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待、就简、激励,探索语文教学的本真

2021-12-30

科学咨询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语言

何 婷

(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听、说、读、写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最终真正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语文”,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一、花费课堂时间,坚持学生主体,让语文教学“静待”学生

语文课本里有着人文性,教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教师的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更要盯着“人”。教学时,教师要一只眼睛盯着“语文”,另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更要舍得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反思我们的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更舍不得花时间引领、等待学生去表达,总认为等着学生慢慢去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是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其实不然,倘若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设想一下:两个能力水平相当的孩子,一个孩子小学六年就在我们的一堂堂语文课中听着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着铺天盖地的问题,专心致志地记录着标准答案;另一个孩子则在老师的耐心鼓舞和指引下,积极思考,并努力地表达着自己哪怕是不太完整、准确的见解。六年下来,这两个孩子会有怎样截然不同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我一直在反思中时刻提醒自己要舍得把课堂时间花费在学生的表达训练上。事实上,我发现语文课堂上,表达对学生重要性是我们所不可估量的。这学期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接龙式的发言,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虽然这样上课非常“花费”时间,有时候甚至一堂课上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掉。一开始,我心里非常焦虑:这样上语文课效率会不会太低了?但是,一段时间坚持下来,我发现课堂的等待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等待。这学期我惊喜地发现两个平时话都说不完整的男孩子竟然在语文课堂上能踊跃地举手,还能完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毕业前这两个孩子对我说:“老师要不是您在课堂上‘逼’着我们举手,耐心地等待着我们‘表达’,也许小学六年我们永远不会有勇气把手举起来”。的确,对于一个胆小的学生而言,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举手就意味着必须要不停地思索,还要努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但是,当他们尝到了表达的乐趣之后,便会乐于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一天一天,点点滴滴地积累与进步,虽然这个进步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认为:“静待花开”是我们教育该有的执着。因此,在课堂上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怕花费时间,常态课要让学生唱主角,我坚信这种“花费”绝不是“浪费”。

二、聚焦教学重点,丢弃烦琐讲解,让语文教学“文化”学生

阅读课应该是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读书课。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迈开的是引领学生在饶有兴致的阅读活动中进行语言训练的路,而不应是对课文进行一次次烦琐的分析。语文课程的学习肩负着引领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悟其意,悟其理,悟其情。这个任务倘若没有很好地完成,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但也因如此,有些语文教师便将语文教学定位于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改变了语言的姓氏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单元、年段训练重点进行教学。一课一得,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而应集中力量把主要训练点教扎实,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和鼓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引领学生熟读精思,真正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文化”学生的作用。而我们的常规课往往上得满满当当,不舍得放弃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总觉得自己满堂灌似的全部教给了学生,心里便踏实、放心了。然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如何能学好语文?课文规范的书面语言又怎么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呢?

笔者认为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之语进行诵读——包括朗读、默读、听读(听同伴、老师等范读)、演读(带有表演性质的诵读)、背诵等等。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心逐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通过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理解作品的奥妙之处,化作者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灵敏的语感能力。

引导学生“写”语。即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勾画、听写、默写、仿写、缩写、扩写、改写、复写、彩写、译写、点评、旁批(每堂课不是面面俱到,视情况作合理合度的选择),从而感悟、积累、建构和运用文本之语。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不断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内容要注意取舍,不舍便不得。在教《慈母情深》一文时,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我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聚焦在了课文中描写母亲工作环境和直接描写母亲的这几个场景中。通过对比辨别、情境朗读等方式,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去悟其情,悟其法,探究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这篇文章写得感人至深,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去写。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关注写了什么,接着带着学生展开了一堂烦琐分析的语文课。我们很少能够真正地引领学生通过静心的品读,有效的语言训练等教学策略,去揣摩文章究竟是怎么写的,缺少了语文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没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悟情为了悟法,悟法为了学法,最终才能真正实现教会学生,“文化”学生的目标。

三、营造课堂温度,激发学习热情,让语文教学“引领”学生

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他们的梦想,使他们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窦桂梅老师曾说:“课堂要有温度,要像一条流动的小河,我和学生的生成,我自己是饱满的,我必须要用我的这根火柴,点燃学生,我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很爽,很舒服,)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让孩子有温度。”

回想名师课堂,孩子们总能尽情地崭露头角。这份表现自我的勇气来自哪里?我想是课堂中的温度点燃了孩子心中的自信火花,是教师用心的鼓励激发了孩子表达的欲望。这份温度,这份鼓励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让孩子们“心花怒放”,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

在执教《月是故乡明》这堂公开课时,学习作者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这个难点时,课堂进入了“僵局”,由于胆怯和心中的不确定,没有学生敢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候,我依旧保持着微笑,用目光扫视了班级,我发现有不少孩子似乎想说些什么又不敢举手。我亲切地鼓励道:“老师知道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学习语文没有对错。只要勇于表达了,那你就是最棒的自己……”话音未落,就有几个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接着其他孩子也陆陆续续地举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鼓励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吝啬我们的鼓励,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自信,更多的时候孩子们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表现智慧的勇气!就像这堂课上,学生从一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踊跃发言,难道这不是老师鼓励性语言的“魔力”吗?课堂中,教师灵活恰当而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中,正是这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使整个集体在欢快的氛围中融为了一体。

教语文其实并不复杂,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似乎把语文课上得越来越复杂。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原点,重审我们的教学。回到课堂的原点,眼中有学生;回到教学的原点,心中有学生。学生学习语文,为的就是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做的是真正把学生教会了,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语言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言是刀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语文课上做游戏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语文课教学中的再阅读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