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背景下馆员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探索
——以兰州大学为例
2021-12-31李俊
李 俊
(兰州大学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关键,而信息素养是成为智慧馆员的必要条件。
1 智慧图书馆:缘起与研究现状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始见于21世纪初。2001年,加拿大渥太华建立了名为“Smart Library”的图书馆联盟;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艾托拉发表了名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 Smart Library: Location - 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 的研究论文[1]。自此以后,学界掀起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热潮。
何为“智慧图书馆”?王世伟指出,智慧图书馆是以智能技术运用为前提,以智能建筑、感知计算、智慧化设备为基本元素,以智能、高效、协同为主要特征,依托智慧馆员实现服务与管理的协同,以智慧图书馆系统为核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促进图书馆服务广、快、精、准发展的图书馆新形式[2]。严栋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3]。董晓霞、龚向阳、张若琳等将智慧图书馆界定义为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4]。储节旺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在秉持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对现在以及未来出现的众多高科技技术进行精心挑选筹划,并努力将它们融入自身体系当中,以期更好地服务大众的一种图书馆发展新模式[5]。
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由以下3个基本要素组成:智能化硬件设施、智慧服务、智慧馆员,硬件是基础,服务是重点,馆员是关键。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以往的关注点主要分成两类,一类围绕图书馆本体,研究图书馆建设、智慧服务[6]、岗位设置[7];另一类则围绕技术实现,研究云计算与物联网[8]、大数据、情景感知[9-10]等内容。虽然也有学者讨论过智慧馆员的角色转变[11]、智慧馆员培养[12],但结合馆员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的分析还不多见。
2 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馆员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智慧图书馆需要提供智慧服务。“泛媒体时代”怎样通过各种平台发布信息、宣传推广?怎样把读者“请进来”、将资源“推出去”?怎样分析读者阅读偏好,提供个性化服务?怎样提升信息价值,分析预测学科发展方向?怎样揭示数据规律,提供决策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智慧馆员”。
智慧馆员需要什么技能?具备什么特点?怎样成为智慧馆员?伊利诺斯州大学的 Paula Kaufman 提出,智慧图书馆员需要具备 11 项技能,分别是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思维计算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新媒体素养、多学科研究、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保护隐私能力、职业管理能力以及领导能力[13]。其中环境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思维计算能力、数据管理能力、新媒体素养、多学科研究、终身学习能力、保护隐私能力都直接或间接与信息素养相关。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又拥有足够信息素养的馆员才能适应未来工作要求,成为合格的智慧馆员。
3 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馆员信息素养提升的困境
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已在倒逼馆员进步,而现实中的多种制约因素却使得馆员信息素养提升之路困难重重。
3.1 制度导向
在传统的人事制度导向下,馆员的职务职称晋升与信息素养提升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对于馆员个人而言,谋求职务和职称的上升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图书馆行政职位有限,影响因素很复杂,上升的机会非常有限,绝大多数馆员只有走职称晋升的道路。而在传统人事制度下,职称晋升的条件主要看科研成果。这就使得大部分馆员的精力都在做项目、发文章上,无暇顾及其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知识面广、内涵丰富,更新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不经过系统地学习实践是谈不上掌握应用的。然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升素养,在现行制度下并不能直接给晋升“加分”。因此,在“升职称”与“提素养”之间,多数人会做出功利的选择。
3.2 专业差异
专业差异在馆员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是客观存在和无法回避的。当前图书馆馆员队伍组成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相关专业的馆员。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导致了部分馆员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学科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时事倍功半。
3.3 缺少学习培训
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拨款,几乎没有营业性收入,而经费的用途又主要是文献资源购置费、文献资源加工费、设备资产购置费、设备设施维护费、办公费,很少有培训和差旅费。所以,对于大部分馆员而言,按部就班做自己分内的工作是常态,少有学习培训的机会。
3.4 环境和个人因素
相对而言,图书馆业务构成简单,整体工作环境较轻松,内部不存在激烈竞争,压力不大,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状态滋生职业倦怠;也存在个别馆员以安置身份入馆,不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缺乏危机意识,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4 兰州大学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
作为双一流A类高校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西北,在甘肃具有一定代表性。近年来,在图书馆智慧化进程中,伴随着RFID应用、机构知识库开发、下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构建,兰州大学图书馆逐步认识到馆员在智慧化图书馆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并针对馆员的信息素养提升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4.1 制度变革
兰州大学图书馆已于2020年初向学校人事处提交报告,拟修改原职称晋升办法,改变“唯文章论”的现状,加入岗位贡献度、任务贡献度等指标,从多维度、全方位考量馆员的业绩和能力,鼓励馆员提升素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智慧化图书馆的建设中来。
4.2 岗位设置
兰州大学图书馆还尝试通过优化岗位设置来引导促进馆员提升信息素养。已针对部分技术要求高的工作设置了“专业技术岗”,并在考核和津贴分配中增加权重,予以明确体现,鼓励馆员竞争上岗,打破薪酬“大锅饭”。
4.3 项目开发实践
2014年,兰州大学图书馆馆联合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科维智)开发机构知识库,信息技术部5名馆员参与,其中1人派驻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深度参与开发。机构知识库已于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至今仍在不断改版完善。平台基于Java开发,涉及JSP, Servlet, Solr, ECharts, Lucene等技术,对参与人员的锻炼和提升效果明显,截至目前,相关馆员已围绕机构知识库建设发表论文10余篇。
当前,兰州大学图书馆正与超星合作,开发下一代智慧图书馆系统。期间,我们基于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流程分期分批组织馆员参与培训测试,既可以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软件,又让馆员预先了解体验新的系统环境,提升能力。
4.4 科研引导
兰州大学图书馆以解决智慧化建设中的现实性问题为导向,近年来为馆内科研项目提供选题指南,引导馆员申报相关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实践,提升信息素养。
5 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馆员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
针对制约因素,结合兰州大学图书馆实践经验,馆员信息素养提升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双管齐下。
5.1 完善制度
制度的作用,除了“规范”和“约束”,更重要的是“引导”。对职称评价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加以改革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是创造适合“智慧化馆员”生存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营造“提高信息素养,实现自我升华”氛围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支撑。
5.2 引进人才
相对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逐步提升现有馆员信息素养的做法,引进人才是更直接的办法。受制于编制指标,引进也应当稳步有序,图书馆管理者应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全局考虑、长远规划。
5.3 开发实践
对于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并从事前沿技术工作的馆员,可以结合图书馆工作需求,联合相关公司或机构,安排馆员直接参与项目开发,在此过程中学习提高。
5.4 培训学习
5.4.1 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和集中学习。要求每个馆员都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成为全能的专家,显然是不现实的。可以开展针对具体业务的培训和学习,让各部门的馆员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提升信息素养。
5.4.2 开设内部交流课程。相对于大批量安排馆员外出学习或者聘请校外专家上门授课,以馆内项目的形式给予支持,鼓励信息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馆员开设内部交流课程可能是一种更经济、更现实、效果更好的办法。课程的内容可以是应用技术,也可以围绕具体业务展开。授课形式则更加灵活自主,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网络授课,又或者通过移动App发布微视频、视频胶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学、随处学。
5.5 馆员的自我提升
在馆员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馆员的自觉能动性。图书馆方面应侧重于宣传、引导和氛围营造,而学习实践则更多的交给个人,变被动为主动。
6 结束语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是组成图书馆肌体的细胞。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履行,职业价值的体现,最终都要通过馆员来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不仅是馆的建设,更是人的建设。馆员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升信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才能掌握智慧化工具、提供智慧化服务,与图书馆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