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与探索
2021-12-30岳梦琳刘志平张小敏马素丽
岳梦琳,刘志平,张小敏,马素丽
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任务,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值得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思政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直都是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它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2]。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隐性教育,它通过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两者在育人体系中皆举足轻重[4],且相互补充。
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课程思政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健康为“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6],而护理的宗旨就是帮助病人适应和改善内外环境的压力,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7]。护理是护士与病人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要求护士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如崇高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突出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8]。这些素养不是人天生具备的,而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9]。因此,在医学生的培养中融入素养相关的思政元素是社会的要求。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专科护理为例,人文相关的课程如护理人文修养、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为必修课程,但也是考查课,而如职业素养、美学概论、沟通与礼仪均为选修课。这在无形中弱化了医学人文课程的作用,难以引起医学生的重视,且医学人文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使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临床实践脱节,最终导致人文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使学生对人文精神缺乏深刻的认识[10]。
1.2 课程思政是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求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主要研究和阐述如何对外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它既包含三基理论(医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和护理学基础)及技术,还包含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8]。但以往课堂教学中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如疾病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等,而对于社会心理状态的评估、心理护理等人文和社会知识被“退居二线”[11],使外科护理学本身的内容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外科护理学课程的趣味性显得格外重要。
将外科护理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人文因素等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各领域中得以关联和优化,既可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冰冷骨骼”上,生发出医学人文、职业认同等“血肉”,使外科护理学成为一门有“温度”的学科[12]。同时也积极响应了习总书记提出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
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将思政元素融入医学类专业课程,并非一股脑地把所思所想到的思政元素都搬到医学课程上来,而是要突出思政元素的医学味,使医学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育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如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时,在渗入“爱国”“辩证思维”“法律意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护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上”的教育,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医者仁心”教育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把护生培养为“有温度的护士”。
2.1 外科护理学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习总书记提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见在总书记心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以“治病救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为己任的护士更应该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外科护理学课程中我们会将“生命至上”的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如在损伤病人的护理章节里,有一知识点“现场急救的原则:①保存生命;②恢复功能;③顾全解剖完整性”。课堂上,我们利用情景案例(窒息合并骨折病人的处理),其中一种处理方法是“由于病人骨折处剧痛,护士就先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待固定好后发现病人已死于窒息”,学生看了后哄堂大笑,在学生对该种处理方法嗤之以鼻的同时加深了对“保存生命第一”“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的理解和记忆,也使“生命至上”的原则悄无声息地植入学生心中。课后,给学生设置视频作业,如观看《急诊科医生》中1例精神分裂症者在急诊室门外持刀闹事导致1名医生惨死的片段,引发学生思考为何医生何建一在警察决定击毙精神病病人时,却坚持劝导病人放下手中的刀,欲和平救出人质?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生命至上”的意识。从而响应了“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要求。
2.2 外科护理学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还是人学[14],古代的名医神医也多是品德高尚之人,故医学也被称为“仁术”[15]。现在人们也多用“仁心仁术、德医双馨、大医精诚”来赞誉医务人员[16]。对护生而言,高尚的医德医风、厚重的人文修养、独特的人格魅力等职业素养,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课堂知识传授就能养成。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17]。如果学生不亲其师,又如何能相信老师所讲的呢?同理,如果病人不亲其医护人员,又如何相信护士是真正在为病人好呢?为使学生明白该道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言传身教。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自身修养,在授学生外科护理知识的同时,注重观察学生、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甚至思想上的疑惑,如提醒学生及早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实习过程与参加专升本辅导时间上的冲突如何解决等,即从学生需求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外科护理知识的传授出发。师生如此相处,那么护生(士)应如何与自己的病人相处呢?我们会给学生设置视频作业,如观看《心术》中在赖月金死后,他父亲又领着其弟弟来找梅小护的片段,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赖月金的病没治愈,而其父又给医院送来他的弟弟?为何赖父带小弟弟去看病不去门诊找其他人,偏偏去第一次偶遇梅小护的地方去等梅小护呢?”。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把病人作为一个患病的人,而应是亲人,从而在生活上、思想上全方位地进行照护。
同时,在外科护理的实验教学中,如伤口护理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和病人,将在临床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乙醇是否可以带到伤口里?伤口处理时病人疼痛如何处理?”在一种较为轻松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将外科疾病、医学人文和护患沟通技巧相结合,联系实际切入,从而启发学生产生“爱伤”观念、尊重病人,学会护患换位思考,与病人达到共情[18],从而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以此响应了“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1]的要求。
2.3 外科护理学教学与爱国教育相结合 评价一个人的最核心尺度是道德,而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作为医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才能在关键时刻逆风而行,挺身而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可列举我国在外科事业中取得的各种成就,融入爱国教育内容。如在“烧伤病人的护理”讲授时可给学生简单描述我国在烧伤领域的成就,如在1958年,原广慈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成功抢救1例烧伤面积89%、Ⅲ度烧伤23%的特重度烧伤病人,致使“烧伤面积超过80%难以生存”的定论被打破,国内外的烧伤治疗纪录被改写,也让我国烧伤外科治疗水平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2.4 外科护理学教学与辩证思维教育相结合 我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吴阶平曾指出“医生最需要辩证法”,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必须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9]。同时,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旗帜[20],外科护理学作为自然科学,辩证思维无处不在。如乳房囊性增生病,共性的是病人表现为乳房胀痛和乳腺结节,个性的是部分病人的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治疗时如果单纯地治疗乳房疼痛,而忽略了整体内分泌的失衡就不能使病人得到根本的治疗[21];另外,乳腺结节如果是单纯性增生属于良性病变,一旦出现不典型的增生就容易恶变致癌,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强调动态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看待每一种疾病,理清共性与个性、客观与主观、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
2.5 外科护理学教学与法律意识教育相结合 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医学生作为公民,只有熟悉了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目前医学院校多数都开设的有卫生法规课,但基本都是选修课且枯燥无味。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融入法治意识教育,如在讲钾代谢异常病人的护理时,我们可以把高钾的危害联系安乐死药,同时告诉学生私自卖“安乐死药”是违法行为,我国目前对安乐死是持反对态度的,从而启发学生安全用药,依法用药。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不仅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生命安全的思考、对职业素养的审视,把“思政”融入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推动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医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教学设计理念[22],努力实现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