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分析

2021-12-30刘媛华

科学咨询 2021年23期
关键词:导论系统工程思政

刘媛华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

课程思政是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要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教学中深刻认识课程中的思政内核、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系统工程导论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工程科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它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系统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对所有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1]。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系统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原则和途径,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切合点,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系统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切合点,在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知识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本课程系统地讲述了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包括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模型、系统优化、系统评价和预测决策等方法。近年来,我国许多支柱产业和领先行业都引入了系统工程理念和方法,如航空、航天、煤炭、电力、金融、保险及政府部门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系统工程导论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思维能力目标任务为核心内容,整体规划、系统布局,以围绕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观、系统思维”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事物能力的鲜明特色为教学使命,以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混合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在理论教学、实践互动环节及实验环节创新科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课程中蕴含的系统思维、大局意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形成协同效应。

系统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3点:

1.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观察社会,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注重系统思考、坚持问题导向、采用系统化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大局意识、解决问题时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直的品格,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系统工程导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途径与分析

系统工程导论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专业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领,培养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和责任感。这是教师应在努力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最重要目标。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识别并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2]。本课程应从以下途径挖掘思政素材。

(一)在系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寻找思政元素

系统工程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系统思想及其初步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在系统思想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曾阐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西周时,我国出现了有关世界构成的“五行说”;东汉时,张衡提出“浑天说”;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中阐明了不少朴素的系统思想和运筹方法;医学典籍《内经》包含了丰富的系统思想;《易经》也被认为是朴素系统思想的结晶。而在古代的工程建设上,都江堰最具代表性和系统性。整个工程具有总体目标最优化、选址最优和自动分级排沙、利用地形并自动调节水量、就地取材及经济方便等特点。另外,万里长城的修建、古代铜的冶炼方法等也都具有系统思想。

可以看出,中华五千年文明凝结了无数的智慧和经验,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师可以从中提炼和挖掘相关内容,让学生感受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系统工程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二)在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

本课程从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入手,讲解系统模型的构建、系统的评价、系统的预测和决策等。这些知识点蕴含着价值观、哲学、逻辑、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清楚地解释概念、思想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和步骤,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系统思维、统筹兼顾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例如,在有关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等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系统的含义、相对性、局部和整体、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并能从中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三个皮匠”“三个和尚”“近朱者赤”等案例,深入挖掘剖析概念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系统是无处不在的,给学生传授“家国同构”“个人服从组织”“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等理念,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

(三)在实践中体会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教育仅靠课堂上理论概念的提炼讲解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让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去体会,通过实践,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一途径侧重于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

例如,在讲解系统建模的知识点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具体的问题,运用学习的知识及工程想象力、创造性构建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善于对事物进行类比,抓住主要因素而略去次要因素,不盲目看待问题,充分利用群体力量,通过团队协作去发现、质疑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核心意识、辨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

(四)在系统工程的重大成就中获取思政元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青藏铁路”“辽宁舰航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重大工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都是系统工程的重大成就。在系统工程导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我国重大工程项目中系统工程应用的形式和方法,如如何最充分地发挥人力、物力和信息的潜力,如何通过各种组织管理技术,使局部和整体之间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系统工程的成功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结束语

钱学森先生将系统工程定义为一门研究组织管理系统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对所有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辩证思维工具。这门系统工程导论课程不仅要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解决复杂系统问题过程中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步骤及思维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要深入挖掘系统工程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将育人工作落实于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吸取丰富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系统思维和大局意识,使其在解决问题时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协调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正直的品格,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导论系统工程思政
京德智慧高速信息化系统工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系统工程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