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和实施策略

2021-12-30吕枚芹

科学咨询 2021年37期
关键词:跨境育人思政

魏 芳 吕枚芹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显示,2016~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保持在15%以上,增速依然显著,预计2020年底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0.3万亿元。随着近年跨境电商产业从提量到提质的发展,传统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适应人力需求的升级。初期的跨境电商教学单纯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由于相关人才非常短缺,短平快是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显著特点,而往往忽视了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将思政教育融入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有利于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将提技、赋能和育德结合起来,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外贸服务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思政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基于国情、产业发展状况及学情,制定合理的育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设计,体现高职院校的实践特色,搭建科学的育人评价体系。

一、跨境电商人才育人目标

跨境电商专业是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外语、经济管理、法学、物流及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新型交叉学科。作为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商具备全球性、无形性、匿名性、即时性、无纸化、快速演进等显著特征,其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后疫情时代国际经贸格局重构加快的背景下,跨境电商逆势增长,围绕着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动向,人才需求极大。在国际经贸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正确方向,是输送贸易强国建设者的重要途径。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知识,具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或网站的操作、管理规划和营销能力,能从事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客服、网络营销、平台数据分析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融合课程思政,其育人目标体现专业特色。高德毅教授认为育人体系有三大内容来源,分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结晶,经过提炼归纳,得出了涵盖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四方面内容的德育体系。借鉴以上思路,结合跨境电商专业特点,其育人核心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政治认同,拥护党的领导,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实践,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第二,有国家意识,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复兴统一起来,在国际经贸的舞台上,肩负建设贸易强国的使命,科学认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树立大国自信、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同时能了解他国市场,建立文化理解和包容,促进国际交流。第三,有文化自信,处理好历史与创新的关系,在完成国际经贸交流的过程中彰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追求,如文明礼仪、诚实守信、正确的义利观等,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勇于拥抱时代变革,紧跟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影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第四,有公民人格,尊重生命与健康,理解生命的价值,诚信守法,特别是跨国贸易,要熟悉贸易国法律法规的变动,如关税政策、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与贸易伙伴沟通过程中,自信自尊,热情友善,不卑不亢。[1]

二、当前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

(一)高校各类教师的育人工作尚未实现互补共建

高校中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都承担着各自的育人职责。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思政教育长期被视为是辅导员、班主任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教育管理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观念不强,各类教职人员在思政教育的问题上没有形成密切配合、同向同行的关系。教育管理人员应为德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监督评价机制,并确保实施,专业课教师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同时,应将思政意识、价值引领、职业道德作为育人根本,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横向联系,共筑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各行其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不少课堂沉闷,趣味性和参与度不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反馈不佳。课程思政提出以来,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思政元素挖掘不够,与课程的融合度不够自然。两类课程各行其道,没有做到优势互补。无论哪种课程都要从顶层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考核评价等各方面融入思政和德育,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情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实施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三)职业院校实践育人的功效有待进一步发挥

实践性是职业院校的特色之一,在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的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广泛受到重视,且模式和形式不断丰富,但问题在于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尚需健全,有的育人模式如项目化育人、高校社区共建育人等尚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得到实践推广。同时,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育人、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育人、实习实训育人及社团活动育人,在实践中养成健全人格、提升职业素养及培育创新精神。

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改革不是单纯依靠教育生态中哪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构架顶层设计,依靠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通力协作,以课程为载体,实践为抓手,创新创业为动力,把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思政融合能力是关键

所有教师都应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育人职责。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教师的期望和寄语,鼓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首先,在立德树人的事业道路上,教师要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首先从自己做起,用自己高尚的情怀、深厚的学识、精进的技能和博大的爱心感染学生。[2]在专业上,紧跟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技能,做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在学术上,坚持严谨规范的学术态度;在做人上,言传身教爱国敬业、吃苦耐劳的公民价值准则。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提升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教研会议、优秀公开课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思政能力。建立课程设计工作坊,通过课程设计的展示和比拼,教师们的思维碰撞。能更好地将思政元素加以提炼,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可接受度。再次,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机制,统一育人目标和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特色,共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如跨境电商在经济复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趋势、我的职业理想和中国梦等,都是能设计到课堂中的专业案例和情境,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二)重构融入课程思政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每一门课程都有深厚的思政资源可以挖掘,要依托政治思想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建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对跨境电商专业核心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项目教学为依托,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达成素质目标。如《跨境电商实务》课程引入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和爱国主义精神,理性看待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和趋势,立志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贸易强国建设。在具体项目中,在选品项目中,融入对目标市场分析的敬业精神及国际视野、文化包容;产品上架项目中,融入认真细致的劳动精神、中国制造的自信自强及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等。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中西商务文化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自信,介绍跨境电商产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商务习惯。在《跨境电商创业实战》等实践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毅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3]

(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优势。

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结合得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优势。在产教融合的背景和要求下,深入研究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寻求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同时,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既营造校园的人文精神,又体现新商科的创新理念。要构建认知实训、课内实践、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与技能竞赛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形成认知实训、模拟实训、跨境电商大赛、实战训练到创业孵化的跨境电商人才实践成长路径。通过认知实训对跨境电商产业和行业形成初步认识,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规划职业路径;通过课内实践和综合实训强化项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跨境电商平台实操的能力,模拟实训通过仿真平台完成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如选品、发布产品、店铺装修、网络营销、运费计算、支付、发货、售后等各个环节,避免业务不熟而造成真实账号的损失,进阶到实战训练则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拼搏敬业的精神。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信息化时代必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发展混合式教学,加强课堂管理,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大力开发网络思政资源,丰富思政融入的形式和趣味性,相关中国文化、中国商业发展相关音频、视频、纪录片、行业发展报告及《中国日报》学“习”时代专栏( Xi’s Moments),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性随时随地可学。其次,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展思政案例的主题讨论或其他教学设计,如分组任务、问卷、抢答、头脑风暴等,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辨能力。另外,师生还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的课程圈和社交圈宣传和分享课程思政的活动和成果,提高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和教学效果,实现校际交流、同行交流,学生们也可以及时掌握来自企业一线跨境电商行业的最新动态,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无形提升职业认可度和专业精神。最后,跨境电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平台运营能力,还需要有新媒体营销能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这些是数字贸易升级背景下必须重视的岗位基本素养,离不开长期的信息化教学浸润。[4]

总之,在数字贸易升级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融入思政教育必要而迫切,要找准专业与思政的触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科学思维出发,充分发掘思政资源,提升思政融入的多元性和趣味性,在实践中提升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跨境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思政课“需求侧”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