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佛系”现象高校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路径探析

2021-12-31吕洋洋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佛系现象党组织

吕洋洋,刘 雷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简而言之,组织力就是一个组织的制度体系和参与者所形成的合力。制度体系规定组织的运行机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参与者(人)是发挥组织力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者和执行团队;好的制度体系是发挥组织力的前提和基础,但只有好的制度体系没有参与者的有效配合同样也难以形成强大的组织力。

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以及师生党员凭借组织制度体系和制度资源,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合力。近些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佛系”现象除了社会快速转型、物质极大发展、网络深入渗透等原因之外,高校党组织组织力发挥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佛系”这种非主流价值观表面上看似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豁达、乐观、淡泊的生活态度,实则透露出了大学生们价值观日趋多元的阶段性特征。高校党组织是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斗堡垒,高校党组织组织力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1 研究现状

1.1 关于“佛系”现象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研究成果较多,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共识。概括起来,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佛系”现象的概念及本质解读。有的学者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当代大学生产生自我逃避的角度来解读“佛系”现象。“佛系”青年表现出来的“佛系”,其实是对来自各个方面责任的消极回避,对现实生活各种不如意的无奈接受,他们表面上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是在激烈竞争背景下的一种自我保护[1]。也有学者从“佛系”现象的现实表现出发深入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深刻本质。当今的青年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是存在“佛系”现象的,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受各个方面的影响崇尚极简主义,表现出极大的惰性;在人生理想上表现出很大的悲观主义,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2]。

第二,对产生“佛系”现象的原因分析。大多学者认为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产生“佛系”现象主要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起的。“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使青年具有了非常充裕的生活环境,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使他们逐渐成为享乐的一代,为“丧文化”流行提供了可能[3]。”也有学者认为“佛系”现象的产生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密切相关。“佛系”文化名义上主张无所欲求,实则是给网络社会的“无聊青年”为自身懒惰行为与逃避心理提供良好的借口[4]。

第三,对消除“佛系”现象措施的研究。有学者从坚定理想信念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有学者则从创新传统主流教学方式出发提出系列对策。还有学者从尊重大学生正当利益诉求、净化网络空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总而言之,当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视角相对单一,还没有形成从高校党组织组织力高度思考大学生“佛系”现象的重大成果。当然,国外虽然没有“佛系”的概念,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外青年没有相同的现象。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历史上英国出现过“英国病”,美国出现过“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日本出现过“蛰居族”“低欲望社会”。因此国外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也值得借鉴。

1.2 关于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路径的研究现状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组织力的研究迅速成为热点,在这众多的研究成果中,目前关于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路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郭茜认为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应该从选优育强党组书记做起,突出政治引领,创新工作方式。党组织带头人要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育强,突出他们的政治引领作用,并全方位建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从而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事业推动力、组织把握力、凝聚感召力和思想引领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5]。王海桥认为除了提升党组织书记能力、强化队伍素质、优化组织设置外还应该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6]。沈光认为应该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着力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7]。为了确保高校能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多从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架构和设计、服务师生本领、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来提升组织力,保证党组织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总而言之,目前关于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研究较多,但是从大学生“佛系”现象的角度来研究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路径的较少,不过从已经取得这些成果出发,可以为新的研究提供重要参照。

2 “佛系”现象下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的问题

1) 制度运行对“佛系”现象的常态化辐射不够。

任何一个党组织其各项效能的充分发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相对成熟和稳定的运行规范,这是一个组织形成长效辐射作用的关键。“佛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之所以比较突出,就是因为高校相比中学的管理相对宽松,留给学生自己的时间比较充裕,但是很多大学生恰恰是在宽松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目前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已经形成明确的规定和参照,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也存在一些党组织常态化辐射力不强的现象,日常工作存在随意性。这看似是高校党组织自身的一些问题,但考虑到党组织在高校的特殊地位,这种问题很容易延伸到学校的其他工作中。如高校领导工作按照党政分工、合作协同的原则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的党组织和主要负责人对这一原则的认识存在偏差,只强调分工而忽视合作,一味强调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忽视党务工作,再加上高校二级院系实行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本单位重大事项,而这些二级院系行政负责人普遍是选用学术成就突出的人来担任,甚至有些行政负责人并不是党员,在党政联席会议上讨论院系发展的重大事项的时候,党组织话语权反而不大[8]。这就严重影响到党组织在本单位的政治核心地位,党建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党组织的引领和部署就会不到位,对学生思想层面出现的像佛系现象这种新问题、新挑战,难以及时应对。

2) 党员干部对“佛系”现象的化解能力不强。

党组织组织力强调对制度体系的运用,但是运用得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参与主体的能力上,它较之制度建设更具有“人化”的色彩。毋庸置疑,高校各级党组织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在现代高校治理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是传达和落实学校党委各项指示、精神、政策的带头人,因此党员干部自身的精力、时间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佛系”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缺乏创新,导致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越来越强调自我,而忽视集体和社会价值。当前,高校党组织中党员干部对“佛系”现象发挥正向引领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有些党组织的主要领导干部存在由行政负责人兼任的情况,这就使领导干部行政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投入到组织建设、党员教育、联系群众的时间较少,没有形成带动党员们关注形势,关注现实,关注学生思想健康的良好局面,这不利于发挥师生党员对学生“佛系”现象的正向影响。

第二,“佛系”现象其实就是大学生群体中消极思想和亚文化,党中央早已关注到这些问题,并出台了相应政策,各级党组织平时如果扎扎实实落实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精神是可以消解的,但是有些高校党组织的确存在个别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对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政策带头实施的积极性不高,这对消除大学生群体中的佛系现象极为不利。

第三,学生党组织中党员干部存在感较低,有些学生党员担任支委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学生党组织联系学生,带动学生、影响学生的互动局面,一些大学生在消极、颓废、无为的状态下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总之,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存在不少局限,对消解大学生群体的“佛系”现象较为有限。

3) 师生党员对“佛系”现象的正向引领不够。

当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舆论场可谓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思潮,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渗透,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很多消极的思想,近些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佛系”现象就是典型案例。高校党组织成员是由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过硬的教师党员和各项素质较高的学生党员组成,他们是应对和消解校园各种不良思想和倾向的领头羊,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有师生党员政治意识不高,对党员身份和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如个别教师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认识不到位; 少数学生党员政治意识薄弱,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自己的判断和主张,人云亦云,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9]。这种现象极大地削弱了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除此之外,个别党员对党组织生活不够重视,参加各类组织生活不够积极,在工作学习上存在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思想素质长期得不到提升,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凸显,高校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能彰显,师生党员带动党外师生凝心聚力,积极进取的氛围不够明显。种种现象归根结底就是部分师生党员政治意识不高,对党员身份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够很好履行党员义务,这就严重影响师生党员对大学生群体中的“佛系”现象进行正向引领。

3 强化组织认同:“佛系”现象下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

1) 廓清思想误区,强化理念认同。

认同以正确的、完整的、科学的认知为前提和基础。要想强化大学生对党组织理念的认同,就必须廓清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的误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与表现,影响着人们看待问题的立场,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日益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极大的自由空间,但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在一些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行为,甚至有些人把一些主流的思想和理念当成教条,嗤之以鼻。例如有些大学生不能够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假、大、空”的口号,在现实生活中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再如有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是空的口号,共产主义社会难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关心、不关注、不参与、不付出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因此,必须多渠道来化解这一问题,强化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进而消除佛系心理对他们行为的影响。

第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由专家统一编订,经国家审核通过的理论呈现,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面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巨大改变,面对“0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思政课教师不能还像以前一样在课堂上只进行“好”与“坏”的简单说教或者“对”与“错”的绝对命令,而是更加强调理性思考、逻辑推演、语言组织以及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大学生真正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增强对主流理念的认同,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

第二,要设置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具体感知,从而提升他们的理念认同。人对任何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只有建立在自身切身感受的基础上才能深刻和持久,只有建立在自身真实的接触中才能消除错误认识,“引导青年一代放下小我走向大我,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生活体悟并内化为价值观,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当中努力奋斗[10]”。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景点,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先烈们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理想英勇战斗的精神。再如组织学生到脱贫攻坚阵地现场感受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与决心,让学生们真真切切体会到什么叫“为人民服务”,什么叫理想信念。

第三,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让大学生通过榜样的影响和带动,来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例如可以邀请各个领域的先锋模范,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用他们的进取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感染学生,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再如,善于挖掘和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让这些榜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思想和行为。

2) 纠正认知偏差,增强干部认同。

“佛系”大学生因为对一切表现的淡漠和无所谓,所以传统意义上干部权威在他们观念中不断被弱化和削减,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组织干部由于自身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的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认识更加极端,在认知上造成了偏差。对于高校党组织而言,要想提升组织力,消解大学生群体中的“佛系”现象,必须培优育强组织的干部,不断改善其工作方式,提高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大学生对他们的认同,这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因为组织的干部一方面是传达上级党组织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各项政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另一方面又与广大党员和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领导艺术、工作方式、处事特点、人格魅力、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他们的认同度,而这个认同度又直接关系到上级组织指示精神的落实效果,因此应该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组织干部的认同。

第一,纠正大学生在思想层面存在的认知偏差,树立组织干部的良好形象。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对组织干部的认同度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组织干部的认识存在偏差,经常会以偏概全,用个别现象来笼统概括全部,认为每一个干部都是高高在上,每一个干部都是耀武扬威,每一个干部都是自私自利,每一个干部都是通过所谓的“关系”才获得的机会等等,如此一来,组织干部在一些大学生的观念中便没有好感可言,也就更不用说认同了。他们对组织干部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干部落实和完成各项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破除一些大学生的这种误解,形成对干部的认同,进而激发向党组织干部学习的动力。

第二,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改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与工作质量,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感染大学生,进而增强他们对干部的认同度。目前,由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因此,主管业务工作的带头人具有相对丰富和多样的培训渠道和机会,而组织干部缺少定期培训的渠道,这就导致一些党组织干部工作能力相对较弱,面对突发状况和新问题难以应对。必须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转变过时观念和老旧做法,应通过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进而拉近彼此距离,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干部的欣赏与认同。

第三,完善对党组织干部的选拔机制,党组织带头人的选拔事关该组织的凝聚力、领导力、战斗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要畅通渠道,汇聚党内人才,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在选拔带头人的时候要坚持政治的第一标准,真正让那些有理想、有能力、有干劲、有经验的人发挥自身优势,让干部全方位、无死角地接受大学生们的监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干部的能力与水平,这是增强对干部认同的重要举措。

3) 改变固有思维,提高制度认同。

“佛系”大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表现为对组织现存制度的无感和漠视,对于他们来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不愿意参与集体性组织,更不愿意参加团体性活动,从而缺乏对组织制度运行的切实体会,更谈不上认同了。制度其实就是一整套成熟的、全面的规范体系,对制度的认同则关系到一个组织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小的层面讲,高校组织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自我的狭隘空间,拒绝参与集体组织和活动,就无法获得对学校组织制度的认知,也很难能够得到制度运行对他们的正向教育和引领,这无疑对学校工作的开展会产生巨大障碍。大的层面来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一代代人为之奋斗,现实不断证明这个梦想实现,对制度、规则和法治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更是参与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且他们正处于形成积极的制度认同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够逐渐在学校参与其中,今后也很难会形成对国家层面的制度认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佛系”大学生对制度不认同或者认同度低的问题,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全面提升大学生对学校组织制度的认识水平,纠正错误看法。首先,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和媒介,让处于静态的组织制度活起来,吸引大学生关注组织,参与组织,只有激发他们兴趣,进而参与进来,才能对制度形成完整的认知,从而产生认同。其次,制度不是静止的,而是体现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要丰富和完善组织生活,设置多样的主题活动,让组织更具吸引力,只要大学生们能够走出自我,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才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最后,加强解释工作,破除大学生对制度的固化认识。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组织制度只有严肃,没有活泼,只有纪律,没有自由,组织生活更是乏味无趣,从而失去参与的兴趣,要通过多种渠道讲清楚,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纪律与自由、严肃与活泼、规矩与平等的关系,从而在思想上增强认同感。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组织的号召力,让制度的日常运行辐射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增强对大学生“佛系”现象的正向辐射。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组织制度框架的设计与构建。当前我国高校党组织运行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且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高校党组织应该主动应对挑战,创新制度设计与构建,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特别是要注意推动制度向具体和微观发展,为组织的具体运行提供稳定的、可靠的指引,进而提高组织运行的规范性,让组织的日常运行落实到学生的各项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消解“佛系”现象。其次,加强高校党组织具体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一个组织究竟有没有号召力,究竟有没有战斗力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和运行中的,如果只是做好了顶层设计而没有重视具体运行机制的建设,同样达不到组织建设的目的,因此,组织的具体运行机制的完善也至关重要,必须考虑到高校党组织应对不良校园文化,大学生消极思想包括“佛系”现象的具体做法。最后,加强组织运行的监督制度建设。这是制度建设的最后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有了完善的运行制度和机制,还必须要有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来保证实施。制度的运行究竟能不能消解大学生的“佛系”现象,能够多大程度上消解“佛系”现象,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价,找出问题,不断完善。只有制度自身不断走向完善,大学生们才会逐渐形成认同。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佛系”现象甚至其他一些亚文化现象都是正常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担负培养时代新人的高校,党组织必须主动出击,科学研究,有效消解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在日常运行中形成长效的正向辐射。高校党组织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任何时候党组织只要保持坚强的组织力,就能够战胜一切挑战。

猜你喜欢

佛系现象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