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对吴景贤历史教育思想的研究
——以“金正希评传系列”为例

2021-12-30

科学咨询 2021年37期
关键词:评传传记民族

江 南

(广汉市金雁中学 四川德阳 61800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规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指定教学目标,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国情怀素养作为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反映了对国家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关注祖国发展,积极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目标追求。吴景贤先生通过对抗清英雄金正希做传,以表达对金正希的敬仰和热爱祖国之情。“金正希评传系列”包含了吴景贤先生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定位——培植青少年热爱国家历史、心系国家未来,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作用。因此,吴景贤先生历史教育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金正希评传系列”主要内容

吴景贤先生(1910—1997),安徽合肥人,汉族,原名吴尚礼。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员及馆主任。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流亡至武汉、湖南、重庆,曾任湖南安化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助教、讲师,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副教授、教授。吴景贤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后来一直在高校历史系任教。1935年在《学风》上先后发表《金正希评传系列》4篇。评传系列由四篇文章组成,讲述了明末徽州抗清士大夫金正希面对国家危难的英勇事迹和才情。金正希又叫金声,字正希,安徽休宁人。他是明朝崇祯时期的一名进士,后来成为了明末抗清义军首领。“金正希评传系列”依次分为《金正希之抗清运动》[1]《金正希之地方自卫》[2]《金正希之学术研究》[3]和《金正希之思想研究》[4]。文中介绍了金正希先生二次抗清运动,后来因徽州御史汉奸诈称援兵,入城作了内应导致绩溪最终没有守住,金正希慷慨悲歌从容就义。在徽州组织抗清活动中提出了富有创建性的“地方自卫”安内政策。金正希不仅积极带领乡人进行地方防卫,并且还是一位文采卓越的士大夫,他的八股文章形式方面能达到第一流的所谓“洁”,内容上充满义理之心。他的思想本着传统的儒家观念,融合了外来的佛学西学,成为明末时代一种进步的思想,打开了现代思想的先河。

二、 高中历史教育应唤醒民族自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学业质量水平一栏是国家课程体系对于高中生在学习结束后学习成就表现的描述,体现了国家课程要求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家国情怀素养的质量描述反复强调了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后,能够发现历史上认同故乡、民族和国家的示例,在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体系形成过程,反思历史,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大爱。

金正希先生处于明末内忧外患的时代,先后作两次英勇的抗清运动,并有严密的地方自卫,极富安内攘外的经世才能。一介书生带领敢死队在外有强敌,内有汉奸的形势下与清兵做持久战。虽然结果不能如他志愿挽救整个国家的命运,然终不失为一位伟大的英雄。

《抗清运动》中,面对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吴景贤先生肯定金正希先生抵御外族入侵的士大夫勇气;《地方自卫》中,详述金正希先生自卫方法并认同它是内乱之中安定地方的良策;《学术研究》中,分析了金正希先生察品观心得八股文及其所具有的文学素养;《思想研究》中,剖析了金正希先生融合了儒家、佛教、基督教的开放进步思想。评传系列为我们勾勒了一个鲜活的抗清士大夫形象。

国家历史课程需要培养青少年认同与热爱国家的育人观念与吴景贤先生的历史教育思想契合,可见吴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实用意义。

评传开篇就指出“我们不幸也生在今日内忧外患颇似明末的现状之下,觉得金正希先生的学说思想以及他的一切事功。在在都有可为今日士大夫取法之点”[5]。“民国成立以后,迭受帝国主义之侵略,其间尤以东邻日本为尤甚。迨九一八事变,遂公然占我东北,制造傀儡伪国,而国人仍多不知国难之严重,甚者并国土疆界而不明,视东北为绝域,以热河为塞外,听人窃取而不知惜,官文书中,亦每有称东三省为满洲者”[6]。在有关民族兴衰的伟人中,他们的事业是流传不朽的,言行是可歌可泣的,人格是万古当新的。他们的事业、言行、人格在现代民族生存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要素。撰写人物传记在当时是学界表达政治诉求和社会理想以及热爱国家的绝佳途径,传记也就成为了一时风尚。

吴景贤先生长期在教学一线任职,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对历史教学有着深入思考。吴景贤先生认为“历史教学之中心目标,应在乎唤醒民族自觉”[7]中小学教授历史的目的是“借重历史学科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8]。

因此,历史学科应该适应社会需要和儿童需要,保存史学精神与正义。当时的中小学,民族热情几见消散。青年群体则深深陷入“中国民族是落后”的错觉中。整个中小学很少有慷慨热情的氛围,反而被消沉、失望、混沌所笼罩,这正是历史教师亟待唤醒的。民族性的传记教材虽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优势也是显著的。传记这种具体而生动的文学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历史细节的刻画避免了历史教授极易使学生产生乏味与抽象的弊端。民族性传记教材本着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发扬民族意识,唤起民族的自觉”[6],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力,灌输其真知,鼓铸其热情而且激励其继承发扬的努力,使其承担起对民族应肩负的责任。“……有卓越事业的民族伟人,如果将他们的言行充分结撰以成传记,再就史家的眼光来鉴别比证,便可成为良好的教材”[6]。所以,撰写“金正希评传”寄托着吴景贤先生对于中学历史课堂与社会现实更好衔接,学以致用的一片丹心。

三、高中历史教育应引领民族未来

党的十九大要求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国情怀素养的关键特征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把历史知识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兴盛有机结合,培植民族自信心,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当前高中教育强调历史学科服务社会,关注社会的现实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中外历史发展阶段与趋势,掌握主干知识,还进一步指出学生能够结合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所处的社会,把历史与当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从浩瀚无垠的历史中习得有利于现实发展的经验教训,引领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历史教育服务社会,培育新人的作用,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现实作用。吴景贤先生同样强调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引领民族未来发展,只有这样,古老的历史学科才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生命力与时代性,成为具有重要价值,不可忽视的学科。

长期钻研历史的吴景贤先生在致力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将对历史的研究心得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发挥历史教育在社会上启迪民心、指引民族未来前途的重要作用。教育的作用有“给我们一种技能……知识……情感的经验……社会观念……正当的习惯和思维方法”[9]。而历史的教育价值包含以史明鉴的应用价值、培养完善人格的育人价值和对个人能力的训练价值。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面对着外敌入侵,国家危殆的严峻形势,“救亡图存”成为民心所向,民族主义高涨。在当时,我们民族的存在遇到了历史上所罕见的严重局面,“我们还怎能不热爱本国历史,而从历史的启示,以发扬民族的精神”[7]。在有关民族兴衰的伟人中,他们的事业是流传不朽的,言行是可歌可泣的,人格是万古当新的。他们的事业、言行、人格在现代民族生存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要素。撰写人物传记在当时是学界表达政治诉求和社会理想以及热爱国家的绝佳途径,传记也就成为了一时风尚。从1930年到1940年就有几百本传记,具有代表性的有《传记:博纯先生传记》《张善子先生传记》,无一不表达其民族主义精神。吴景贤先生通过对抗清英雄金正希做传,从金正希的生平事迹包括出生、抗清运动、组织地方百姓进行自卫到探讨金正希的学术思想以表达其对金正希的敬仰和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与自由的社会责任感。

吴景贤先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阅读“评传”,了解历史人物金正希的事迹。利用传记形式,把艰涩的历史知识活化,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历史,让民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心中重新燃烧起磅礴之气以激励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情。因为“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扬,不仅靠人们的智识能力,尤赖有全国人民对本国有一致的热烈的赴汤蹈火百折不回的一腔纯真的感情”[7]。评传详细介绍了金正希“地方自卫”安内政策、儒家传统文化结合西方佛文化的义理思想。字里行间处,阐述了吴景贤先生对于国家现状的理解与解决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民众能够开阔视野、增强批判性思维,帮助民众理解当时中国国情,启发民众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实目标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关怀世界与国家发展,培育出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新公民。历史教育“应以能了解民族演进,发扬民族光荣,激发民族精神,以促成民族复兴为准则”[2]。与民族兴衰相关的名人事迹无疑是最佳而具体的历史教学资源。对于肩负陶铸后一代的民族中坚分子,推动民族精神的历史教师——吴景贤先生始终秉持这一点,撰写“评传”来提示民族伟大事迹,引起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励他们继承先民,为本国民族的生存与繁荣而努力。吴景贤先生希望中学历史课堂能够应时而变,适应社会需要而加入传记教材来使下一代人为复兴民族而努力,发挥民族性传记最大效用,培植民族自信力与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评传传记民族
梅兰芳评传
我们的民族
转世的桃花(评传)
《林非评传》序
张庚评传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