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幼儿成长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2021-12-30何梦露

科学咨询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思心理素质幼儿园

何梦露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 江苏昆山 215300)

一、学前教育的误区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误区

“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这几乎是家长的口头禅。当幼儿说“我学了一首儿歌”“我会说book”“我会做算术题”时,家长往往很开心,夸孩子聪明。当幼儿说“我会做游戏”时,家长立刻严厉地说:“不要贪玩,要好好学习!”家长认为好的幼儿园便是教识字,教英语,安置家庭作业的幼儿园。这些家长在心中织造着神童的梦,而能将这个梦变为实际的便是尽早让幼儿学英语、学汉字、学计算、学各种特长。家长节衣缩食,逼着哄着孩子学画画、学弹琴、上各种爱好班,可是并不是所有幼儿都那么遵守家长的组织,于是,在家长的利诱、恐吓下,幼儿被迫放弃自己的爱好,逐步远离了真实的日子。幼儿学会了厌学,学会了遵守,学会了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长大后也习惯于“教师布置作业,我就完成作业,教师布置作业,我不会主动学习。”在幼儿眼中,学习的动机来自外部,是为爸爸妈妈而学习,为以后找一个工作而学习,而非是因为爱好而学习,谈不上创造性地发挥,更难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1-2]。

“你告诉我,谁把你脸抓伤了,我找她妈妈算账。”“哎呀,我的祖宗,我立刻来。”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当幼儿被凳子绊倒了,家长首先挡在幼儿前面说:“打凳子”久而久之,幼儿学会了推卸职责。当面临幼儿无休止的哭闹时,家长会立刻搬来救兵:“坏人来了,告诉老师。”所以,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出门便胆小窝囊。而被溺爱的儿童,会习惯依靠、任性、并缺乏同情心、不敢承担职责。这类幼儿可能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可是不懂得分享与协作,不善于与伙伴沟通,不能积极主动面临困难与挑战。

“我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这是许多专注于作业或自己享乐的家长的托言。其实,爸爸妈妈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是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动机与教育内容,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研讨发现,当家长对幼儿的行为采取理解、支持、宽容的态度,能从幼儿渴望了解周围环境的需要动身,尽量为幼儿创设环境条件,扮演鼓舞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人物时,幼儿表现出较强的猎奇心与自动探求的习惯。对幼儿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或是迁就、过分维护的家长,他们与幼儿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与方向,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下,幼儿的好行为表现漠视。视幼儿的行为为不听话的家长,他们面对幼儿行为时往往不问原因,采取训斥等简单粗暴的干涉方法,在这种消极干涉下,幼儿的自尊心最差(刘艳云,2004,p.57-58)。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很大。

(二)幼儿园教育的误区

某重点小学到幼儿园选拔优秀幼儿入学,声称只要经过考试就可以免费进入该市重点小学就读。这一消息让幼儿家长兴奋不已,一时间也成为幼儿园重视的焦点。为了让更多幼儿经过选拔,幼儿园将读、写、算和英语学习作为本园的特色。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简直占有了幼儿午休以后的悉数时;幼儿每天野外两小时的自在活动时只是在迎接参观或者查看时才还给幼儿。更有甚者,一些城市的小学为了眼前利益,不管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可以优先进入小学为借口,将许多4 岁多的幼儿招收到小学的学前班。幼儿背上了沉重的书包,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读、写、算和拼音。在这种环境中,幼儿过早地失去了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被成人眼中的经济价值、功力价值取代。

教师作为影响幼儿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儿生长趋势的诱发与满足中扮演重要人物。有研究证明,教师为幼儿的认知与学习能力的成长提供有用支架,从而起到引导与促进作用(Trig well,Prosser,&Waterhouse,1999)。

总之,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的误区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扭曲了幼儿的生长趋向,为幼儿的开始生长奠定了不良根底。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以生理条件为根底的心理素质,把外在刺激转化成稳定地、基本地并与发明性行为密切联系和人的社会适应行为的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也可称为心理品质,它的形成与个别心理开展的规则相一致。个别心理开展的有其自身的次序,经历了由无意向有意、由简单向杂乱、由初级向高档开展次序,这个次序本身的不可逾越性决定了处于心理开展前期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对人类前期出现的扎根于人类赋性中生计需求的反应。生计需求是对个别与环境的之间的平衡状况反应,这种平衡从某种意义上便是习惯,这是大自然之根本规律。

幼儿心思素质教育是一种开展性教育。教育的意图在于开掘幼儿的心思潜能,优化幼儿的心思质量,促进单个的心思健康,帮助单个积极适应与主动开展。我们知道,心思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应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行为活动中。依据开展性与适应性的标准,我们将行为看成一个接连体,接连体的两头是正常行为与反常行为,而大部分儿童的行为处于两者之间,每个儿童不同程度存在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受主客观要素的影响,直接的原因是成长中的偶发要素,这些要素或许导致单个处于某种抵触或许危机中,导致心思不平衡。

猜你喜欢

心思心理素质幼儿园
她的小心思
蜘蛛的一生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