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困境与发展思路
2021-12-31李高勇
李高勇
(凯里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社会工作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有关社会工作建设发展的法规与政策中,均强调了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以及近年来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深入,使得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逐渐成为焦点。民族地区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基地,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偏远欠发达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社会工作发展滞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面临多重建设困难。因此,如何在民族地区现有条件下全面推进民族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培养具有专业素养高且能够适应并融入民族地区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元素,具有文化敏感性,能解决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民族社会工作者尤为重要。
1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K高校位于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建设困境。
1.1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不完善
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是完成高质量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能够在实践内容、实践时间、实践教学文件、实践考核、实践经费等方面有据可循,为实践教学提供依据和引导,督促并引导师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意识和自觉性。K高校在校级层面和二级分院层面制定有学校实践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但受主客观因素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未结合学校现有条件,充分立足当地经济社会问题和专业服务领域,全面系统制定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如: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及安全制度、实践经费管理制度、实践督导管理制度、实践监督反馈体制、实践档案管理等都亟待建立和完善。
1.2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不足
校内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初步认知,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第一试验场。其中课程实践环节和实验教学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K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里关键核心课程制定有课程实践环节,但在具体开展实践环节中,因监督考核、实践场地条件、实践主体参与意识不够等原因,难以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达到课程要求。其次,专业实验室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K高校目前暂未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无法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校外实践对直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是学生对专业服务领域实务工作开展的初次尝试,是职业训练的重要场域。K高校同该地区校外社会组织和团体、政府机构等建立有实习合作协议,但未在全省甚至省外专业发达地区建立实习合作基地。已签署的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目的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学生实习安排在与社会工作服务无关的领域,或有的实习单位本就不具备开展专业实践的条件和意愿,使学生无法在实务中得到应有民族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巧的专业训练。
1.3 实践教学专业督导缺乏
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国际和国内经验看,督导是保证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环节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当前对K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督导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督导管理监督和反馈机制;具有丰富民族社工实务经验的一线实务督导教师缺乏;外出参加各种专业交流和业务学习的机会不多,邀请资深民族社会工作专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组织来校指导培训力度不够;亲自参与民族社会工作项目经验不足。在走出去和引进来都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教师督导能力亟待提升。同时,校外督导教师数量不足且构成复杂,对有效指导学生专业成长,给予职业规划和情感支持等造成了困境。
1.4 实践教学主体意识缺失
实践教学主体构成主要为学生、教师和实习机构。就学生主体而言,学生通过实践能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实务中,同时在实务中得到的经验、困难、反思等反作用于课程学习,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进而强化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深刻感知和应用。K高校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实践意识欠缺,未能很明确实习需求和意愿,实习目标模糊;在实践中的角色转换不及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实践中遇到专业问题未及时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总体上看,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等、靠、要”思想,学习主动性意识不够强。对教师而言,在实践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不够,过于注重对学生“填鸭式”全面指导,与学生共同探讨实习计划、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需求和愿望,并将民族文化、专业价值观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意识不强;亲自参与学生实践场域的时间不足。
1.5 师生民族文化敏感性不足
文化敏感性是指人对于自己生活场域中的各种文化及其关系、影响敏锐地进行观察、领会、理解、接受和有效利用的意识与行动。民族社会工作应立足于多元民族文化的实际去理解,推动民族社会工作本土人才培养,因而,社会工作在实践教学上保持对民族文化敏感性尤其重要。K高校虽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中意识到保持对多元民族文化元素的敏感性对于开展实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成体系性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困难,①专业教师对于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民族文化敏感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欠缺;②专业教师的民族社会工作实务经验不足,教学中未有全面完整的实务案例集;③学生虽多数为少数民族,但对于本民族中的民族文化元素了解不全面,体验不深刻,还不能较好地将专业价值观、理论、方法等与之有效融合。这些都会影响在专业实务中不能结合当地民族社会问题嵌入民族社会工作元素,准确把握服务对象需求,有效开展服务工作。
2 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构建思路
2.1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制度
要保障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务必结合当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制度与体系,保障实践教学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此要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和民族地区特有实际结合,从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反馈标准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督导制度建设、实践经费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等方面来开展系统全面的制度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推动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要明确“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K高校办学目标定位于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应和学校的定位与发展契合一致,围绕这一中心,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定位于为民族地区培养具备民族文化敏感性、综合实务能力强的民族社会工作者,这一定位切合对专业改革与培养目标的要求。
2.2 将民族文化元素嵌入实践教学各环节
民族地区复杂的社会现实要求民族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深谙民族地区文化习俗、宗教传统,更要注意族群结构性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冲突。民族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实务中时刻保持对民族文化的敏感性,这是培养本土民族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可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将带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常态化于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民族相关福利制度、民族文化、民族社会问题、地区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增强对于本民族地区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和关切意识。同时,在参加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风俗,将专业价值观、理论和方法同民族文化风俗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资源,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同社会工作实务相结合。在服务领域内,重点让学生深入参与少数民族城镇和农村社区治理与建设,能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传统村落等特殊场域开展实务工作,重点为少数民族特殊群体提供服务,以更好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服务,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将民族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必备硬件,是学生进行综合实务训练,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是理论知识转向实务操作的必要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角色转变、进行职业规划的训练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数量、质量及管理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在校内,继续推进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结合实际需求,科学合理进行实验室申请和建设,制定实验室管理制度,积极争取校内校外资源共同建设。在校外,积极拓展实习单位的覆盖面,除在本行政区域外,还要根据需求在全省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团体、城乡社区、养老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单位建立实习合作,同时链接资源签约省外实习基地。根据民族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及服务群体的需求,建立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的实习基地,保质保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平台。
2.4 强调实践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性
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至关重要,这即是一名合格社会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学生在自我专业成长中的必备素质,能让学生的学习意识由消极变积极、由被动变主动,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为此,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平等参与,在日常实践教学和管理中针对学生做好调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好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实习计划上,也可与学生共同制定,在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考核、实习机构选择等方面,都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决定,以有效促进实践教学;同时教师也需参与实践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在实务中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在最终的考核评价中,也可让学生对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实践中的主动参与性,发挥其主体意识,从而让实践教学有针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2.5 提升校内外民族社会工作督导教师队伍素质
培养建立一支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具有敏感性、有丰富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专业性校内外督导教师队伍,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是培养一批批合格民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社会工作和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能够实现有效交叉融合,就校内督导教师来说,可开设与地区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邀请民族学专家定期对社会工作督导教师进行民族知识培训;积极到本土社会工作机构挂职锻炼,增加民族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支持引导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参与到民族地区特殊群体服务、基层社区治理等社会工作项目服务中去;支持社会工作督导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外出培训学习和业务交流,并到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考察学习。就校外来说,拓展督导来源,提高督导素质,聘请专业资深民族社会工作专家、一线优秀的民族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行业主管等作为校外督导教师,同时邀请其定期到校进行督导培训和交流互动,最终实现专兼教师督导队伍的共同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