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为例
2021-12-31王韬
王 韬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国务院于2019年1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该方案表示,要深度交互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1+X”证书制度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在职教20条中,“1+X”证书制度是改革部署的核心内容,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方案立足于制度设计和规划,提出应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行业发展新需求,不断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补充,把其作为产教研融合的指明灯,对专业群资源协调应用,对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一步探析,将职业证书相关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原则与试点培训评价组织就校企合作内容达成若干共识,共同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在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场景共建等领域合力建设[1]。
1 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设置
在新经济、新产业模式、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财经商贸服务业发展步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该时代呈现出智慧物流、互联互通、大数据、消费升级、商业3.0、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特点。鉴于此,商科专业不能在自顾自发展,而是应尝试抱团,以生产型企业为基石,顺应服务行业大环境,携手前行。
活跃在生产型服务业新商科专业集群的各个专业应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谋求进步。在育人方面,由企业和学校一起负责,交互职业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开拓全新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与课程、创业与就业、教师与师傅、实训场所与工作岗位、理与实、学与做、学生与学徒兼容,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主,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物流管理、会计等专业为辅,对商科专业集群建设,致力于孕育新商科综合型人才,让其同时具备会沟通、敢创新、懂管理、有技能、善销售、能理财等技能。
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培养对建设、服务、生产和管理等需要交互融合,要求人才一方面要熟悉生产性服务业中各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凸显出自我工匠精神、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财经商贸类相关岗位能力,掌握较强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工商管理的职业岗位技能,成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集群的课程体系设计,以产业融合为核心,以创业为助力,在深度研究专业岗位群能力后结合职业标准,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和德智体美劳,对教学内容科学排列,以“基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融通”为导向,着手对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简言之,在建设专业群宽平台时,围绕专业基础课平台和公共基础课平台两大主体出发,把“基层共享”落实到位。以群中各个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据,对相应的实践专项和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展开,二次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让各个专业能够做到“核心分设。当人才核心技能和专业理论掌握过关后,以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标准为方向,合理开发具备交叉互选功能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向“高层融通”迈步。
2 “1+X”证书制度下产教研融合的意义
“1+X”证书制度的实施,对职业教育办学要素提出了更多要求,提倡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基于兰州石化职业学院的发展目标和学科定位,中联集团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和产业背景,由校企双方合作共建智慧财经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依托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针对“大智移云物”信息技术发展对智慧化、信息化服务管理人才的需要,面向现代财经服务业,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定位高端产业,对复合型人才孕育,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尝试构建智慧财经课程体系,让产业链和专业群有效衔接;有序组织生产型实习实训,串联产业链和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产业需求,交互岗位需求和就业体系。依托产业学院,建立完善课程教学资源。理实结合、融入“1+X”证书的专业标准。学训一体,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线上融合,建设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课程。聚焦国家标准,打造创新型专业群师资团队[2]。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动态调整机制。建设高水平产教基地,构建“育、训、服”三维融合实训模式;高水平产教基地建设强调“融合实训”,要求其基地同时具备社会培训、实践教学、辐射引领、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服务等功能[3]。
3 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3.1 深化产教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坚持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对接。政、协、企、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为育人机制,产教融合主要体现在各专业模块技能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和X证书体系为课程设置内容来源,遵从课程任务性质,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中应用“校企协同,工学交替”方式,校企配合谱写一份完美答卷。建以学校、企业双元育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身份转变,学习场所与工作岗位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为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进行专业教学提升、突破、创优,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学生能力—精准评测-精准就业-职场追踪与再培训”,实现产学协同的无缝人才培养路径。例如:
(1)特色共建班:由企业提供特色课程、企业师资及云平台服务等,根据校企双方所需形成符合特色岗位(中小企业财经管家、智慧会计等),并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由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建班、日常教务教学管理,并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考核评定,对认证通过的学员颁发双证;
(2)“最后一公里”卓越班:校企双方共同商议选定特色专业方向,围绕财经创新升级共建班级,可基于该模式向教育部门申请新增专业或校内招生。
2)校企双方共同联合建设智慧财经工场。基于“引企入校”理念,以初创型企业、发展型企业和成熟型企业三个阶段进 行整体实践基地构建与升级,实现教学与工作同步,在校内成立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等工作中心,为学生校内实践提供真实企业环境及工作任务,为财经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对口单位,实现真实企业入驻校园。
3)双方共同建立“产学通”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开展双师型师资生态培养计划,选拔5-10名优质师资进入6个月的在产师资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下游学与实践、线上学习交流等增加师资实践经验,打造“懂实务、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参训师资通过考核认证后进入全国“百校千企名师团”,完善并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结构[4]。
3.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与时俱进,在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双高建设方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国家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适时优化财经类商贸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跟生产性企业发展趋势,按照“职业通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业务素质拓展能力”的建设思路,结合 1+X 证书制度试点,在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商务英语6个专业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引入岗位素质教育、生产型企业流程管理等技术要素和企业文化要素,校行企携手制作模块化,整合专业和基础,让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达到预期标准。为了加强技术技能训练,突出岗位能力培养,适合“工作任务式”教学需要,专业集群围绕各专业模块开发建设一批基于“工作任务式”教学资源,包括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建立产教融通的“财经课堂、财经管家”教学模式,将企业场景通过1+x智能财税教学平台反映到课堂,课堂完成企业代理、财务外包、企业管家三个模块实战操作,企业+老师+学生组成团队,三者共同参与,解决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产教深度融合的 “真实性、实效性”教学难的问题。利用“1+x智能财税教学平台”,提供企业的任务、智能财税活动场景,深度产教融合;利用“票天下、财天下、金税通”,学到案例体会应用到企业实践案例中,在 “1+X”证书理实一体仿真性教学的基础上,再迈出“实操实战”一步,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5]。
3.3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夯品德、培人才,厚基础、提能力,重成果、促改革,拓视野、推示范,强保障、见成效的建设思路,通过4年的建设建成一支国内一流、国际能交流的专业群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作为各模块的负责人每年组织2次产业发展趋势报告,组织教师团队学习;专业群带头人每年组织1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培训课程,学习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和做法;专业群带头人团队成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国内外行业会议,接受本专业教育不少于30学时。
4 结束语
依托校企合作产业学院的建设,将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对接,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将“1+X”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生产性服务业新商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开展“1+X”证书制度下产教研融合意义重大。构建以学校、企业双元育人,学历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证融通,学习场所与工作岗位融合为特点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