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年轻班主任与“熊孩子”的相处之道
2021-12-30蒋越峰
蒋越峰
(昆山市城北中学 江苏昆山 215300)
一位刚毕业孩子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作为您的一名学生,一个孩子,在我去往更广阔的天地后,常会想起您的教诲与点悟,令我不无欢喜地想到青春中一个重要的人,给予失落的我自信,给予迷茫的我目标,给予成长的我一双翅膀,让我得以振翅翱翔给青春一个圆满的答卷。”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班主任在带班时能够始终充满热情与信念的原因吧。其实我们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是能够给予孩子以正能量的,是能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帮助到他们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熊孩子”们。
案例一
甲同学的妈妈一大早给我打电话:“早上检查孩子作业,发现他什么都没做,被我骂了一顿后,早饭都没吃就出门上学了,请老师在学校进行批评教育。”我说要不要给孩子准备些吃的,妈妈还在气头之上说让孩子饿着好了。言语之中对孩子有着一些抱怨和舍不掉的关心,她是一个单亲妈妈,对孩子倾注了所有,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较重,难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我去班级一看,孩子正在埋头补作业。我把他喊了出来,说:“这杯米稀给你,你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你没吃早饭。”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个好孩子,我有着我的坚持与希冀。关于作业未做的事情我只字未提,我相信他会有合理的解释,而这个解释我并不着急知道,我想让他好好先吃个早饭更为重要。
课间和孩子聊起作业的事情,我少有批评,更多的是聊到了他对妈妈的重要性。放学后,孩子妈妈给我发来短信,大概意思是:孩子原本放学后就离家出走,不回家。现在回家和我说了对不起,也让我再次感谢班主任的给的早饭,超级暖心。
后来,我又收到了甲同学的信,他写道:“许是年轻的缘故,您有精力,有希冀,对一个您认为可能的好学生加以超越教师工作所限的教育,毫无疑问您成功了。”他还说:“老师是大自然的画家,在黑夜里拿出光辉四耀的画板,在庞大的黑幕上点上一颗颗星星。我也许只是星空的一颗,但一定是闪烁的最欢快的那个。记得您在画我的时候,画了几次都黯淡下去了,但您画啊画,终于把我画了上去。夜深了,怀揣着对您的爱与尊敬合眼,会是个好梦,我坚信。”
他们是青春期的孩子,和同学闹矛盾、和父母吵架,在学习上偷点懒都是正常的事情。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尽力保证他们前进的大方向正确,即使他们偶尔开小差,也请对你的学生充满希冀,并坚定的相信这一点。
案例二
这一年的9月1日,正好是周末,我正好需要接手一个全新的班级,一个传说中有着“四大天王”的班级。我提前准备了各种墙贴和绿植,约上了“四大天王”中的两位,一起在开学前的那天周末,一起布置教室,想着趁这个机会多了解他们,也侧面多了解班级。
很多老师都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些孩子,不看学习成绩的话,还是蛮可爱的。”我喊来的两个孩子很认真的布置着教室,完全看不出他们曾经“声名在外”。
当晚,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给我发来信息,说孩子回家之后很开心,感觉新的班主任要重用他,他要好好表现。
第二天,班上学生就发现了教室的与众不同,我和大家说,这是那两个孩子的功劳,让我们给予他们掌声。
在这之后,我总会有挑选性地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布置教室:圣诞节的窗贴、读书角的绿化。一起准备惊喜:运动会或者儿童节时趁孩子们吃饭,在他们每人桌上放一瓶旺仔或者是一张印好的班级合影。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却班级文化建设有关的活动,多带着所谓的“熊孩子”一起参与,他们或许有很重的厌学心理,或许与学习无关的玩闹想法他们也有也很多。但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对班级建设充满热情,而且认真负责。即使成绩上不见起色,班主任也要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案例三
乙同学在班上并不受欢迎,他在课上喜欢发呆或者自说自话,在课间喜欢高声喧哗或者追逐打闹,对于老师的批评反应不大,在大家心里他是一个不明事理、随性而为的小孩子。他的“光荣事迹”我在接班之前便有所耳闻:爬上学校的楼顶、躺在教室前的走廊、去其他班级门口大喊大叫、带着水果刀来学校,等等。
9月7日,我走进教室,乙同学一脸兴奋的拿着物理作业本给我看,说他最近的物理作业分数越来越高,93、94、95、96,今天97分了。旁边的同学告诉他那个是批改日期。他一脸惊讶,我也忍不住被他逗笑了,其实再“熊”的孩子也有很可爱的时候。
我会时常与他闲聊,有的没的、有说有笑。慢慢了解他的想法,争取理解他的做法,也争取让他在遇到问题时,不要冲动,找我商量解决办法。
他今天又带了水果刀来学校,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主动拿过来交给了我。我发现我并有生气或者惊讶,我更好奇他的理由。我问他;“为什么带水果刀?”他告诉我说:“他中午想吃火龙果。”真的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我让他中午来我办公室吃,还给了他一把勺子,吃起来方便。他吃得满嘴都是红红的,这孩子真可爱,我那时又一次觉得。
我觉得他对老师的发火生气可能已经没什么感觉,可他并不愿意让我这个关系还不错的“朋友”难过与难做。于是很多事情正常了很多,也简单了很多。
多去了解“熊孩子”,多去理解他们所做的“熊事情”背后的原因,少一些批评与责备,我想他们这些已经受够了,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关心和照顾他们。多一些热情与坚持。放假时,他们与我道别,不再是“老师再见”,而是变成了“老师,我会想你的。”我想这就是与“熊孩子”的相处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