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工程专业质量标准建设的研究

2021-12-30吴茜茜

科学咨询 2021年20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模块化教学质量

吴茜茜 蔡 悦 常 飞

(合肥学院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一、背景分析

据《时代》报道,2020年全球的生物经济已迈入新一轮的产业经济时代,生物产业则是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2016年我国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优先发展高效的生物技术,尤其是创新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2017年我国的《“十三五”生物产业的发展规划》强调生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及要求,缩小与发达国家生物产业的差距[2]。生物产业是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出台了《“十三五”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3月启动了安徽省《“十四五”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编写工作。对生物产业而言,发酵技术、基因测序技术、肿瘤免疫治疗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被认为是四大生物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对生物产业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生物工程专业对接生物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之发酵技术,以及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需求、途径需求、质量需求,服务于生物经济,因此生物产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多样性、复杂性。自2012年至今,合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借鉴德国模块化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构建模块群、模块化课程,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化改革;如何满足生物产业对人才需求,如何对接生物产业的人才需求,这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生物工程模块化专业质量标准,规范培养人才势在必行。

二、质量标准研究的原则

(一)以生物工程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前提,构建专业质量标准的基础框架

生物工程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是全国开设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是专业建设和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更是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第三方对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参考基准。建立一个专业的质量标准,须充分理解生物工程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和指标,以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为前提,确定本专业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结合学校、专业办学定位,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融合,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区域或产业对专业人才定位要求

调研安徽区域的生物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需求、专业教学情况、学生就业现状等,为专业质量标准研制提供基础。专业质量标准服务于专业的办学定位,规范专业的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立持续改进路径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工科专业面临现代工程问题的本质特征,生物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在解决复杂生物类工程问题的前提下,还需要综合考虑诸多非工程因素,借助其他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寻求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方法和技术。围绕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理念,调整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4]。

三、质量标准的研制

(一)专业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

为了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梳理了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确定专业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即对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第二课堂、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等主要方面找准了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二)专业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定位

①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既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5],同时满足服务区域或产业对专业能力要求、合肥学院相关标准要求、专业认证标准等。

②人才定位。服务区域以服务安徽省和合肥市为主,同时辐射周边省市地区;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生化产业、轻工产业、生物材料等产业;

2.毕业要求及职业能力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生物工程类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结合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从工程知识角度、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个人/团队的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细化本专业的12个毕业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出生物工程专业毕业5年左右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标准

根据生物产业或行业用人岗位能力需求,融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借鉴德国办学理念,以学生能力输出为导向,反向设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理念。作为地方院校,紧跟安徽省生物产业的三大需求,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企协同培养学生工程与实践能力。

4.课程建设标准

以学生能力输出为导向,从“学科逻辑体系”向“能力逻辑体系”转变,按学生能力输出重新组织教学结构,以能力单元构建模块化课程,以支撑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优化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通线上线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以能力产出为导向的N+2过程考核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引入 “workload”自主学习的课程考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5.教学师资队伍基本标准

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组成及数量高于生物工程专业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即生师比不高于12: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5%,其中35岁以下专任教师具有100%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40%,有工程背景的比例高于60%,以满足应用人才培养的需求。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标准

引进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建立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质量标准,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完善课程目标、毕业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体系,引入多元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动态持续地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提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制定生物工程专业模块化建设标准,制定主要模块化课程教学标准,实习、实践和过程考核等实践环节教学标准,明确各课程与环节的质量要求,形成及时反馈闭环控制与持续改进机制。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将进一步持续改进,后续研究中,将根据新工科发展,拟开设多学科、跨学科模块课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新需要,形成开放式的专业质量标准,适应生物经济时代新一波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需求。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模块化教学质量
中药材黑及草质量标准研究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落户山东诸城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模块化住宅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全国轻工业质量标准工作大会在京召开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