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化高速公路贯彻绿色公路理念的措施
2021-12-31张闻达
张闻达
(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苏张高速苏尼特右旗至化德段公路是《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中国家高速公路网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简称“二广高速”,编号G55)的5条联络线之一,是苏尼特右旗至张家口高速公路(编号G5516)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起自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朱日和北枢纽互通,接建成通车的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赛罕塔拉至白音查干段,经镶黄旗(新宝拉格镇)、化德县城关镇,止于河北省康保县白脑包村(蒙冀界),接在建的苏尼特右旗至张家口高速公路康保(蒙冀界)至沽源段,全长156.195km。全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20km/h。
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苏张高速苏尼特右旗至化德(蒙冀界)段公路设计中贯彻绿色公路建设精神,实施下列方案。
1 统筹资源利用,实现集约节约
深入研究工程项目可行性路线方案,通过在1∶10 000或1∶2 000地形图上反复进行路线方案的优化工作,合理利用走廊资源,保证勘察工作的广度、深度、质量,以免遗漏有价值的方案。可研方案压覆探矿权13处,经过调整优化路线方案,压覆探矿权减少到6处,保全矿产资源。K92+292.648~K112+123.825段19.831km公路可研方案为分离式路基。此段地形起伏较大,为降低工程量、减少公路用地,本设计采用整体式路基。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化德东连接线采用改扩建X583的方案,与X583共用通道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全线路基以填方为主,需土量较大。取土场设置于视线外植被稀疏的草牧场、半山坡,取土时按设计要求规则平整取土,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严禁乱挖、深挖,路线弃方就近弃于取土场内,取弃土后要求种草、植树绿化,恢复植被。全线路基需土量较大。为了减少取土对环境、植被的破坏,对于合格的挖方土尽量利用,石质挖方土作为填石路基利用。挖方为膨胀土及泥岩时,不宜作为路基填料,就近弃于取土场内。
预制厂、拌和场远离村镇,场地施工前,将表土剥离、集中堆放保存,在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场地清理和整理,并进行复耕或覆土绿化,以使土地生产力和植被覆盖率能够逐步得到恢复。
2 加强生态保护,注重自然和谐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穿越正在建设的乌兰敖包水库。为避免扰动水库、污染水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公路,公路避让水库。
苏化高速为封闭公路,穿越草原,结合沿线放牧及野生动物迁徙需要,选择合理位置设置必要的放牧通道,并修建沿公路通行的便道(牧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公路两侧绿化: K0+000~K93+759.802两侧撒播草木樨草籽,K93+759.802~K154+000两侧各种植一行金叶榆、一行柠条,其中K94+740~K115+160段两侧撒播草木樨草籽;K154+000~终点两侧各种植一行金叶榆、一行丁香。
沿途建有7处互通立交、3处停车区、2处服务区、3处养护工区、1处管理分中心、6处收费站。上述区域绿化以自然式栽植为主,重视原有地形地貌的保护,严格遵循自然式栽植和乡土化设计原则。植物栽植突出重点和功能性,重点做好匝道分流端和跨线桥等处的指示性栽植。互通区内绿化通过多种绿化植物配置,运用常绿树种、落叶乔木、花灌木彩叶植物合理搭配,平面布置随公路构筑物和地形变化,规则式或自然式片林配置,体现绿化空间层次结构,构建有气势、层次合理,疏密相间的植物景观。
在绿化美化植物种的选择上,充分结合地区特性、沿线自然气候条件和土质情况,选择既能稳定成活,又能体现良好观赏效果的绿化植物种,尤其注重有经济效益的绿化植物种的选用,做到适地适树、经济有效、易于管理养护。在重要景观区适当引进观赏性好、具有经济效益的景观树种:金叶榆、丁香、龙爪槐、沙枣、云杉、樟子松、馒头柳、垂榆、紫穗槐、火炬、侧柏、珍珠梅、榆叶梅、山杏、沙地柏、榆树篱、柠条等;绿化苗木来源全部选用本地区或就近地培植的苗木树种。
3 着眼周期成本,强化建养并重
路线方案在工程项目可行性基础上,缩短路线长度,减少桥梁工程,节约建设期汽柴油等能源消耗。优化路线方案,缩短路线长度,突出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降低运营成本。
为方便施工、管理,实现工程构件生产工厂化与现场施工装配化,桥涵跨径采用标准跨径,多预制、少现浇,统一采用经济跨径。全线面层、基层、底基层采用厂拌,大中桥、小桥涵及路基路面排水防护预制构件全部在预制场集中预制。为提高养护便利化水平,桥梁设置人行踏步通达桥下,做到可达、可检、可修,提高日常检测维修工作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在路线终点主线收费站附近设置U型转弯,方便管理养护人员通行。统筹考虑后期养护管理的功能性需要,全线设置三处养护工区(与收费站合建)、管理分中心1处。
路堤填土高度3m≤H<8m(边坡坡率1∶1.5)的路段及路堤填土高度4m≤H<8m(边坡坡率1∶2)的路段,原则上设置A 级缆索护栏;采用缆索护栏减轻阻雪、便于运营期间养护除雪,且缆索护栏与路线景观更加协调融合。
4 实施创新驱动,实现科学高效
为防止路基边坡受到冲刷和水土流失,在路基防护设计中采用植物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的原则,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使道路主体工程与环境相协调、适应,达到美化路容、减少视觉污染,尽可能减小项目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边坡是最易水土流失的区域,本地区干旱少雨、风沙大,路堑边坡采用常规的植草、撒播草籽绿化,边坡植物成活受风、降水影响较大,且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绿色植被,水土流失不可避免。本项目对于挖深较小风化较严重的石质边坡采用喷附类生态防护技术,在边坡上铺设镀锌三维网,喷播基质层、微生物层及种子层以形成土壤生境系统、物质循环系统、植被群落系统。三者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植被成活,选择以乡土物种为主的种子层,使恢复后的植物群落景观同周边自然景观融合,形成一条绿色的草原生态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排水防护圬工砌体124.972万立方米,本设计采用喷附类生态防护技术后圬工砌体减至45.65万立方米,减少79.32万立方米。
路基防雪设施采用防雪网,防雪网由抗高低温冲击、高韧性密度聚乙烯高分子加工而成,其应用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圬工砌体作为主要防护设施带来的种种弊端,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将单调生硬的工程构造物变为丰富多彩的路域生态景观,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突出视觉效果,美化了路域景观。该防雪网结构设计合理,符合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不仅从工程角度进行了功能性设计,还将设计与环境美化及施工操作方便性等方面进行了结合。
加强对全线风吹雪、积雪路段的视频监控,对部分距离供电点较远的监控设备使用风光互补太阳能供电设备,既满足供电需求又达到运营期间节能环保的要求。
在各收费站及管理分中心之间设置会议电视系统,运营阶段便于异地协同办公,减少人员来回往返,提高办事效率。设置多媒体指挥调度系统,通过多媒体调度主机、调度台、移动车载调度台、车载摄像机等,实现路段养护、运营管、突发事件调度等异地现场指挥,提高道路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推进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建设,扩大ETC覆盖范围,提高路网整体通过能力,本项目所有收费站都设置ETC专用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