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美育教学
——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为例
2021-12-30王俊楠
王俊楠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一、人地协调与美育教学
(一)美育教学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种下了第一颗美育教学的种子, 首开美育教学的先河。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观和美学认识,以期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教育内容的全面化。美学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准则,努力实现学生对美学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从而实现对美学规律的认识和自我世界的升华。仅由艺术教育来承担美育的教学任务显然是不够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学科融合,将美育教学渗透融合到复杂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是每门学科都承担着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不能被赋予过多使命以至于割裂其学科的本质属性。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其是否能够进行自然的美育渗透,切忌人为地构建起生硬的联系。
(二)人地协调观与美育
地理学科是一个自然科学与人文环境密切联系的重要机体,其所蕴含的美育具有深刻的合理内涵。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突出,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地理学面临的重大问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视为重要的核心素养。美育能够从更大限度上找到人与自然相处的平衡点,推动形成对待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应当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协调观与美育有相辅相成之效,是美育在地理学科中可进行渗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综上,对人教版地理新教材第二册新增“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进行美育教学的判断。
二、教学内容
(一)课标的美育分析
课标指出,需“结合实例 ,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景观”即有景之意 ,在视觉上可给人以美的感受,城乡景观是典型的人文景观,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在地球表面留下的印记,透过它们我们可探寻其背后隐藏的人地相处智慧。而人地和谐相处的智慧更是塑造“美”景的核心。综上,此部分内容适宜渗透美育。
(二)美育资源分析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突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世间万物都与天道有着合理的对应关系,不可否认,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本就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机体,这种认知特性折射到审美意识上将美与善、心理与伦理、艺术与典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这种系统性和自觉性在世界上是仅见的。所以在传统中国文化指导下形成的地域景观对诠释和谐与美有其独特作用。
(三)美育渗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性,从而产生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时,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指导下,又会创造具有独特风貌和个性的城乡景观。这节课我们就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探寻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
2.欣赏地域景观,感受地域文化
(1)展示典型农田、村落等文化景观,带领学生初步感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2)学生归纳基本概念,通过图片辨析,强化地域文化、景观等的基本概念,明确景观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3.感悟和谐之美,传承中华文明
[展示1]梯田
[景观类型]农田
[探究]梯田可能出现的地域范围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梯田可以有效地固水节土,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梯田的形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很多地方都会修筑梯田来种植农作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山坡都适合做梯田。请大家思考,梯田可能出现在哪些地区?
[分析]梯田的开辟要满足地形和水源两个条件。梯田要充分利用缓坡进行农业种植,一般人们会选择在有山泉水的地方修筑梯田,以便将水往下引流到梯田中。通常南方雨量充沛,在下雨的时候,山上的沟渠和梯田都会储水。而在干旱的时候,人们也能利用山上的储水源区灌溉梯田。此外,人们会在山顶挖个池塘,将雨水和山泉水蓄积起来,再在上面放置灌溉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将水引流到梯田里。位于季风区的横断山区、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区都可能出现梯田。
[案例讲解]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哈尼族世代生存在横断山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著名的农耕景观哈尼梯田。森林造就了天然的水库,森林就像一台巨大的再循环机器,河谷中的水蒸发后形成雾和云,被山地森林所环绕进而形成雨水,雨水流经梯田后又回到河谷,如此循环往复,哈尼梯田是对山地自然系统的完美利用。
[美育点播]无数摄影爱好者对梯田景观趋之若鹜,梯田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和谐呼应,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梯田形成了蜿蜒的蛇形曲线,这是公认的美丽线条,在舒展起伏的山势中极具艺术的美感。一日之内,一山之间,四时之景,美亦万千。伴随着美学理论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景观特有的美学价值,农业景观是生产、生态和审美的和谐统一,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实现了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对于哈尼族人来说,森林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哈尼人共同遵守着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的民间规定。
[展示2]土楼
[景观类型]民居
[探究活动]土楼如何体现客家人的生存智慧
土楼是客家人引以为豪的身份象征,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广东地区。土楼体量高大,通常有三至四层,高度可达十二三米,外侧是厚达一两米的坚实夯土墙,高高的窗户,厚实的墙基,再加上封闭的大门,犹如一座堡垒。请据此推测客家人在迁移初期遇到了哪些地理环境危机?
[分析]客家人自北方迁移而来,身居客地,怕受欺负,所以聚族而居。福建和广东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洪和野兽是客家人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将墙底的鹅卵石砌到最高洪水位以上可以防止夯土墙被洪水冲跑,厚达20 公分的城门和加修的粗大门栓不仅能抵御野兽,还能抵御土匪。有震撼力的墙体也能够达到防火、防风、防盗、抗震的作用。在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客家人克服了地理环境危机,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
[美育点播]建筑是从家起源的,是人生活的载体,所以住宅的存在形态必然成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审美对象之一。住宅的第一要务是实用,同时又受到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它的空间形态可以较大地折射社会生活的内容抑或是主题 ,同时也可体现鲜明的时代或地方风格。它是一个时代、一定区域人民群众审美倾向的特征物,是某种精神的象征、某种感官的体验、更是某种心里的认知。和谐是美的基础 ,建筑的体量空间色彩搭配等和谐统一,在人身临其境时不感到别扭,统一可产生和谐感,均衡可产生稳定感。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典型的大型居民建筑 ,此“土”非“土”,它土的非常自然,给人以质朴苍劲的感受,每座土楼都凸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性,是客家同胞生活习性和环境特征的重要载体,其选址讲究地势、风向、水势,井条有致的空间布局以及讲究安全防卫、防风防火等一应俱全的功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展示3]宏村
[景观类型]村落
[美育点播]徽州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体现出了艺术美、和谐美和自然美。整个村落的布局与水密不可分,顺地势、水势,引溪流、汇泉水,构建了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山水合一因地制宜,整体轮廓和自然融为一体 ,和谐统一。
村落是人们最早聚居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一种空间产物,其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和建筑形态都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积累的文明硕果,古村落建设之初,人们便受到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的影响,把环境当作一个整体,从自然法则出发,合理利用资源,考虑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有序的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1]。
三、结束语
人地和谐之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征服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意识的变化过程中,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创造了许多人地关系和谐的优美景观,体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美。向学生展现它们的美,能够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认识,在感知这些审美造物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奋发向上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些景观遗产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还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美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