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的问题教学
——以“土壤”为例
2021-12-30张园园
张园园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立德树人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途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运用面向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1],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展示评价。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等教学方式都可用于问题教学[2]。本文应用项目式教学方式设计“土壤”一课的问题教学应用案例,以期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一、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曾经,生存的渴望激发了人们对土地的改造。历经七十载春秋,曾经的荒芜地区“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粮食产量首位的“北大仓”。“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是曾经冠于“北大仓”黑土地的荣誉。随着大量的农业开发,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最高下降70%、黑土层厚度减少了近一半,黑土正在日渐贫瘠,有人曾悲观地说: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将会失去这片“美丽的黑色”……
设计意图:以北大仓黑土为主要要素,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地理化,挖掘出可探究学习的问题:黑土与其他土壤有何性质区别?黑土的主要形成因素都有哪些?土壤与人类有怎样的相互关系?我们该如何保护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层次与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
(三)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
设计两个项目活动,一是课外实践活动,二是课堂内的探究活动。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6 人一组的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小组的分工与配合,保证每个学生都经历项目学习的基本完成过程,确保小组内成员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项目一]我们身边的黑土
活动1:什么是黑土?
根据学案内容,观察田地里土壤的颜色、质地、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特点。
活动2:为什么黑土与众不同?
①将采集到的黑土与实验室中的其他土壤进行比较,比较角度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等。
②查找资料,分析黑土较其他土壤肥沃的原因。
活动3:黑土会消失吗?
1.参考以下问题采访农田周围的种植人员,了解当地农民的价值倾向。
(1)您认为保持土壤肥力与短期内的庄稼丰收哪个更重要?
(2)您是否有化肥越用越多,庄稼产量却越来越低的疑惑?
(3)您负责耕种的田地是否出现过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层变薄的现象?
(4)您是否听说过休耕轮作,是否进行过休耕轮作?
2.搜集有关黑土层变薄的资料,与当地农科中心人员交流讨论当地存在的土壤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项目成果要求:
根据参与以上活动搜集的资料和采访记录,小组合作完成一份“黑土生存计划”,可以以文字、漫画、话剧等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会辨别土壤,了解黑土肥沃的原因。在实地考察中,采访种植人员与农科人员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到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土壤对人类的反馈,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热情,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与人地协调观念。
[项目二]探究黑土成因与功能
活动1:黑土如何形成?
课前学习复旦赵斌教授的公开课——《土壤的组成与形成》,认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搜集黑土分布区的气候、地貌、植被等资料,在课堂内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黑土的形成因素。
活动2:黑土有何功能?
结合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P93 图5.20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以校园内花园为对象,组内交流讨论分析黑土对其他环境要素与人类的重要意义。
项目成果要求:
课堂内完成黑土形成示意图的构建,并附以文字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学习、课堂案例知识迁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内化重点知识;学生自主探寻土壤的功能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四)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讨论结束后,组长汇报项目成果,通过各组交流,弥补思维漏洞,进一步完善小组作品。教师根据各组项目成果,进行重难点讲析与总结,并恰当点评小组作品,鼓舞小组成员。采取教师评价的方式,评价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究地理问题的方式与能力,评价活动结束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是否具备了保护土壤的观念与能力,是否提升了地理核心素养[3]。
二、教学反思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查看每组的状态,对小组进行指导,各组能够解决所面对的地理问题,初步完成项目活动,但课堂内项目成果完成质量不佳,因此考虑适当降低项目二的难度,与学生共同厘清土壤形成有关知识,建构黑土形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