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31潘旭东
潘旭东
(无锡市滨湖生态环境局,江苏 无锡214000)
1 对危险废物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意义
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能够有效指导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对控制污染类别和增量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生产过程中的收集、运输和储存,有效地处置危险废物,实现危险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目的,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不利影响因素的分析,然后作出预测和评价,提出有针对性可实施且满足环境治理要求的应对措施,消除危害影响因素,实现水体、土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目标,同时,也给危险废物处置项目的选址、工程设计、环评分析、环境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当前,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有关行业人员深入研究,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使其更加科学且完善,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义[1]。
2 危险废物处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
2.1 确定危险废物的来源
根据《固体废物排污申报登记工作指南》规定,危险废物申报的起始量为10kg/a,各产污单位需结合实际产生和处理情况填写调查表格,利用申报数据识别危险废物的来源情况;资料检查内容为已批复的产污单位预测的危险废物类别及产量,但企业实际工况信息,常因工艺改进等,与申报数据存在差异,所以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准确性一般;现场检查需深入产污企业,调查危险废物的种类、来源、形态以及危险特性,调查所获取的信息准确,但调查周期长、投入大,并需要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在评价危险废物处理项目的规模、选址和工艺时,首先要调查危险废物的种类、来源、形态以及危险特性等,主要包括对申报数据、资料及现场检查。
2.2 分析项目处理选址及处理规模
当前环保部门已经颁布了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对危险废物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以此来强化对危险废物处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结合各种综合因素,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项目选址工作。对于项目选址,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需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标准要求,再与当地的市政规划和环境等部门协调,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满足地形、生态环境、水文、交通以及配套设施等政策方针;尽量将项目选址于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位置,还要取得当地民众的支持;避开饮用水源地、文物保护区,与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距离不低于800m,与地表水域距离不低于150m,与企业或工厂等直线距离不低于300m,且选址区域可常年获取危险废物供应[2];使规划项目和市区保持安全距离,要避开人口密集区域,且处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下风向;规划项目不可位于居民饮用水源保护区、旅游度假区、重点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资源矿产区及国家重地等;项目的处理规模,要分析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状态,计算区域内环境容量,制定污染削减措施;再结合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危险废物产生的数量,论证处置设施的生产能力,并保留一定的富余度。通常,一线城市还要考虑未来发展规划,使项目规划建设区域要避开未来规划建设的地下设施(如地铁)。
2.3 保证工艺合理
不同生产技术、不同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其在化学、物理及生物方面性质差异也很大,所以在对不同批次原料加工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艺,通过小规模试产后,再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选择成熟的生产技术,才能实现不同条件下的正常生产需要。要因地制宜选择危险废物处理工艺,使废物处理具有针对性,保证处理效果和项目的运行安全。如废矿物油主要采用蒸馏回收、沉淀分离处置技术;医疗废物可采用高温蒸汽消毒法或焚烧法;石棉废物首先进行固化,然后使用填埋处置方式;重金属污泥处理可使用湿法回收、熔炼等技术;高价值金属可使用回收再利用技术;其他不具备利用价值的废物,可通过固化及高温处理后,将其作为建筑材料。
3 处置工艺
3.1 对危险废物预处理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物理、固化及生物等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是改变危险废物的化学属性,降低有害成分,主要用于无机废物的处理;物理处理技术利用固液分离、压实和脱水等方法,将危险废物浓缩,便于后续处理和运输,主要用于较大含水率的工业淤泥和废渣等;固化处理是将危险废物固定于惰性基材,降低其毒性和稳定性,主要用于残渣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等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危险废物中的有机物,主要用于有机废水和废液处理。
3.2 处置技术
垃圾焚烧,可有效减少危险废物数量,在危险废物预处理后,高温氧化分解可燃成分,危险废物的体积可减少80%~95%,并可实现能源和副产品的回收。垃圾焚烧不适用于易燃易爆物质,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3]。对于焚烧设备,要严格根据《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执行,进行相关项目环评分析时,要对危险废物焚烧的热量、种类等编号,计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并对焚烧地点、运输距离等信息进行记录存档。
无害填埋是对经过焚烧预处理后形成的飞灰或残渣等填埋,利用填埋场防渗系统或覆盖系统,将废物与周围环境永久隔离。但该方法占地量大、成本高,难以实现垃圾减容目标。采用掩埋方式主要针对无法回收和焚烧的危险废物,根据《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执行,对已经填埋的危险废物要标注名称、容量、分标等信息,要对地质进行勘探,明确掩埋场所是否需要固化处置。
部分危险废物因含有油、酸、重金属等物质,不适合直接焚烧和填埋,因此需要使用物理或化学方式进行处置,经过处理后,部分废物可进行焚烧回收能量、焚烧或填埋处理,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危险废物处置时,要评价对环境的影响,选取对环境危险较低的方式进行危险废品的处理。
3.3 治理过程注意事项
目前主要有余热锅炉、急冷装置、除尘器等工艺;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油类、悬浮物等,目前主要采用“气浮+MBR”技术,其他工艺辅助处理;生活垃圾、预处理及焚烧残渣等,是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来源,生活垃圾需运输至垃圾场,其他固体废弃物需经固化和稳定化处理后填埋;噪声污染来源于设备运行,可采用隔声、减震或消声等措施,控制或消除不良影响[4]。危险废物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和噪声,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污染。焚烧过程产生的废气主要包含酸性气体、氮氧化物等,可加入适量的消石灰粉和活性炭,控制焚烧温度,再用除尘器去除危害废气。
4 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4.1 界定标准的确定
很多工作人员,在分类危险废物时,会根据现有危险废物规定以及名录,完成分类工作,但因这些规定和名录未明确呈现危险废物形态,当出现新产品或新工艺时,实际评价工作将受到严重干扰。现阶段,我国主要围绕危险废物环境治理工作方面,颁布了相关指导性的制度和标准,缺少关于废物环境管理评价和排放标准的制度及指导,也没有相关标准明确阐释危险废物所含成分和危险性。危险废物环境评价工作内容,不能明确阐述物体的成分、性质和危害程度等,导致其归类比较笼统且模糊,一般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混淆。例如:某物质不能明确界定属于固体废物类还是副产品类,在撰写处理评价报告时,部分归属固体废物类处理,部分归属副产品类处理。
4.2 评价报告内容不完整
在完成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后,需要撰写相关的评价报告,在一些评价报告中,虽然阐述了危险废物的属性、成分、类别以及估算产量等数据,但缺少对危险废物的处理计划,也没有提出针对生态环境后期治理工作的可行性意见。后续危险废物处理和环境治理措施制定,缺乏可靠的参考依据,也就不能确保计划措施的合理性,危险废物处理的效率和水平也难以提升。
4.3 评估危险废物产量不准确
在实际工作时,评价报告中危险废物产量估算值,常出现与实际产量偏差较大的情况,对后期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造成较大影响。工作人员在撰写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需根据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估算出产量值,再制定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设备、资金和人力资源调度等工作计划。另外,人员素养、设备性能及配置等因素,也会对危险废物产量估算精度造成影响,导致危险废物减量化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4.4 防治措施不利
目前的废物评价报告内,所阐述的内容大多只是“委外利用”或“处置”等简单术语,缺少对废物详细且科学的处理过程描述。依据我国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在经营废物收集、贮存、处置和利用等活动前,需获取省级许可证。但在审批许可证时,相关管理单位没有对经营企业的废物接收能力、处理能力等实地考证,危险废物处理环节存有一定的隐患。具备自行处置能力的经营企业,相关管理单位也没有考证其处理技术是否先进、设备是否可靠,无法辨别同类别废物处置技术的优劣,不利于危险废物处置效率的提升。
4.5 做好危险废物存放管理
废物包括一般固废、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而危险废物通常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在处置废物时,每一类型废物可能处于不同管理部门的管辖,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各部门间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的机制,这就导致有些企业在开展废物分类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垃圾分类,使得危险废物和普通垃圾混放,甚至有些企业为了降低处理费用,故意把危险废物和一般固体废物存放在一起,这样危险废物在转移后,就会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因普通固废处理方式比较简单,危险废物不能进行有效处置,因此危险废物会对环境产生二次伤害。有些城市对颁发危险废物处理许可证的标准控制非常严格,导致有些区域仅存在少许几家甚至一家垄断带有危废处理资质的企业,因为危废处理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导致垄断企业提高处理价格。还有些危废处理企业,超过生产能力承接业务,导致不能有效对危废进行处理,因此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些带有较高回收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因企业管理处于粗放模式,未对这些副产品进行有效回收,最终只能作为废物进行填埋或焚烧,这不仅浪费资源,且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6 对危险废物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当前国内很多地区缺乏对危险废物的有效监管,对于政府来说,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才列为危险废物的监管目标,因此,有一部分小规模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没有被有效监管,这些小规模企业生产的危险废物的数量和去向也不明。如一些小型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一些乡村医院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有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也不在政府监管目标范围内,还有些生产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将产生危险废物作为副产物出售;还有些企业未能有效意识到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而把其当成一般废物进行处置。虽然这些企业产生危险废物数量不大,但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废物回收处置,将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危害。
5 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优化措施分析
5.1 全面分析危险废物来源
全面掌握危险废物来源,这样可对危险物品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等进行判断,通过现场调查危险废物的来源,对有危险废物产生的单位进行实地走访,并核查其申报数据,以此来判断产生的危险废物数量。而当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很少采用现场调查的模式,仅通过查阅相关申报数据,此时估算的来源不准确的,通过实地现场走访,深入各个企业开展调查,所取得的数据最为准确,但这种工作模式工作周期长且耗时耗力,且对现场调查时,有些企业也存在一些顾虑,导致工作不容易推进。因此,相关人员现场走访前,要尽量取得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5.2 危险废物的界定标准
当危险废物不能以环境评价标准做出归类判断时,可根据项目生产阶段所涉及的相关操作和规范,提取废物试样检测分析,实现产出物的归类。在撰写环境评估报告时,应针对废物的类型,提出有效且可靠的污染防治方法,以便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进行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危险废物与副产品分类很容易混淆,所以,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参考相关文件,如:《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鉴别准则》等涉及的相关内容,论证工业生产的产出物特性,颁布标准化制度,明确危险废物的界定标准,并作为撰写的参考依据。同时,副产品类需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法。危险废物类,需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细则,再基于原材料、生产工艺和辅助材料等,准确鉴别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和具体类别。
5.3 准确计算危险废物产量
要定期开展废物产量的估算工作,实现减量化估算。若不能减量,应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做出类比分析,实现物料平衡,保证废物产量估算值准确,并以此做出科学评价。在现有估算工作流程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动态变化,不断优化废物产量检测的工作流程和模式。另外,危险废物产量的估算值,受估算人员、设备和检测方法的影响较大。在人员优化层面,要合理配置产量估算团队结构,提升估算人员的专业化技能和素质水平,降低人为因素对废物估算精度的影响。废物检测设备应及时更新换代,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检测精度。
5.4 制定危险废物的防治措施
不同的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处置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委外和自行处置。当危险废物采取委外处置形式时,环境污染评估报告中,应全面评估相关企业的废物接收和处理能力;废物产出企业采取自行处置形式时,环境污染评估报告要重点评估企业采用的关键性工艺流程。在撰写环境评价报告时,应基于废物的贮存现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析并详细记录贮存期间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和风险,从可靠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面,对现有污染防治措施做出论证并提出改进意见。
5.5 全面设置报告内容
要全面且详细地撰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出废物处理和环境治理的相关建议,确保后续废物处理和环境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应以自身工作经验,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危险废物的来源,结合申报数据、相关资料等,走访调查危险废物的产出单位,准确鉴别废物的种类和形态,了解项目选址、规模及采取工艺操作情况,保证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在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处理过程中,只有直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才最了解废物污染的实际情况,对有关事件产生的原因、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等有最直观的切身感受。
6 结束语
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生成大量的具有易爆易燃、强腐蚀等特性的危险废物,对人的生命安全及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比较重视对工业危险废物的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危险废物的界定以及评价标准等还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各地区对危险废物处理的程度和范围等有不同的认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降低危险废物的危害程度,通过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尽量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