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考与实践
2021-12-31徐文华
徐文华
(南阳理工学院 发展规划处 河南 南阳 473004)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行政文件,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河南省2020年10月也出台了《关于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将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作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已经成了各类高校的共识,并已成为各类高校的战略选择。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如何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长效机制,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是应用型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行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是应用型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应用型高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势在必行。
一 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的背景
(一)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使命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的不断升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亟需高校学科专业的主动对接、支撑和引领,亟需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和相近专业的集群集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真正实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是应用型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因素
应用型高校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在办大办强上没有足够竞争力。也就是说,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进入双一流高校已无可能;进入老大学方阵,难度也很大。能否在应用型本科方阵中脱颖而出是努力的方向。纵观国内高校的发展,徐州医科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都是以一个专业闻名全国的典型高校,其中徐州医科大学依靠麻醉专业、河南科技大学依靠轴承专业。所以,专业建设并不是贪多求全,而是特色和品牌。纵观应用型高校,专业雷同度较高,有些专业几乎所有高校都有,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缺乏。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抓住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教育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契机,把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在办学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交汇点上寻找专业特色化的可能性。依靠部分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办出自身特色,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部分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
专业建设是应用型高校生存之基,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牛鼻子”。应用型高校应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布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现实的情况是,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门类“大而全”,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甚至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设置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前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它们刚升本时,没有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沿袭传统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进行建设,追求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并没有对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进行分析,跟风设置“热门”专业;背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开办了一些对自己学校而言是“短板”或“劣势”的专业(如一些传统工科类院校为争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而竞相设立新闻学院、开办新闻传播类专业等)。二是部分专业的设置实现了科学论证,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也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面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产业转型发展的不断升级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应用型高校缺乏适时地调整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内涵的战略意识与行动,很难有效地捕捉和研判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新需求与新特征,致使专业的设置与优化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侧与新兴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四)完善专业集群建设亟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专业集群”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专业集群建设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战略选择。应用型高校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集群。但专业集群不是一夜建成或短时间内速成的,需要通过“重点建设+逐步培育”的策略来推进,是一个渐进建构的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在建设过程中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1]。面对国家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产业转型发展的不断升级,应用型高校的专业集群建设要按照“先入群,后调整”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淘汰与产业链关联度不高的专业;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集群内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增设产业链需求度高的新增专业并纳入专业集群,不断推动专业集群的整合,而这一切都需要高校学科专业的主动对接、支撑和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
二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的思路与对策
“十四五”规划时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期,新时代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因此,亟需对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期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布局明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撤销一批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
应用型高校要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据高等学校专业评估结果,撤销建设质量不高、培养质量较差的学科专业;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主体学科群建设需要,转设或撤销游离在主体学科群建设体系之外的学科专业;撤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离的学科专业,瘦身强体,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加快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
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同时做好“存量更新”和“增量补充”两方面的工作, 而不能片面地追求建设全新的学科和专业,忽视了对本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转型升级[2]。对大多数社会需求旺盛,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有差距的专业,要做好存量调整,拓宽专业口径,补充设置专业方向,加快原有专业的改造升级。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快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树立立德树人、大工程观、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重塑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模式创新,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夯实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面向学生志趣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助推专业改造升级,加快向应用型转变,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三)积极设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全面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人才和科技的新要求,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相关专业,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
(四)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实施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支柱产业,聚焦主导产业;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对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分散在不同学院的相同相近专业整合到同一个学院;依托学校的多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打造专业集群,形成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三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南阳理工学院实践
南阳理工学院建于1987年,它是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地方政府建立南阳理工学院的初心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人才不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在创建之初,就植根南阳,在专科时期就侧重于工科专业的发展,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教育背景。工科既是该校的传统学科,也是该校的优势学科,2004年升本后,学校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优势,按照“重点发展工科,积极发展特色学科,稳步发展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科专业建设定位,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至2019年10月,学校已经拥有5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医学、教育学、经济学九大学科门类。作为南阳地方高校,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虽然在这些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体而言与实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的奋斗目标相比,与先进同类高校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学科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和弊端也已显现出来。特别是自升本以来,学校一直在致力于新增、扩充专业,从未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深度考量,导致该校现有的本科专业中,部分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特色优势专业不明显,这与“理工学院”的名称不相符合。在此背景下,学校决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
(一)更新思想观念,助推理念升华
学科专业调整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涉及干部人事调整、物理空间调整、教师分流和转型等方方面面,如何让师生员工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凝聚共识,是顺利推进学校学科专业调整的前提。为此,该校2019年11月召开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讨会”,邀请国家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常熟理工学院等部门和高校的专家参会,专家们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专业调整优化的现实背景、同类高校专业调整优化的实践及成效等作了详细介绍;并对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指导意见。学校网站、转型发展专题网站、南工小微等不间断发布消息,转载先进高校经验。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学习研讨,全体师生员工理清了认识,凝聚了共识,树立了全新理念、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增强了自信,积极作为,奠定了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撤销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的专业,凸显工科特色
2019年11月,学校在深入调研、反复酝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南阳理工学院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方案》,按照“以工为本、产教融合、集群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了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一是停办了法学、市场营销、音乐表演、汽车服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等6个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二是解散重组3个二级学院,将原16个学院调整为13个学院,根据地方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地域文化等重组了智能制造学院、范蠡商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在现有的48个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26个,占比54.2%,理学专业4个,占比8.3%;拥有工科类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卓越专业6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9个,形成了工科优势凸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新格局,与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更加契合,更加符合学科专业建设定位,“理工学院”名副其实。
(三)积极设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彰显南阳特色
南阳作为闻名中外的“医圣”张仲景故土所在地,仲景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利用这种地域文化特色和得天独厚的中药材基地优势,设置了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深入开展张仲景医学思想的研究,建成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内最全的张仲景文献库和全国高校校园内最大的中草药植物园。依托南阳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与中国圆明园学会合作开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电子商务均为豫西南唯一本科专业。2017年中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南阳四圣文化在南阳理工学院处处彰显,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近两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国际商务”“机器人工程”3个本科专业。现有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推荐了8个专业参与教育部一流专业认定。
(四)加快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凸显应用特色
根据“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升级传统工科;契合区域产业需要,发展新兴工科;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做优特色学科”的建设思路,加快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比如软件工程专业,针对人才市场的细分需求,设置云计算方向、游戏开发技术方向、数字影视特效技术方向等6个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大健康”时代的到来和南阳区域资源优势,向绿色食品方向发展,重点聚焦食品资源与营养健康、食品安全与信息化等方向,开发生产了黄酒、乳制品、食用酱等产品;护理学专业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趋势,倾力打造具有张仲景传统中医优势的智慧康养特色专业;会计专业针对会计领域信息技术化程度日新月异的状况,将信息技术与品牌专业嫁接,设立了智能会计专业方向,以满足行业发展的新需要。
(五)契合地方产业需求、完善专业集群,凸显服务优势
2013年,学校围绕南阳支柱产业,设置装备制造、光电信息、仲景医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5大专业集群,但在新时代南阳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与南阳产业链关联度不高的专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于是2019年底,该校按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区域产业需要,打造学科专业集群”的原则,围绕南阳市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创新创业活力城“三大建设”,契合南阳先进装备制造、光电、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仲景医药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专业集群内各专业,不断推动专业集群的整合,逐步形成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契合南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智慧康养、土木建筑、电商物流、文化创意等6大应用型专业集群,形成了产业群、专业群的有机对接,确保学校可以为南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六)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助推专业调整
毛泽东有句至理名言:“当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之后,干部是关键。”[3]一个好的政策要经执行者的正确执行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再好的政策也不能得到贯彻实施,最终也只是一纸空文。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理工大学,就必须提高管理水平,而要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4]。落实学校的战略部署,是中层干部的重要职责。专业调整与优化,肯定会涉及部分教师的个人利益调整,需要二级机构负责人积极引导、化解矛盾,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为统筹做好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学校相继出台《关于调整校内中层机构、直属党组织和中层干部职数的通知》《南阳理工学院空间布局调整方案》等文件,按照“职责明确、按需设置、精简高效、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对原有机构进行了合并重组,对中层干部进行全面调整,把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好、敢于担当、敢闯难关、敢涉险滩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到教学、科研和服务岗位,优化了内部运行机制,形成了分工合理、权责一致、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内部管理新体制,增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效能,推进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
当下,国家、省、学校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步伐日渐加快,各类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初步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但是,学科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本文的主旨是提醒人们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关注,充分认识到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要用战略眼光继续给予高度重视,主动加大调整优化力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促使学科专业水平的持续提高,更好服务区域乃至国家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