雁影斋题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9页;或误为“姜姓仁”,见罗振常撰,汪柏江、方俞明整理《善本书所见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0页。

③ 〔元〕洪景修编《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海源阁旧藏明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按,以下引用《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除注明者外,均据此本。

④ 《爱日精庐藏书志》等谓《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共一千一百八十九姓”,是误读了洪景修自序,将《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收姓氏数当成了《新编古今姓氏遥华韵》的姓氏数。

⑤ 林语堂《苏小妹无其人考》云:“遍观元佑诸贤笔记及其他宋人笔记,不但未见秦少游与东坡结亲事,且全无苏小妹踪影。东坡一生事迹,时人记载极详。传说日多,牵强附会,到了四五百年后,才生出一个苏小妹。”见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无所不谈合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58页。

猜你喜欢

天一阁抄本新编
简论安大简《诗经》抄本中的讹误等问题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新编报到等
南国书城天一阁
天一阁防火之谜
天一阁游记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刻舟求剑新编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