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2021-12-30宋宜达
宋宜达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我们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 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人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 “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明确指出: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 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数据显示,在全国7.7 亿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占比约为20%,远低于德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比超过80%的水平;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6%,远低于日本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级技工占比50%的水平,非公企业、小微企业的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1]。具体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一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近几年,各地相继推行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纷纷加入“抢人大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集聚人才。人才越聚集,就越容易将现代产业的科研成就和经济效能激发出来,从而形成 “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链[2]。但是,一些地方为了盲目开发,吸引到的人才可能并不适合当地产业结构,如果不能按经济发展的需要来使用人才,不仅达不到效果,还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浪费。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链的精细化分工对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产业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界限不分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缺乏产业经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大,导致培养的人才和市场脱节。此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企业管理观念落后,再加上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现象依然突出。
三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90 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成为职场主力军,他们对于就业环境、晋升空间和自我实现都有着强烈的诉求,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追求从生存权益向发展权益转变,从物质权益向民主权利、精神权益转变。当前,高技能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充分重视,但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仍然存在,人才发展渠道不宽、上升通道不畅、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3 新形势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产业人才身处生产制造领域前沿,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人才队伍,才能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一要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抓好人才培育和引进。各地政府应将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及企业技术需求,对重点产业领域关键人才特征、需求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查分析,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对人才工作成效进行评估,例如,针对人才引进工作,可以从人才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研发团队建设、对产业发展的带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提升引才实效。
二要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关键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要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推动建立技能教育、技术交流常态化工作机制。要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重新界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要联通教育链、产业链,紧紧围绕产业链用工缺口打造人才链,做好“校企互通” “校地互动”,加快产教融合[3]。
三要推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是建设产业人才队伍的重要任务。要鼓励企业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主体责任,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向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提升技能,打造一批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四要创新产业人才发展制度。产业人才突出的是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贡献能力。要拓宽产业人才发展空间,打破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的界限,完善按技术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要加强产业人才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一套科学规范、企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推动产业人才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4]。要提高产业人才政治待遇,发展生产一线工人、技术能手特别是优秀青年工人入党,增加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
五要营造重视产业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树立工匠典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各级工会、行业协会要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多渠道征求和听取产业人才意见建议,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