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科大学生不同心理状况的研究
2021-12-30陆伊人刘张沐泽陆宇超毛思宇
陆伊人 刘张沐泽 严 格 陆宇超 毛思宇
(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 200237)
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重点。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先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值得重视。那么根据调查,就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状况来说,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相对而言是比较健康的,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堪忧。
一、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简单报告
根据一项公开的全国12.6万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显示,将近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但是只有极少数学生得到了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治疗方面的帮助,绝大部分没有或者逃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要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有极为复杂的多样性、多种因素的交织性的,可能有外界环境的因素,也可能是本身的心理素质,也可能是遇到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等。总而言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非那么良好,因此本篇研究报告会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原因的报告以及总结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案,并着重在文理分科的学生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状况,对心理健康会有如何的影响这一问题作具体阐述。
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根据报告来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多,根据互联网的数据统计,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①社会就业压力:随着高校数目以及其专业的扩增,高校学生与日俱增,大学生并不是什么稀奇群体,竞争的压力便不断上升。社会向大学生们提出了日益苛刻的用人标准,人才市场的各种潜规则深刻地刺激着他们的心理,既希望手中握有更多的机会,又担心失去原有的保障,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面对着人生一条重要的分岔路时,大学生们难免会感到迷茫,这种压力感和紧迫感就越明显,以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就感到紧张、恐惧,心理方面的问题便随之而来。②学校环境压力:这或许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甚至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要熟悉陌生的环境并认识很多陌生的人,而且也没有了自己一人的房间,马上到来的是集体生活。吃饭靠集体食堂,衣食住行、经济开支、待人接物等都要自己学会处理,学着去从一个大人的角度看待一些新问题,大学的饮食习惯、气候环境条件、地区方言、作息习惯以及卫生习惯等都会与自己的舒适区产生摩擦。这些问题多多少少都使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感到有些不适应,对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加之中国中小学应试教育制度以及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照顾,都让大学生在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上有所缺失。一旦没有能融入新环境当中,大学生的心理方面也会产生一些问题。③学习成绩压力:来自各地的大学生,刚刚走过了他们认为非常难熬的高中时代,从这三年走过来的各位大学生不少同学不仅是学霸,还做过学生干部,并且有拿过很多荣誉奖状,他们以一种非常自信的心跳走进了大学里。但是进到大学之后,这可是一个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新环境,有些同学会发现以前在高中时的学习优势没了,这种意料之外的打击会让一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然而,学习成绩在大学里面并不是唯一的竞争点,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更能突出自己优势的,当个人的整体能力放在一起作比较的时候,总归有些差距,有些大学生便会产生自卑情绪,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④家庭教育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所处的家庭的整体环境,会对一个孩子的性格以及心理都有影响。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比较开明的父母,其教育方式更利于子女形成乐观、积极向上、善于思考问题这些良好的品格;相反,思想较为传统,较少考虑孩子感受的父母会使子女形成谨小慎微、缺乏自信、不善于沟通等不太好的特点;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缺乏对孩子的认可和关爱,孩子便会感到孤独绝望,严重的还会有反社会心理;当然了过分溺爱孩子、过分地保护孩子则也会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不足。多数父母把希望寄托于他们自己的子女身上,望子成龙,这种心情很好理解,但是这并不证明它不会让孩子们在心理上承受很大的责任,一般来讲学习上的成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反馈,所以父母的期望已经渐渐成为大学生不想面对但又必须承受的心理压力。⑤自身的个性导致的压力:比较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是自私和自卑。有些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上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以及团体,由此会导致人际关系较差,而且个人愿望无法被满足的痛苦会时常困扰他,这些问题会陪伴着他、使他焦虑,在遇到这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会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陷入到自我利益旋涡中,心理健康的平衡状态就很难达到了。自卑者也不占少数,他们妄自菲薄,会一直关注别人的优势,总会放大一些挫折困难,还会忽视有利的条件。经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运道好,把自己的失败归功于自己能力差。更加严重的是在外貌和经济条件方面嫉妒他人、夸大他人,贬低自己。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负、敏感多疑、压抑自闭、戾气较重、优柔寡断。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结论分析
在我们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我们的数据显示,90%左右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是基本满意的,而仅有10%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并不怎么满意,同样也是9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以及大学生活非常重要且认为心理健康对于自身来说很重要,而10%的学生则认为不重要,从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入手,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对于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做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其中首先不难看出,其实全国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大学以及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都是比较满意的,而且我国的大学生对大学这短短的几年时间看的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定自信的基础之上,可以深入地探讨,大学生无论如何所需要面对的各方面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社交压力等都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从数据可以得知社交压力在大学里面却是带给大学生最大的压力,的确,因为在大学里面,作为刚刚进入这个小社会的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或许还会加入很多不同的校内学生组织去充实我们自己,在这样一种小型社会里面工作也好、学习也好,我们难免时时刻刻注意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走得或近或远,遇到问题怎样去处理等。
四、文理分科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讨论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的,是错综复杂的,是有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的。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事情便是学习,因此我们意识到,是否学生会因为专业、选科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心理变化,从而导致心理健康的差异性呢?
首先,对于文理分科一词的概念是有明确的界定,在国内,高中阶段就进行文理分科,即在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上,文科偏重于政治、历史、 地理的教与学,理科偏重于物理、化学、生物的教与学,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高考的导向作用下,学校在高中阶段(一般是高二)将学生划分成文、理科学生,将他们组织在文、理科班中,对文科和理科科目进行不同要求和各有侧重的教与学的行为。透过社会学的角度看,高中文理科学生是指在高考的影响和学校的组织下,对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进行了初次定位的高中学生。其中文科生(理科生)是指为参加高考文科(理科)类考试,基于自身智力类型和个性特点并受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的影响,而选择加入学校组织的文科(理科)班进行学习的学生。
根据对高二文理科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文科生重文轻理、理科生重理轻文的竟占 70%以上,只有少数优秀生能全面发展,但他们占的比例很小。这就是文理分科的弊端,这一弊端显然不符合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并且另一方面,这种偏科现象已使学生心理形成定式,这样下去的后果必然是导致理科生缺失人文精神,文科生缺乏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文化危机。那么文理分科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产生了偏科影响,结合文科学生由于对文学、文字的学习比较深刻,因此更容易偏向于事物的感性理解,对应的理科生则更偏向于理性的理解。这会导致文科生的心理状况相对于理科生更容易不稳定。有研究表明,随机抽样同院校、同地区、同年龄的同等数量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文科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占比是高于理科生的。这大致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即限制了同等环境、同等年龄等条件下,文科生的感性思维更加强烈,受到的心理波动更紊乱。可能在理科生看来比较正常的事情,在文科生的眼里就成了影响其情绪和心理的原因。
但是,有一点值得强调,文理分科的概念对于心理健康的状况并非直接因素,这意味着“文理分科”仅“可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判断产生差异,但并非直接导致心理健康产生异常的直接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文理科的分科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参考因素,可以在诊疗手段、研究过程中考虑在内,但不能直接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
五、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概述
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疗来讲,这成为当代心理健康方面重要的一环,甚至从高中开始,都会有开展心理课程,到大学,心理课程显得更为重要,而且对于年轻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更加重视,大学生活是极为复杂的,有着种种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以及社交压力。在大学里,大学的工作者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们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他们自己的长处,以此来进行学生需求上和心理期望的调整。而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多多进行心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首先要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只有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确保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如何与他人良好的沟通,避免矛盾,在社交过程当中尽量使自己丰富内心;还有就是要做到合理地释放压力,做一个积极的思维者,并掌握一些排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和朋友以及老师去沟通倾诉,也可以去参加户外活动等。现代社会如此多元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需要自身、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和努力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当然还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