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有效性的探索
2021-12-30张建明
张建明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小学 甘肃酒泉 735304)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等都在无形中传递出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够深刻掌握知识。因此,在农村小学展开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当深入到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研学旅行形式不仅继承与发扬了我国优良传统,同时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一、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展开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
研学旅行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自然环境中多种元素对于身体具有很强的促进性作用,比如空气、阳光、花草树木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体的神经以及免疫系统等。同时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将自然转变为大课堂,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促使学生在艰苦条件下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有效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并解答学生的疑问,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创新德育品质教育形式,提升学生德育品质
研学旅行主要是以实践性以及体验性为主要特色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具体实践性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于农村简朴以及优良作风的认识,并有效落实到学生自身的实践行动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在如今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电子产品比较多,对于农村知识知之甚少,这是当前学校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引领学生切身体会到农村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
(三)有利于创新农村学校教育课程形式,传承优良文化
农村文化是一种非文字以及活态的生存文化,展开研学旅行形式,进一步继承与发扬农村文化,带领学生重新认识农村文化,有效开发农村文化教育课程,在研学旅行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农村,有效借助实践性以及体验性的研学旅行课程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农村文化。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研学旅行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尚未真正意识到研学旅行的传承作用,部分教师仅仅结合学校的实际要求,召集学生展开一次集体性活动,负责学生的安全,大部分学生对于研学旅行中的游戏环节记忆深刻,但是对于农村研学旅行中的其他的文化知识则印象不够深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意识到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性地位,对于研学旅行课程认识性不足,同时其积极性以及参与性不高,最终导致研学旅行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强。
(二)农村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挖掘程度不足
不同的农村地区有着属于自己不同的文化,存在其地域性以及差异性,一般而言,农村资源丰富多彩,一旦教师注重其深入开发,合理引导,将会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并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研学旅行课程,但是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的资源尚未被深入挖掘,在农村有着独特的教育资源,在实际研学旅行课程中,尚未真正挖掘,并展开扩展性知识教学。
(三)农村研学旅行课程对于资源利用过浅
在实际的研学旅行课程中,主要是以观光为主,并没有涉及实践中,进行活动创新等活动,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性,对于部分区域尚未深入涉及,导致学生的整体的研学旅行的体验性不足。再加上农村研学旅行课程教育地点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因此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深入体验真正的农村文化资源。最后则是对于农村德育品质的了解,其农村文化习俗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但是在实际的研学旅行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研学旅行活动则停留在参观层面,尚未对其展开深入探索,这一点非常值得学校教师关注与思考。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具体实施策略
(一)转变研学旅行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应当强化对于研学旅行课程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对于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师与学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与参与者,因此要求学校应当加强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宣传力度,强化对于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教师认为研学旅行课程是走一走与看一看的教学环节,教师们将自己定位为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实施者,实际上,教师也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者与参与者,学校注重播放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相关教育类视频,促使学校教师强化对于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的认识,并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有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高效展开研学旅行教育课程。
例如《落花生》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强化对于研学旅行的认识,对于落花生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也应当带领学生走出去,组织学生进入到实践中认识花生,近距离观察花生,了解花生生长环境以及花生的成熟的果实等,同时,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花生的认识,作为教师还应当注重开发与花生相关的实践课程,可以带领学生们开辟一块种植园,在种植园中每个人负责自己的花生种植,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花生种植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花生的认识。
(二)挖掘家风场馆信息,开发德孝研学课程
深入开发家风场馆资源,带领学生共同了解家风知识以及发展历程等,场馆作为真实场所,为学生的德育以及孝道知识的学习创设了真实情景,让学生在直观的观赏中接受教育,同时也成为普及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家风场馆则成为了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之一。家风场馆的开设主要是以欣赏性为主,在场馆内学生可以欣赏不同的优良家风,也可以倾听讲解员对于家风展开详细讲解等,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家风,促使德育教育更加具有真实性以及教育性。因此,在具体展开研学旅行课程教学中,具体借助家风场馆资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内容,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深入发展。
例如《慈母情深》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之后,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综合利用研学旅行教育形式,一起走进家风家训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家风家训中学生可以看到左宗棠的严厉家风,从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到严定家规,出淤不染,最后到嚼得菜根,百事可作中感悟左宗棠严谨家训,同时也是在这样严谨家风的影响下,才成就一代名人。再次进入到曾国藩的大隐隐于市的家风,从家庭历史中了解其清廉家风,感受勤俭自持,不可贪奢,最后到洁身自好,感悟曾国藩得失家训,体会曾国藩成长环境,往往也是因为清廉家风为曾国藩铺就了功成名就之路。最后进入到林则徐恪守儒道的家风,从志存高远、慎守儒风,进入到明镜高悬,最后到严格自律、勤俭持家的家风,感悟林则徐忠贞品质形成的环境,在家风家训场馆中感受名人严谨家风,并逐步影响学生,引领学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三)深入挖掘农村沙土资源,探究特色研学旅行课程
我国旅游业发展改革若干意见中明确地以教育为本以及安全第一的原则,构建学校教育研学旅行教育体系。因此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于农村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则注重开发本地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善于将农村教育资源融入课程体系中,深入挖掘农村沙土资源,将沙土资源与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相结合,创新课程教育形式,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在深入教育活动中体会实践性知识,有效形成研学旅行教育特色。
例如《乡土画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察乡村沙土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沙土,让学生提前绘制好相关图画,其中包含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图画,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发挥,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寻找一张硬纸张,在上面作画,之后利用胶水描一遍轮廓,之后将纸张埋在沙土中,再次打开纸张之后,一幅精美的“爱我中华”沙土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形成爱国情感,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深入其中,掌握更多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提升。
(四)有效利用博物馆,增加研学旅行体验项目
在当前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是学校展开研学旅行主要形式之一,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在深入展开的过程中,应当能大力开发体验性活动项目以供学校选择,在实际研究中了解到大部分博物馆中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实施与博物馆的开放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部分博物馆会综合性考虑安全性以及积极性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尚未完全开放与科技相关的活动项目,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因此在有限的博物馆空间内,学生能够深层次体验的活动项目过少,内容有限,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博物馆基地的设计不仅从经济性进行分析,同时也应当注重从教育性以及公益性等多个视角展开分析。博物馆教育基地中应当注重深入挖掘可供体验的项目,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实景场地,让学生认识航天设计整个过程,并辅之以专家讲堂以及体验日志等深度体验性活动,有效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例如《军神》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弘扬航天精神筑梦飞天之旅”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呈现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并有效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东风基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活动中,首先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并为烈士们献花篮,共同缅怀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之后带领学生参观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博物馆,在博物馆中重新温习在中国科技人员的艰辛奋斗历程,之后深入到实践,带领学生参观酒泉卫星基地发射塔,扩展博物馆的参观范围,促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当时的卫星升天的震撼,了解基地广大官兵扎根戈壁,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创业历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讲解员一一为师生们讲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参观完毕之后,要每一位学生写参观感想,深化学生的记忆,并让学生们将整体的参观感受写下来,有效践行爱国理念,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
四、结束语
在教育教学中要想有效落实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性,应当综合性应用当前学校已经扩展的教育课程、多样化农村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方位参与到研学旅行课程教学中,有效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组织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与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