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1-12-30温纪芹
温纪芹
(邹平市高新小学 山东滨州 256205)
从人教版语文教材到部编版语文教材,从表面上看教材内容大部分没有变,只更换了部分课文。但是仔细分析,新教材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课后题的设计都进行学习了方向的改动,部编版更加注重教材的拓展延伸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想真正把部编版教材利用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从细处落手,从一点一滴的教学活动开始。
一、学会预习,画好思维导图
让学生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的前提。讲课之前,只有学生预习好了,讲课时才能使学生深入课文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有时甚至超额完成。要想让学生预习好,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在平时布置学生初读课文预习时,不仅要做到“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知字音、义)、思(思考课后问题)、画(画重点句)、问(提出不懂的问题)、找(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六字预习要求。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自己试着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预习后对课文内容有哪些了解?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甚至文中重点的词句都可以在思维导图上呈现。比如《草船借箭》一课,学生们就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主线,把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找出来,并在整个故事中体会出周瑜的嫉贤妒能、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守信。通过预习能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对下一步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为了做好课前预习,我坚持有布置有检查。每次讲新课之前十分钟,听写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思维导图进一步切磋琢磨,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再把没解决的问题筛选出来。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已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消除了对学习的畏难,厌烦情绪,使他们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着眼质疑,学会探究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必须与思考问题相结合,学问学问,边学边问方有长进。在思考问题之前就要提出问题,而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阅读学习能力较低,往往提出的问题有时会很幼稚,如《梅花魂》中,有的学生问:外祖父那么想念祖国,为什么不回国呢?《草船借箭》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真的那么神吗?有时提出的问题很片面,比如上《梅花魂》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梅、兰、竹、菊是最能代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作者为什么只写了梅,有些片面。一听就没有深入读书。怎样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的:
(一)课题质疑
课题有的时候是文章的眼睛,可以揭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很多信息,如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写作顺序、线索,表达的中心等。在教每一篇新课文,我都要问学生: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军神》一文,学生提出“军神指的是一种什么精神?”《月是故乡明》质疑:“故乡的月亮真的比别的地方的明亮吗?这其中是否有令作者难以忘怀的情感?”虽然是一个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能切入课文的中心,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书。长此以往,看课题质疑就会扎根学生心中。这样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标,而且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格外感兴趣,学习起来积极、主动。
(二)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所以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对不懂的语句,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问题。如《桂花雨》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互相讨论交流,最终得出:“月是故乡明”,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三)随机质疑
在学习课文的一部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生成新的问题,这种环环相扣的质疑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如何去读书,边读边思,学得更主动,更有兴趣,语文素养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学生读了《窃读记》后,请学生说一说: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很多学生就找出了概括窃读苦乐交织复杂感受的语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能力、情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在悄然间,也学习了理解的方法。
(四)课后质疑
学习一偏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自己在课下继续探究有兴趣的问题,使学习延续下去,而不是终止在每一篇课文的结束。比如学完《小桥流水人家》一课后,知道了冰心奶奶对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及人们恬淡闲适生活的怀恋和思念,那么同学们,你的家乡有给你留下美好印象的吗?“有。”那同学们在课下把自己家乡的美好印象写下来吧。
三、着眼感悟 注重创新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学生能领悟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但是可以通过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链接类似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出示原文进行联系阅读等许多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祖父的园子》通过链接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关部分内容,体会到萧红对祖父和园子的无限怀念,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学完后进行拓展小练笔训练: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请试着把它写下来。还可以通过辩论会、读书交流会、诵读欣赏会等形式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比如《景阳冈》中的武松,人们对他有不同的评价: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你有什么看法?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有各的理由,把武松的性格豪放,有勇有谋,同时又自以为是太鲁莽这样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出来。这样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在精彩的课堂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有时教学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回答了合乎教师心中的答案,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要允许学生独树一帜,保留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钓鱼的启示》一文。我让学生说说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说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决抵制各种诱惑。这个答案无疑是“标准”答案。但也有学生说“当我们经不住诱惑时,如果有人提醒我们,我们要及时改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像父亲这样严厉的教导是很珍贵的。”正是有了这样个性化的理解,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带来了空间,促进学生形成“你从这个角度说,我从那个侧面讲”的主动求异意识,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自主学习是一个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需要教师从小抓起,从每一个细小的地方做起,关注形成自主能力的各个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部编版教材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好的素材,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新教材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活泼,更有效,让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