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及影像特点

2021-12-30贺敏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4期

贺敏

摘要:目的:研究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级影像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8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对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影像特点等进行总结。结果: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臂丛神经损伤,可取得理想的诊断结果,椎管外、椎管内均可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核磁共振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影像特点主要包括脊髓移位、黑线征、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变性、神经根疤痕化、神经根消失。结论:在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诊断的方法,诊断准确率较高,影像特点较为明确,对于疾病的治疗可提供充足的依据。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核磁共振诊断;影像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4-01

臂丛神经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网络,从腋窝到颈部延伸,能够发出支配上肢、肩区交感、运动、感觉神经纤维。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上一般采用脊髓造影CT、常规体格检查、病史询问等方法进行诊断,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难以取得十分准确的诊断结果。随着医疗技術的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可将去用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具有无辐射、操作简单、无创伤的优势,能够对椎管内外的情况进行清晰的探查[1]。基于此,本文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8例,研究了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级影像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8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21-68岁,平均年龄为(36.7±3.4)岁。所选患者中,全臂丛损伤患者21例,不完全臂丛损伤患者37例;左侧损伤患者42例,右侧损伤患者16例。损伤原因包括车祸48例,刀伤5例,上肢卷入机器伤3例,重物砸伤2例。纳入标准:手术病理结果确诊为臂丛神经损伤,对本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NSM-S15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标准。扫描参数包括矢状位320×224矩阵、0毫米层间隔、7毫米层厚;横轴位320×192矩阵、0.5毫米层间隔、5毫米层厚;冠状位320×190矩阵、0毫米层间隔、1.6毫米层厚。均进行横轴位、冠状位扫描T1、T2加权,T1加权对解剖结构特点进行显示,T2加权对病变水肿组织特点进行显示。其中10例患者同时行斜矢状位、矢状位扫描。扫描前取薄枕垫在患者肩后,使患者颈胸段脊柱呈直线,以便于冠状位扫描[2]。

1.3观察指标

对核磁共振的诊断方法、影像特点等进行总结。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核磁共振诊断,椎管内影像特点为:黑线征10例;脊髓变性16例;脊髓移位13例,其中向患侧移位6例,向健侧移位7例;神经根异常55条,其中神经疤痕化11条,神经中断、行走方向改变5条,神经根缺失39条;创伤性脊膜囊肿69个。椎管外影像特点为:53例患者行第5-7颈神经根手术探查,结果显示神经离断、神经缺失66条,神经疤痕化59条,神经根粘连24条,正常型8条。

3讨论

在临床上,臂丛神经损伤,特别是闭合性损伤往往难以准确诊断,通常需要长时间观察,并在神经功能恢复后,才能进行手术探查。而这样会造成早期手术机会丧失,不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级恢复。对此,应采用更为先进的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和确诊臂丛神经损伤,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中应用,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本文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58例,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通过与手术病理结果的对照,表明核磁共振诊断臂丛神经损伤,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在椎管内、椎管外均达到了90%以上的诊断准确率。在臂丛神经诊断中,核磁共振诊断在椎管内的影像特点主要包括黑线征、脊髓变性、脊髓移位、神经功能异常、创伤性脊膜囊肿等,在椎管外的影像特点主要包括神经粘连、神经疤痕化、神经缺失、神经离断等。

在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中,椎管内征象可以分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脊髓移位、神经根和脊髓缺失或分离、创伤性脊膜囊肿等,都属于直接征象的范畴,其中以创伤性脊膜囊肿较为常见,在很多相关研究当中均有所涉及。通过T1加权横轴位切面扫描,通常容易观察到神经根和脊髓的缺失或分离。脊髓移位在过去的研究中相对较为少见,但也可在冠状位、横轴位中体现,可向患侧或健侧方向发生位移[3]。在椎管内的间接征象,主要包括了黑线征、脊髓变性等,节前损伤患者,一般脊髓变性较为多见,具体表现为脊髓正常低信号椭圆形轮廓改变。黑线征则通常较为少见,一般只有在少数创伤严重的患者中有所体现,在创伤性脊膜囊肿的高信号区,一般能够发现低信号黑带,因而黑线征的患者通常可能同时伴随严重撕脱,但关于具体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在臂丛神经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中,主要以冠状位探查椎管外征象,能够发现椎动脉层面和相邻前1-2个层面的情况,因此,能够对神经损伤的连续性、损伤程度等进行探查。同时,还能够判断出是否合并了肌肉损伤、血肿等其它类型的损伤。

综上所述,在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诊断的方法,诊断准确率较高,影像特点较为明确,对于疾病的治疗可提供充足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邓珍萍, 梁娜. 臂丛神经损伤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J]. 华西医学, 2014(8):1500-1503.

[2]程子亮, 杨绮华, 毛家骥,等. 高场强MRI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及其应用价值[J]. 解剖学研究, 2015(1):43-49.

[3]曹树明, 杨蓊勃, 虞聪. 磁共振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准确率的分析[J].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1, 27(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