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三五”期间草原鼠害危害与治理
2021-12-30侯秀敏连欢欢
苍 浩 ,侯秀敏,连欢欢
(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8;2.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8)
1 青海省“十三五”草原鼠害为害基本情况
青海省草原鼠害主要害鼠种类为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fontanierii)和高原田鼠(Pitymysirene),具有面积大、危害重、分布广的特点。“十三五”期间全省草原鼠害发生面积约773.4×104hm2,危害面积约573×104hm2,其中高原鼠兔危害面积470.6×104hm2,约占危害面积的77%以上,平均有效洞口数约为248 个/ 公顷,在全省各地的各类草原上均有分布; 高原鼢鼠危害面积121.8×104hm2,约占20%,平均新鲜土丘数约为222 个/ 公顷,主要分布于环湖及海东地区;其他鼠害主要是高原田鼠、根田鼠(Microtusoeconomus)发生面积310×104hm2,危害面积15.26×104hm2,约占3%,平均有效洞口数约为949 个/ 公顷,主要分布于果洛州玛沁、甘德、达日县等地区。
2 青海省“十三五”草原鼠害防控情况
2.1 防控面积与投资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投资草原鼠害防控资金5.8亿元,防控草原鼠害面积1 086.6×104hm2,建设招鹰架32 743座、招鹰巢8 212座。其中,三江源区保护与建设项目投资防控草原鼠害资金4.63亿元,防控草原鼠害面积800×104hm2;祁连山保护与建设项目投资防控草原鼠害资金9 463.7万元,防控草原鼠害面积195.28×104hm2;草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投资防控草原鼠害资金7 541.18万元,防控草原鼠害面积158.06×104hm2。
2.2 防控技术与方法
高原鼠兔、高原田鼠防控技术主要采用C.D生物毒素+燕麦混配毒饵人工投饵的方法,部分地区采用架设鹰架巩固其成效;另外,部分县采用植物源新贝奥杀鼠颗粒毒饵人工投放防控高原鼠兔;果洛州玛多、玛沁县新近又采用人工建造洞穴吸引害鼠天敌控治害鼠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高原鼢鼠主要采用人工弓箭捕捉的物理防控方法和人工探洞投饵法进行防控。
2.3 取得的成效
2.3.1 整体来看草原鼠危害面积和程度有所下降 “十三五”期间草原鼠害发生面积基本与“十二五”相当,但危害面积有所下降,面积从最高时的653×104hm2下降到约573×104hm2左右,大多数地区草地鼠害由重度危害转为中度或轻度危害,危害程度有所下降,有效洞口数也普遍下降。通过多年防控,全省草原鼠害危害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危害程度下降,防控区草原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草地生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2.3.2 草原鼠害生物防控格局已经形成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在草原鼠害的防控中己全面形成生物防控的格局,生防防控面积累计达1 086.6×104hm2。同时,积极推广应用了鹰架招鹰控鼠、洞穴招引天敌、不育剂、鼠夹、鼠箭等物理防控技术和种草施肥、围栏封育等生态调控综合治理技术,开展草原鼠害防控成效的持续巩固。生物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即保护了鼠类天敌,又避免了使用化学农药对鼠害天敌和其它生物的伤害,鹰、狐狸、鸟类等天敌动物随处可见,草原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加。
2.3.3 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不断提高 近些年,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草地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草地生态退化的现状得以初步改善,鼠害治理成效显著。项目的实施主要采用鼠害防控、“黑土滩”治理、草地补播改良、围栏封育等综合治理技术,不仅有效控制了项目区鼠害,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牧民群众也体会到生态向好带来的好处,如泽库、河南县由过去草原鼠害猖獗,草原退化十分严重,牧民群众普遍贫困,牧民的观念也从“不杀生”到现在主动开展鼠害防治,已形成草原鼠害防控牧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牧民群众觉悟改变,保护草原的意识不断提高。
2.3.4 果洛州率先在全域内实行草长制 果洛州创新草地生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属地责任,不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发展管理长效制度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19年率先在全域内实行草长制,将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项责任逐级落实,紧盯责任目标,落实责任人,各县鼠害防控区的乡、村、社干部责任到人,牧民管护员职责清晰,年度考核规范,制定了严格的监督制度和奖惩办法,为全州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保驾护航,为全省草地生态保护积累了值得在全省推广应用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
3 草原鼠害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草原鼠害防控后反弹较快
青海牧区海拔高,草原鼠害面积大、分布广、基数高,害鼠种群繁殖能力强,数量增加较快。目前,青藏高原适宜高原鼠兔、高原鼢鼠栖息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草地退化现象依然严重,鼠害防控后2~3 a发生反弹是普遍现象,鼠类群落和种群的变化对草地植被产生直接影响,而植被变化又是所有生态因素协同状态的综合体现,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链间平衡状况尚未建立起来,生态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是当前青海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3.2 高原鼢鼠防控缺乏有效技术
青海省高原鼢鼠防控一直采用人工弓箭捕捉法,防控技术单一。鉴于目前各大制药公司对高原鼢鼠鼠骨的收购数量有限,再加上各地掌握鼢鼠捕捉技术的劳动力人数较少,年龄普遍偏大,擅长人工捕捉高原鼢鼠技能的劳动力匮乏,全省范围内高原鼢鼠鼠害大面积防控同时开始,很难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足够的捕捉熟练劳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鼠害防控,捕捉技术不熟练直接影响防控效果,所以改变现行高原鼢鼠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3.3 治理区域缺乏有效监测 对防控效益难以评估
青海省长期开展草原鼠害防控,“十三五”以来,年均防控面积217×104hm2,草原鼠害防控力度较大,草原鼠害防控后虽对其防控后的效果进行调查,防控7 d后防效达到90%以上即为防控合格,但对实施的各类草原鼠害防控项目区域防控后3~5 a间害鼠种群、危害区域、牧草产量、物种多样性变化等没有开展系统有效监测,对其防控后的害鼠种群反弹规律掌握不清,对不同害鼠种群的发生、危害蔓延速度没有做过系统调查,这样一来,对鼠害防控后的中长期效益不能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估,对草原鼠害治理后的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都缺乏系统研究。
4 对策与建议
4.1 防控结合 注重生态平衡
目前,青海省草原鼠害依然危害严重,在鼠害危害严重的区域,如果放弃防控,任其自然演变,必将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为害鼠入侵和繁衍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与环境,促进害鼠的快速发展,形成草地退化引起鼠害肆虐,鼠害又导致草地进一步退化的生态灾难,所以,要加强监测,合理规划,采用生物防控措施有效防控,实施综合治理有效改变草地鼠害的适生环境,提高草地的质量,注重生态平衡。
4.2 建立草长制 压实草地生态保护责任
一是各县在集中普查和连续多年定位监测,充分掌握草原鼠害分布区域与危害等级的基础上,对危害区域整体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整村整乡连片防控;二是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监管制度,可依照果洛州“草长制”管理模式,建立乡长、村长、管护员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制、项目效益问责制。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管理,严把各类项目工程质量关;三是开展草原鼠害新型技术防控试验示范研究,如夏季防控鼠害技术,直升机撒施药防控草原鼠害技术,为全省草原鼠害防控探索一条高效快捷的防控模式与方法。
4.3 产学研结合 开展草原鼠害长效治理技术研究
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草原鼠害长效治理技术研究,开展草原鼠害防控后的长期定位监测,对防控效益系统科学评估,对其经济和生态阈值系统研究,以探索鼠害治理长效机制,特别是高原鼢鼠治理建议采用人工捕捉方法、生物颗粒毒饵探洞投饵法、草地生态综合治理法进行有效防控。
4.4 以草地生态保护为基础 全面贯彻草地鼠害综合治理
实施以生态治理为核心内容的草地鼠害综合治理应该是今后草地鼠害治理的主要理念,应着重配合草地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在轻度危害草地,保护好天敌,适度利用,持续保持害鼠种群低密度,促进草地生态自然调控;在中、重度危害地区必须通过药物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种群数量,控制已经泛滥的鼠害,同时开展补播+禁牧+轮牧等综合措施,科学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减轻草地放牧压力,使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自然恢复,有效发挥生态因子的调控作用,恢复草地生态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