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红城古城建制沿革与金代兴国寺

2021-12-30李荣辉

关键词:屯田瓷片金代

李荣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小红城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小红城村北山梁上,位于古代黄河渡口到内蒙古和山西交界的重要关口杀虎口道路旁,西距明代东胜卫约67千米,东距明代杀虎口关口约56千米,其南即为浑河谷地,适宜农耕。自汉代以来,浑河两岸农业就比较发达。

对于小红城遗址的性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逸友、张文平先后做过调查。李逸友认为小红城可能为元代屯田的红城[1]120-121。张文平认为其城垣建于金代,与元代红城无关,是在辽代曷董馆基础上形成的金代云川县[2]166。笔者在2021年4月25日对小红城进行了实地调查,采集了部分可以断代的瓷片,另从民国时期的方志《和林格尔县志草》中找到小红城出土金代兴国寺佛塔石函铭文的记载,并参考郑大郁《边塞考》中的明代地图,对张文平的观点作了补充,提出以下观点:小红城古城城垣始建于金代,元代沿用,明初修补使用,废弃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云川卫内徙之后。

一、小红城古城考古调查

最早对小红城进行现代考古学意义上调查的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逸友。1956年,他对小红城进行了首次考古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如下结论:“古城位于小红城之西北山坡,城墙遗迹大致尚保存完好。城为四方形,每边长约300米。北部中央有大型建筑址露出,地表遗漏有砖瓦碎片。城中散布之陶片以灰色压暗纹者为多,并有大量白瓷片,青瓷片较少。城外南坡下散布之陶瓷片较城内较多,大部为黑釉瓷片。可见城内为官署等建筑,普通居民少,因而遗漏之陶片较少;城外则为坊市所在,百姓所居,故有大量日用黑釉瓷片出现,此乃元代城市之一般规律。”[1]120

李逸友后来在《内蒙古元代城址概说》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小红城可能为元代红城屯田的观点,理由如下:(1)《元史·兵志》载忽必烈时在西京宣慰司管辖范围内有燕只哥赤斤及红城屯田,开垦荒地两千顷,先为西京宣慰司管辖,后为大同等处屯储万户府统领。(2)红城屯田可能是王恽给忽必烈提的建议。至元十九年(1282年),王恽《便民三十五事》提出,振武、丰州界河旁适宜屯田。振武即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元代没有在此设置行政建制,称为振武城。振武、丰州界河应该是今浑河。浑河北岸有良田沃土,适合屯田。(3)红城屯田临近元代净州、平地,是西京宣慰司管辖下的粮食生产基地。红城屯田隶属于宣慰司,不归州县管理,所以《元史·地理志》没有记载。(4)小红城西边的明初云川卫今称大红城,其名与小红城有关[1]120-121。

李逸友提出的小红城为元代红城屯田的观点,被《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编纂者采纳。小红城“建于元代,为屯田城,因城面积小于明初所筑云川红城,故称‘小红城’。平面呈不规则梯形,周长1 707米。夯筑城墙,基宽7.5—11米,残高两米,夯层厚9—16厘米。四墙中段各辟1门,宽8米,西门外加筑瓮城,与城内十字街道相连。文化层厚约0.5米。地表散布砖瓦等。采集有灰陶盆、罐、瓮、粗白瓷盘、黑釉罐、茶叶末釉瓮等残片”[3]43。

对于小红城是否为元代红城屯田之红城,石坚军、王社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元代红城屯田之地在内蒙古察右后旗的广益隆古城,证据如下:(1)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王恽《上世祖皇帝论政事书》中可知,王恽提出的在振武、丰州界河屯田的建议,忽必烈并没有接受。(2)《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遣脱忽思等与驸马阔里吉思商讨屯田之事,阔里吉思即汪古部首领。(3)延佑六年(1319年)所立孙拱碑中记载,孙拱于元贞二年(1296年)任大同路总管兼府尹时,大同路有红城、忙安粮仓。这两个粮仓都在大同府西北六七百里,这与大同到小红城的距离不符。(4)《孙拱墓志》载:“红城地瘠天寒,土不敏树,屯田岁久,费多获寡。”这与唐代振武附近良田较多的记载不同。(5)大黑河流域分布着广益隆古城、梨花镇土城子古城、丰州古城、云内州古城、东胜州古城[4]34-44。

小红城是否是元代屯田的红城,尚存争议,需要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但小红城肯定在元代使用过。2021年4月25日,笔者对小红城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金元时期的定窑瓷片。在内蒙古考古界,最早有金元瓷器不分家的说法,意思是金元的瓷器不容易分开。李逸友于20世纪50年代在小红城古城调查时,没有发现或者没有识别出金代的瓷片,就是与当时金元遗址发掘较少有关。近些年经过对集宁路等金、元遗址的发掘,已经能识别大部分金、元时期的瓷器。金代定窑瓷器的颜色较白,与北宋定窑瓷器的颜色相近。元代定窑瓷器质量比起金代有所下降,釉色白中泛黄。小红城城外散落着大量的金元时期的瓷片,说明金元时期小红城的繁荣。

李逸友所说的小红城城内为官署、城外为坊市,笔者在调查中基本证实了这一说法。古城南现为民居,其原貌已不可知,但民居外道路上散落着元代定窑瓷片。坊市的面积较大,向西一直延伸到距离古城城墙0.5千米左右的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实习基地院内。笔者在古城西南处发现有大片的生活遗迹,耕地层表面发现有不少金代的定窑瓷片,地表散落着方形铺地砖和瓦当残片。位于今乌兰察布集宁路的金代遗址寺庙在西城壕堑外[5]57。小红城古城金代寺庙应该也是遵循这一布局。古城西南部可能为金兴国寺旧址,佛塔应在寺庙附近。

《和林格尔县志草·古迹》载:“云川县 ,在大红城。金志云内州有云川县。”[6]219又载:“云川卫,在大红城,城垣俱存,周围十里。《水道提纲》‘云川卫在乌蓝巴尔哈孙城’。”[6]220“乌蓝巴尔哈孙”为蒙古语的汉语音写,即“红城”之意。《和林格尔县志草》认为,金代云川县和明代云川卫都在大红城。其实并非如此。大红城在小红城西约2.5千米,历年来在大红城的考古调查并没有发现金元时期的瓷片,考古工作者只采集到明代的白瓷碗残片[2]167,据此可断定,大红城并非《和林格尔县志草》中所说的金代云川县。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学者张文平经过实地调查,认为小红城略作菱形倾斜的平面布局,与金界壕沿线的金代古城相似,很可能是辽代曷董馆、金代云川县遗址,小红城的城垣建于金代[2]174。

明代郑大郁《边塞考·大同边图》中记载,旧云川在单于城南[7]611。单于城即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唐代的单于都护府所在。从地图上看,今小红城及以西约2.5千米的大红城都在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南。大红城东西1 455米,南北1 575米[2]167。城内发现有明代的瓷片。无论从城市规模上,还是从城内采集物看,明代的云川卫在大红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金史·地理志》叙述了云川县的沿革,其曰:“云川本曷董馆,后升裕民县,皇统元年(1141年)复废为曷董馆,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复升,更为今名。”[8]569明初在小红城以西修建云川卫,正是沿用了金代云川县的旧名[5]175。

明初在大红城修建云川卫后,小红城并没有废弃。2010年在此进行过城墙解剖的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教师索明杰当面告知:“小红城东墙里面夹杂有元代瓷片,北墙并没发现城墙有修补的痕迹。”他推测小红城东墙可能是元末明初增修,那么小红城在明初应该使用过。

二、兴国寺佛塔地宫石函及小红城建制沿革

1931年,在小红城发现了一个石柜。柜子上的铭文为我们解决小红城始建年代提供了一个重要证据。《和林格尔县志草》记载:“兴国寺,在小红城。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月,发现一石柜。方广二尺,长三尺。内藏壶瓶香料等事,又有方不及寸,长二寸许齿牙一枚。有方广四寸,厚二寸许,叠积九层,似牙非牙,似石非石一枚。又略似兽掌五瓣相并,方广二寸,厚七分,甲灰色,坚如石,中夹一层,色红质松,俱不识为何物。现在教育局保存。石柜上镌兴国寺首座沙门功德主天会十五年(1137年)五月五甲等字,剥落不可辨识。”[6]222-223

天会年号,北汉刘钧、刘继恩、刘继元和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都使用过,《资治通鉴》载北汉“所有者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之地”[9]9453。小红城所在地并不属于这十二州,而属于辽丰州管辖。从《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代云川县沿革看,金代云川县是在辽代河东八馆之一的曷董馆基础上建立的,在辽国疆域显然不可能使用北汉的年号,那么石柜上的天会十五年应是金朝第三位皇帝金熙宗完颜亶时期,时间为1137年。

方志中记载的石柜性质是什么呢?从石柜中所出的器物看,这应该是佛塔地宫中盛放舍利的石函,石函尺寸“方广二尺,长三尺”。河北固安于沿村宝严寺塔基地宫出土金天眷元年(1138年)石函长0.9米,宽0.7米[10]2,与小红城出土石函尺寸相仿。从宝严寺塔基地宫石函可知,小红城石函上也应该有建造人、功德主姓名等,但发现时文字大部分脱落,仅残留少数几个字。从石函铭文可知小红城在金代有兴国寺,兴国寺有佛塔。

石函内所藏的瓶为金代佛塔地宫中常见之物,其用途为舍利瓶[11]436,当时发现的齿牙应放于瓶内。唐不空译《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说:“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精、马脑、玻梨众宝等造作舍利。”[12]332宝严寺塔基地宫出土了象征佛牙的马牙[10]16,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1161年)地宫也出土有马牙[13]36,小红城发现的齿牙也可能是马牙。石函中方广四寸,叠积九层,似石非石之物当为珊瑚,珊瑚是佛教七宝之一,在宝严寺塔基地宫中发现过[10]16。“又略似兽掌五瓣相并,方广二寸,厚七分,甲灰色,坚如石”[6]222,这件器物当是铜镜,天宁寺凌霄塔[13]35、宝严寺塔基地宫[10]14-15等都出土过铜镜。从方志的描述看,这个铜镜可能与辽宁朝阳辽代北塔天宫地宫(1043年)出土的双层五瓣莲花形铜镜相近。朝阳北塔天宫地宫出土的铜镜直径7.5厘米[14]12,比小红城发现的这个铜镜尺寸稍大。

小红城在辽代为曷董馆。辽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天祚帝在应州新城(今山西省怀仁县西)被完颜娄室俘获。天会四年(1126年)春,天德、云内、武州、河东八馆为西夏占据[15]427。同年,金完颜兀室驱逐西夏,夺回此地。天会十年(1132年),金西军大监军耶律余覩欲谋反,完颜兀室杀余覩等人,“河东八馆五百户、山金司乙室王府、南北王府、四部族衙,诸契丹相温酋首率众蠭起,亡入夏国,及北犇沙漠。契丹附大金者,由此一乱,几成灰烬”[16]117。

据《三朝北盟汇编》,河东八馆为“兜答、厮剌、曷童(董)、野鹊、神崖、榆林、保大、裕民”[17]187。天会四年(1126年)金从西夏夺取河东八馆,天会十年(1132年)河东八馆人口为五百户,每馆平均四十多户,经耶律余覩之乱,人口损失较大。

小红城出土石函记载佛塔地宫的建筑年代是天会十五年(1137年),正是耶律余覩之乱后三年。这时小红城已经有兴国寺及佛塔,可见此地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这些人口应为金代在此建县后的移民。

《金史·地理志》中记载,云川县是在曷董馆之地建立的,先为裕民县,后为云川县。从金代兴国寺的建立时间看,裕民县的建立当在天会十五年(1137年)之前,后改为云川县。元代沿用金代的城垣,城址北墙沿用金代城墙,墙体为一次夯筑。城墙里没有瓷片出现,东墙里面夹有元代瓷片,当与明初修补有关。明代位于其西的云川卫(大红城古城)名字的由来与金代云川县有关。

洪武三年(1370年),小红城以西约130里的东胜州(今托克托县西北)被明军占领[18]245,小红城至晚在此时落入明军之手。明洪武六年(1373年)十月,“上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州、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19]1516。小红城明初第一次废弃即在此时。

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在明军的军事压迫下,驻守于东北的北元丞相纳哈出率众二十余万投降,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败北元汗脱古思帖木儿,自此明与北元攻守易势[18]247-248。据《明史·地理志》记载:“云川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置,属行都司。”[20]972据张文平的实地测量,小红城东墙长440米,西墙长450米,北墙长470米,南墙长425米[2]167。这个规模达不到明代卫城的要求。与云川卫同一时期设置的在其东面的玉林卫(今和林格尔新店子乡榆林古城)东西1 400米,南北1 200米[3]36。镇虏卫(今托克托县黑城乡黑城村)南北1 292米,东西1 249米[3]27-28。明初放弃小红城,在其不远处新建大红城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大红城修建后,小红城并没有完全废弃。索明杰在小红城东墙内发现元代瓷片,正是洪武六年(1373年)废弃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修补城墙重新使用的证据。

小红城是在什么时间废弃的呢?《明史·地理志》载云川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徙治旧镇朔卫城,与大同左卫同治,而卫城遂虚。”[20]972小红城随着云川卫的裁撤而废弃。

结语

位于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的小红城遗址最早为辽代河东八馆之一的曷董馆, 金代在曷董馆基础上升格为云川县。元时继续沿用,建制不详。明初时为云川卫的附属居民点,居住者对东墙修补后使用。小红城最终废弃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以前,其废弃与明北方防线整体向后收缩有关。

猜你喜欢

屯田瓷片金代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亿年瓷片
关于汉代实施屯田制度的研究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念战友
冰点以下的缝合
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