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三步曲 凸现语言文字运用之美

2021-12-30温敏嫦

科学咨询 2021年2期
关键词:讲解员语言文字同伴

温敏嫦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 广东广州 510925)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提高儿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敢说,会写,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笔者从分享方面入手,通过让学生与人分享,激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欲望,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分享氛围,激发语言文字运用的欲望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能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鼓励不断,赞美不停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赏析的眼光看待孩子,并真诚地鼓励、赞美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可能与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具有创造性,值得赞扬。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不断,赞美不停。当学生分享得很好时,可以说:“你真会分享!”“小同学,你是我的偶像,课外知识比老师还要丰富,我要向你学习。”当学生分享质量不是很好时,可以说:“能勇敢地举起小手,你已经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请继续开动脑筋,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当学生分享吞吞吐吐时,可以说:“大胆一些。”“继续说下去。”学生在这样春风般温暖的气氛中学习,自然表达的欲望就会强烈。

(二)做一名忠实的听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全班四十多位学生各有差异,教师要静下心来,做一个专注、耐心的倾听者,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对话,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彩画面。

记得有一次,学生在进行课前三分钟读书分享的时候,有一位学生说得不好,笔者马上打断了,并进行补充,当笔者再让这位学生继续说时,这位学生已焉着头,不想再分享了,其他学生也没有与他分享的兴趣了,一次读书分享活动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课后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发现了自己过于心急,随意打断了学生的分享,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让其他学生缺乏“心理安全”,这样容易让他们产生排斥的情绪,谈何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呢?反思后笔者在下一次的读书分享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没有插话,而是笑了笑,点点头,让他继续说,学生受到鼓舞,说得更起劲,其他同学也兴奋得与他交流、评价等。

整个分享活动,笔者放下了教师的架子,做了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与同伴进行着思维的碰撞,大胆质疑、交流、创新,大大激发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欲望。

二、指导分享方法,锻炼语言文字运用的逻辑

语言表达是一个人表现自己的重要方式,一个表达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的人显然更受欢迎。但在语文课堂上,有时学生不懂得如何与同伴进行分享交流,或分享的条理不清晰、啰嗦、逻辑重点不明确等,整个分享过程不顺畅,效果不佳,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掌握方法。因此,教师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去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分享。

(一)教师示范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榜样,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显得尤为重要。

如: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笔者结合“贝”字演变的图片,按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地讲述了“贝”的故事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因为笔者为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再加上形象的图片,学生很快就能讲述这个故事了,有的讲得栩栩如生;有的讲得眉飞色舞;有的绘声绘色;有的虽然讲得不是很生动,但条理很清晰,逻辑性很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1-3]。

(二)同伴示范

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育,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因此,同伴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在学生进行互动分享交流时,同伴的示范比老师说的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学生分享的过程。

如:在三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会中,分小组进行汇报。笔者在参与过程中,发现小航小组分享时,做到表达清楚、流畅,条理特别清晰,于是笔者就让他们小组先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汇报完,让其他同学说说他们小组汇报时好在哪里,再让其他小组像他们那样进行汇报。这样,同伴的示范就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整个成果汇报会效果很好。

(三)课本范例

语文课本是教师与学生接触的第一文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重视课本,用好例子的精妙处,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逻辑,促使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笔者借助课后的图表,让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先引导学生分析表中的例子,得出“找关键词”的方法,采用“时间+人物+事情”的结构方式来概括。然后让学生仿照例子去读2、3、4 自然段,画出关键词。再让学生把关键词填在图表上,按照“时间+人物+事情”的顺序连成一句话,分别概括他们的意思,最后进行分享交流。整个环节,笔者循循善诱,学生学得很踏实,由最初的不懂,到懵懵懂懂,再到豁然开朗。很好地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逻辑,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创设分享情境,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绍禹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乐于分享,从而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富有情趣的角色表演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根据课文的文本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如: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课文有许多小动物的对话,很适合进行演读,为了演好角色,前一天笔者就布置学生分组制作课本中角色的头饰,并把课文读熟。第二天,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排演,演读时,学生特别的高兴,戴上头饰,使尽浑身解数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配上动作。然后选两组在全班作示范表演后,师生评议,共同提高。整节课学生在演中理解,演中感悟,演中积累语言,演中运用语言,真正做到乐中学。

(二)充满自信的小小讲解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把枯燥的语言知识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4-6]。

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小讲解员”的环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声情并茂地描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从化博物馆,有幸成为了博物馆的一名小小讲解员,为今天的来宾讲解纸的发明过程,你们愿意吗?(生齐说:愿意)然后出示题目:大家好!我是从化博物馆的讲解员__________,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纸的发明过程:造纸术发明之前……我的讲解完毕,谢谢大家!因为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觉得能当上一名小小讲解员很光荣,跃跃欲试,纷纷在小组里练说起来。最后指明学生分享、讲解、评议。这样让学生借助文本的语言范例,强化说的训练,并在情境中迁移运用语言,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轻松氛围,给予方法指导。并创设有利于分享的情境,让学生敢于、懂得、乐于进行分享,并在分享中,锻炼学生的“语用”逻辑,学会运用、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讲解员语言文字同伴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我当小小讲解员
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技巧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