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
2021-12-31金乾伟
金乾伟
(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竞争越发激烈的互联网信息新时代,创新创业被世界各国视为国家发展战略性选项,能够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等。创新创业明显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直接提升了全球范围内所有人类成员的生活质量。
2014 年笔者在广西科技大学组织动员下,吸收专业老师、创业明星、企业创办者等组建了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22 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5 项,团队成员就多年教学心得、创业经验等开设了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公选课,笔者就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展开思考和实践研究。
1 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认识与实践问题
国家之所以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是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希望全国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担负国家未来的生力军,让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国内外创新创业取得的成就以及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打下较好的基础,积极探索建构运行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可行性参考方案。
1.1 西方学者创新创业理论
美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创新大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存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美国学者Bruyant R 等[1]认为核心竞争力存在无法模仿、无法替代并具有恒久性的特质,它是将理念、政策、法律、技术、环境等要素融为一体的文化,并就此谈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表现为个人敢于冒险的主动性、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等是构成美国创业文化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以科技创新并凸显其应用效益走在全球发展前列,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只是考量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的程度,而是要结合本国现状,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创新”最早提出者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研究指出创新看重生产体系中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体现的创新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新的产品或者新的生产工艺,与其他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相互配合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2]。两三百年前,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已经出现“创业”一词了。国外学界研究创业分为以下三方面:创业是一种功能,特别强调其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根据创业者的个人工作方式,创业又称之为个人特质经济行为;创业是一种方式或方法,与创新紧密相关,二者相辅相成[3]。
1.2 国内研究分析
我国学界认为创新与创业带有集成融合的特点,虽然二者可以拆开各自独立,但是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特别是在大学生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不可避免要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教育与实践二者合体的教学模式。创业实践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创新可以推动创业更好地发展,创新就是创业的源泉,创新的价值在于应用并引领创业取得较好成就。创业以创新为核心的组织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组织外部的吸收和转化[4]。
因为创新创业概念及范畴存在争议,就创新与创业二者关系,我国学者刘健钧有不同的思考,他认为“创新成果被商业化的价值实现过程”属于创新,而创业则特指“创建企业的过程”,前者完全可以在已有的企业组织框架内实现,不一定涉及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后者则必然要涉及。尽管创业活动必然地涉及到创新活动,但创新活动并不必然地是创业活动[5]。
我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的成就达到举世瞩目的高度,快速发展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中的难题。如何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状况下,调动社会积极因素,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创业实践的一代代新人。对于高校来说,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构建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教育体系,应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1.3 实践问题突出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广西科技大学中选取4 个学院投放200 份问卷,收回有效答卷189 份。据统计数据显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愿意了解者虽有76.3%,但有66.7%被调研者认为不实用。调研结果主要有:第一,动力、心理需求不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没有太多的需求,把参与相关创新创业的研究当作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使得原有计划几乎无法实现从而未能达到既定目标,因为学生从自身学习、将来就业来看,与所从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没有必然关系;第二,缺少有效的实践指导,大学生对于科技活动充满了好奇,如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以下简称“‘挑战杯’作品竞赛”) 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以下简称“‘挑战杯’创业竞赛”) 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对教师的专业指导有诸多不满,尤其是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够又缺乏专业训练,教师工作、科研任务繁重,也不愿意多花时间让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参与竞赛;第三,缺乏平台资源配置管理,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对创新创业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提供学生使用的资源更是有限,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层次与质量的提高,且实践成果归于学生,专业教师只提供指导,理想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远远不足。
2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就是整合学校设备配套、师资力量、社会资源等来搭建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技能,服务学生的协作平台,主要进行汇集信息、开办培训、提供经验交流等,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体现个性化的创新创业项目。
2.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构建
按照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来看,2015 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 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20 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人才是高校主要职责之一,广西科技大学认识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内涵发展的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作为了常用的教育方式。学习本身就是求新求变的过程,各类学科都可以结合专业课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就笔者所在团队所从事的人文类专业教学来看,“民俗学”侧重各地风俗形态及形成,如何体现创新创业性质特点呢?笔者结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加以分析,在学生感兴趣基础上引导思考,使用问题导入、课前预习、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外调研和作业巩固六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外观相似的有很多,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壮、苗、瑶、侗等民族服饰异同及其文化内涵,仅仅选取教材作为参考,单一的资料显然不够。于是,学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及图书馆查阅资料,又咨询了服装设计系专业老师和学生获得大量有用信息。其中有两个小组借来成品服饰,甚至就壮族服饰市场需求作了专题汇报,汇报材料显示,壮族服饰用于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在南方占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列举了专做民族服饰的企业创业并盈利从而完成市场化取得成功的案例。根据事后学生反馈,他们认为运用这样求同存异的学习方式收获很大,结合社会时代节奏提高了学习质量。
除了专业课程,笔者还开设了“从四大名著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公选课,利用大家熟悉的四大名著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提出对比名著文本和影视文本,分析改编成功与失败之处。由于四大名著及对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属于文化产业,融创新和创业为一体,非常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容易借助四大名著的大众熟知度探讨创新和创业的关系。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甚至研究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领悟创新是一种战胜自我的思维方式,创业是一种工作自信的生活方式,都是体现自我个性化的创新活动。
2.2 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实践平台构建
成为创新创业能力认证获得者,是当代大学生应该享有的一种荣耀。国家出于战略考量适时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非常重要,实施项目的学生是项目真正的主人,带队教师是指导者,学生在从事研究或实践过程中切身体验到了创新创业的奥妙。在广西科技大学的努力下,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工作呈现出一种积极氛围,每年有大量人员主动参与,形成自主研发、成果一流的理想状态。
2.2.1 如何进行选题
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将研究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前奏训练,或者结合考研内容选题,其完成成果有助于考研深化复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还可以结合教师研究的课题选取合适的项目。
2.2.2 注重实践过程
笔者针对的是人文学科,一般要求每位成员认真阅读大量文献,包括知网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指导成员反复修改后扎实完成相关论文。如果是创业实践项目,会组织学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访谈或问卷完成调研报告,或者就学生从事的市场化实践活动总结其创业成果,比如从事家教实践从而写出成功或存有不足之处的文章。
2.2.3 完成研究成果
通过训练让学生熟悉论文格式及要求,要求学生务必完成知识产权申报保护研究成果,尽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研究基础上,笔者挑选出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质量高的团队,指导其通过调整项目角度或内容,参加“‘挑战杯’作品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2.3 创新创业文化论坛平台构建
为了吸纳更多有利资源,充分挖掘学术界、实业界、管理部门等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文化论坛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6]。一是可以邀请当地创业成功者或者失败者给学生作现场报告,尤其是要突出那些创业成功的校友,他们有年长优势,容易和在校大学生沟通,又因走在了前面,可以为在校生提供宝贵经验。比如成立旅游公司并运作很成功的一名校友给大家讲述了创业的心酸和成功的经历,打破了学生不出校门抱有创业一定成功的幻想;二是让学有所长者举办学术讲座,例如学校曾邀请过广西侗族大歌传承人讲述了侗族大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的历史,还现场表演了演唱技巧,并邀请同学同台演出掀起了讲座的高潮,给学生上了一堂难忘的非遗文化课;三是邀请管理部门讲解大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注意事项,分享根据实际工作总结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经验,助推大学生高质量完成相关项目;四是组织学生开办读书调研汇报会,讲述团队或个人研究得失,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经验教训,同时训练其敢于谈论创新创业心得体会的能力,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实践尝试。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践建议
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有志于此者提供成果应用机会。广西科技大学经过多年实践,认为要进一步探究评估机制,结合互联网效能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利用平台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3.1 成果应用与潜能激发
就大学生心理来看,创新创业的信心来自于成功的体验。因此,指导老师可以事先规划参与实践者可能获得的成果,并极力推广应用。笔者曾经指导过一组研究《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项目,帮助学生公开发表属于自己的论文,论文的发表对学生以后找工作、考研等起到了帮助作用,同时提高了其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笔者还指导另一个创业实践小组深入市场做零食销售,并参加“‘挑战杯’创业竞赛”,该小组成员通过销售业绩获取利润,改善了生活,并作为成功榜样拥有了号召力,很快扩大了团队规模,激发了更多同学的潜能和信心,得到锻炼机会从而体验创新创业的实干、艰辛和乐趣。加快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力度,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7]。这种实践体验是一笔宝贵财富,为就业甚至创业提供更多的锻炼,也为走向社会寻找更好的工作培养了实践能力。
3.2 评估机制与激励举措
为了更好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改善评估机制。一般高校都是把创新创业作为额外的科研活动,没有与学生课程学分挂钩,也没有与教师晋级挂钩,所以每年申报热情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害怕枯燥的论文写作,又觉得与毕业论文没有关系,如果是创业实践项目,还要利用学习业余时间持续工作,非常艰辛,因此不愿意参与项目申报。这就要想方设法加大激励措施,给予申报者必要的奖励。除了物质生活的补助,还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学分置换。项目申报成功后,经过深入研究完成预期成果,在通过专家评审认可之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并对指导教师在晋级升职方面进行加分,由此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应该从根本上拿出一套可行性方案,健全评估机制,加大激励措施,营造主动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
3.3 网络优势与基地建设
一是“互联网+创新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实践训练的利器,根据学生储备的知识量、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心理特征,他们对网络应用很熟悉并很想有一番作为。笔者指导的“互联网+柳州市大学生家教信息平台建设”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创业项目,该项目既与从事家教的学生共享了相关信息,又与家长建立了交流信息平台,同时与中小学生共同建立了学习信息平台。从功能上分析,这个项目既有市场前景,又能为在校大学生从事家教提供信息服务,还能锻炼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推广应用相对成熟项目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能够提升更高层次的学习和锻炼。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长主动到相关基地锻炼。通过拓宽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8]。利用所学或从事的项目深入调研,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实习报告或创业项目。
通过调查对比,学生在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活动中受益匪浅。在校期间能够较好处理实践和学习关系的团队及个人,不但学习表现积极上进,其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较好培养,能够保持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这对于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也是意义非凡的。
4 结束语
就广西科技大学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向高质量发展升级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有效解决了学生组织动员困难、心理畏惧、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利用教育课程、项目管理、文化论坛等,结合成果应用挖掘学生潜能,完善评估机制,通过“互联网+基地建设”,真正推动创新创业平台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高效实践、交流合作、健康成长的理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