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策略

2021-12-30刘赛男魏秋平李劲风蔡圳阳杨华明

科学咨询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一体共生研究生

刘赛男 肖 柱 魏秋平 张 毅 李劲风 蔡圳阳 杨华明*

(1.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后的一环,研究生作为国家大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1]。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因地制宜,充分贯彻国家、地方创新创业政策,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并取得了可喜成就。然而,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较为滞后,尚无成熟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学科基础、研究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均有优势,因此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学科基础,探索更有效的“双创”模式。

一、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

“共生”是生物学的经典概念,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合作,从而达到互惠的关系。利用共生理论来探究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进一步创建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科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又为学科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活力。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并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学科资源,如课程资源、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实践场地等[2]。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也可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精神、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促进了生源培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基于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可以为学科建设带来新机遇,促进学科与社会、工程实践接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能够成为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支撑,加快“双一流”建设。

(二)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知识的运用、创新、转化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兴趣、创业能力的培养。

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以及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帮助更多研究生成功创业,既解决了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发展。

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思想,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贴近,帮助学生将知识有机结合并熟练地应用于生产实际中,优化教育结构。

(三)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总体来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密不可分,借鉴生物学经典理论中的共生理论,能够正确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模式不是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也不是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而属于对称互利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

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就是以实现学科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为目标,从课程体系、师生共创、校企合作等多个维度不断强化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创建两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共生环境,为培养创新创业型研究生创造有利条件。

二、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本文以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为对象,对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构建策略。

(一)课程体系

传统研究生教育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一般并未涉及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虽然专业课教师会鼓励学生创新性地思考问题,但大部分专业教师一般没有创业经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为此,学院创新性地开设了面向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程,上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由任课老师以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案例为切入口,讲解关于创新创业相关知识;邀请本专业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进课堂,交流自己的创业历程;邀请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为我院研究生提供与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法规讲解;建立课程资源库,包括网上课程、创业政策汇总、创新创业竞赛类资料、创业素质测评、创业模拟实训等各项资源,并积极鼓励同学分享创新创业资料,经老师审核后也可上传至资源库中,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另外,由于我院学生均为工科学生,对创业过程必须的营销、财务、法律等知识涉及较少,因此也鼓励有创业想法的研究生在校内选修相关课程。

(二)师生共创

面向全体研究生组建创新创业兴趣小组,招募导师后开展团队式攻关训练。研究生分工合作,开展创新项目,比如矿物基抑菌生活用品、含天然矿物微粒的亲肤型自感应纸尿裤、天然纳米矿物基止血剂、多元新型电池等。各组由导师进行监督指导,促进师生联动思考,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根据各个团队的研究进度、研究成果,挑选具有创新创业前景、拥有核心技术专利且具备初步产业化条件的师生共创项目,重点培育,最终遴选出最有前景的几个项目,形成展示产品,探索有效的商业模式,参加学校、省级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进行集中训练,锻炼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合作

学校及学院能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详尽的创新创业通识教程、充足的科研条件、后勤保障等等,但是校内教师大部分没有创业的经历,许多创业的细节性的东西了解得并不全面,因此在这方面不能给研究生们提供足够的指导。我院各专业均为工科专业,平常与企业合作紧密,且我院有许多创业成功的优秀学子,因此学院联合这些优秀的企业,带领有创业想法的研究生走进企业生活,感受创业文化、了解创业过程,进行为期半月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环节,了解企业一线的生产生活。同时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创业文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企业的解决对策。此外,还与企业建立项目合作,让研究生加入到企业的创新项目研究中,让研究创新与市场动向紧密结合。

本教育模式的实施让研究生们掌握了扎实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学科的创新研究项目时,能自然地让两类知识高度融合,发酵产生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目前学科已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5项。

三、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SWOT分析及优化对策

(一)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SWOT分析

运用SWTO分析法[3],系统地分析了该教育模式面临的现实情况。

1.优势分析

研究生掌握着行业前沿动态,是专业技能的载体,同时在他们身上也蕴含着更多创业成功的可能。将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引导研究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型”创业,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面向我院全体研究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在师生共创过程中对具备创业条件和有强烈创业意愿的研究生团队大力扶持,全力助其创业。这一举措打破了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重大学生、轻研究生的局面。

2.劣势分析

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模式,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与我无关,仅仅将这门课程当做完成学分要求,思想还未得到转变。其实培养出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仅只在创业的过程中用得到,将来走上任何工作岗位对个人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机会分析

目前我国正大力营造“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培养各行各业的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助推我国尽快向创新型国家转变。创新创业政策一片向好,国家、地方政府都会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拥有创业点的人才相比从前更有机会成功创业,也为我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中南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输送了不少创新创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4],校内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充沛,实践平台完善,合作企业众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众多便利和保障。

4.威胁分析

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竞争激烈。创新创业已成为世界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不进则退。因此,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学院,都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创新创业成果,都需要不断探索,共同进步。

部分研究生科研压力大,易引发学术不端行为,要在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防止学术诚信问题给研究生创新创业与长远发展带来威胁。

(二)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对策

持续优化基于学科的“一体共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总结成功经验,持续改进不足之处。例如针对个别研究生认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本人无关的情况,可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向研究生强调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职业生涯的益处,以真实案例打动研究生;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诚信失范行为等不良行为的预防问题,要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列举国内外学术不端行为、诚信失范行为对个人发展带来的恶劣影响等实例,强化教育引导……总之,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与学科建设有紧密的连接纽带,可以强化两者“一体共生”关系,使两者有机耦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促进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一体共生研究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同频同向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