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旅融合视角下旅游交通规划策略研究
2021-12-30王亚东
摘要:为促进交旅融合健康、快速发展,适应新常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分析交旅融合发展现状,梳理现有相关研究,总结目前交旅融合下旅游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从完善设施建设、打造“景交”融合、构建多部门协同体制机制等3个方面提出规划建议,推动旅游交通可持续长远发展。
关键词:交旅融合;快达漫游;设施建设;景交融合;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外出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放松、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全民旅游时代已然到来。早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这是最早的从国家层面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随后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完整概念,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旅游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而在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交通运输早已不再是从传统概念上保证旅游出行的一种条件,而是其本身已经发展成了一项旅游基础设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新主题。
1、交旅融合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机场等大交通设施建设进展突飞猛进,区域旅游骨干交通网络得到不断完善,极大地影响了旅游者的时空游览格局,使得旅游者出行更加便捷,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快速集散,给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交通系统带来额极大的挑战。
2015-2019年,国内旅游迎来快速发展期。2019年,国内游客突破60亿人次,较2018年增长8.4%,较2015年增长50.6%。国内旅游收入达57251亿元,较2018年增长11.7%,较2015年增长67.4%。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前几年下滑明显,但随着疫情有效控制,2021年上半年,国内游客接待量较2020年同期增长100.8%,复苏势头强劲。同时根据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自驾出游人次达到26.4 亿,比上年增长12.8%,占国内出游总人次的59.5%,至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这一比例将近70%,自驾游以其自由度高,私密性好的强大优势,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游客出游的重要选择。 这就对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相关政策研究分析
早在2017年7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统称为“意见”)。“意见”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旅游交通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有效提升[1]。
目前交旅融合主要聚焦在公路领域,以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等方面的实践为主,尤其是高速公路+旅游项目类型最多、实践效果最好,呈现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特征。马世明探讨了当前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公路发展的问题,并制定了旅游公路发展优化策略,提出在发展旅游公路的过程中,发展主题应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提前做好相关的工程建设规划布局,加强管理,促进旅游经济和交通运输不断发展[2];李根、窦逗以高速服务区为例,探索交旅融合的具体发展模式,提出了5.0服务区的概念,并以兰海高速铁山、合浦、北海服务区实际项目为例推出了三类典型模式,解答了高速服务区与旅游发展相融合的问题[3];陈丽丽、狄小峰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出发,结合公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梳理了交通管理部门、旅客运输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主要举措,归纳了交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集中开展试点试验、加强行业审查监管、多部门协调管理、引入互联网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4]。
3、交旅融合存在问题分析
(1)节假日、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旅游景点“进不去、出不来”、停车难现象普遍。旅游景区只注重自身建设,缺乏大范围整体统筹思考,导致由于交通设施不足引起的交通拥堵、停车一位难求等问题。如衔接区域交通节点与景区出入口的“最后一公里”道路,建设标准低,交通品质不高,连通性、指引性差,同时忽视公共交通在旅游交通集散中的重要地位,导致节假日游客集聚增长,道路资源无法承载旅游交通量,景区周边交通陷入瘫痪。
(2)旅游交通与景观“两层皮”,主题特色不突出,千篇一律。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呈现出“两层皮”特征。如近年来人们热衷于乡村游,回归大自然,对自然景观的开发和建设保留自然景观的原生态特色,但在旅游公路、景区道路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缩短工期或其他原因,开凿山体、砍伐林木,使得自然景观被破坏。另外许多公共交通绿地通道承担着重要的休闲功能,应与周边自然景观、景区主题特色现结合,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依然按照城市通用的形式建设,导致旅游和交通融合发展难以实现。
(3)部门协调、政策落实不充分,导致景区开发与旅游交通建设协同困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地方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涉及部门多、需协调问题繁杂,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充分调动文旅、交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城市建设、财政等各部门以及相关各行业共同协力进行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的开发和建设[5]。
4、交旅融合视角下旅游交通发展规划策略与建议
4.1完善基礎设施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交通品质,打造快达漫游的旅游交通
(1)区域大交通方面,主要交通设施如机场、高铁线路及站点、高速公路线路及出入口等建设,应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统筹考虑,同时加强景区与高速公路出入口、铁路站、机场等区域交通枢纽的联系,提升连接道路的通行条件、技术等级,实现快速到达,解决“最后一公里”旅游交通黑点的问题。
(2)旅游枢纽方面,因地制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区域级、片区级、景区级三级全域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区域级旅游集散中心,主要结合区域级交通枢纽如机场、铁路枢纽、长途客运站等设置;片区级旅游集散中心,主要结合公路客运站、火车站等设置;景区级旅游集散中心,主要结合镇级公路客运站、高速公路出入口等设置。旅游集散中心有效提供周边景区景点、度假区、大型旅游购物中心、住宿、餐饮、气象、交通、会展、医疗卫生、安全急救等方面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3)道路方面,结合景区分布、地形地貌、特色小镇等,规划建设高品质旅游公路,提升驾驶体验,路上有景、路景融合,使得公路本身就是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景区的一张名片。
(4)公共交通方面,设置对外和对内两个层级的公共交通网。对外公共交通主要利用旅游接驳公交,实现景区与周边城市、村镇以及主要交通枢纽的联系;内部公共交通主要为串联主要景点的旅游环线公交,打造与沿线景点相融合的特色公交系统。
(5)停车设施方面,根据旅游景区游客接待能力合理预测停车规模需求,除景区自身配建停车场外,可与周边临近景区进行统筹考虑,利用周边空地建设公共停车场,并建议采用立体停车场形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6)慢行方面,建议结合旅游公路建设以及景点设置,串联主要景点,打造高品质自行车骑行道和观景步道,并配套建设慢行驿站、观景平台等,将慢行交通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实现“慢游”。
4.2打造“景交”融合
根据地方特色,利用交通系统互联互通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景交”融合的旅游交通体系。
交通基础网络是空间整合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随着全域自驾及体验式慢游成为新的旅游潮流,目的地和景点的概念逐渐被淡化,旅游模式也从目的地“点状式旅游”向“边旅边游”转变,这时驾驶体验以及驾驶过程中的视觉体验也将成为旅游体验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交通系统建设,一条普通的交通道路,应转变为融合了交通、旅游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养生为一体的主题体验道。
明确主题,引导设施建设。根据当地的地方文化和特色,明确 “景交”融合的基调和所展示的主题,指导旅游交通设施建设。①枢纽服务区站等节点旅游化。基于车站(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码头以及高速服务区等枢纽节点,在客运集散、节点基本服务基础上,进行多样化延伸。如便利性服务,包括周边景区票务、热水简餐、卫生间、母婴室等;导览集散服务,包括旅游交通中转、微缩景观展示等;地域文化体验,包括特色商品、文化展示、文艺展示等;創新性业态服务,如展览展示、智能体验等。②交通通道景观化、特色化。充分考虑人的体验需求,重视旅游公路景观节点设计,除满足交通功能和目的地之间的通达性等基础功能外,还具备景观观赏、地域文化展现、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达到人、车、路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互感、互知、互动。
4.3构建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支撑交旅融合顺利实施。交旅融合发展涉及旅游、交通、环保、城管、公安、文化等多个部门,为促进交旅融合健康、快速发展,适应新常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建立交旅融合的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形成“大协同,小管理”的交旅融合新型管理模式。建设协同,协调建设、交通、通讯、电力、文化、环保、园林、农业等部门和单位,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协同,协调公安、交通、文化、城管、林业等单位和部门,对旅游、交通进行联动管理。多部门协同,为交旅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马世明,交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公路发展探析[J].智城建设,2021(13):28-29.
[2]唐碧芸,邹文亮.旅游交通设施协同设计的思路[J].交通世界,2018(25):76-77.
[3]李根,窦逗.交旅融合背景下的高速服务区发展模式研究-以兰海高速铁山、合浦、北海服务区为例[J].科技风,2021(3):149-151.
[4]陈丽丽,狄小峰.交通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进展和建议[J].综合运输,2019,3(41):123-126.
[5]高嘉蔚,刘杰,吴睿,孙家振,艾犇.我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研究与机制建议[J].经济与管理,2019(5):313-316.
作者简介:王亚东(1990.04-),男,汉族,山西省兴县人,硕士研究生,城市规划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