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日语中量词“枚”的比较探析
2021-12-30王沈君
王沈君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辽阳 111000)
日语其实和汉语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日语中很多常见的表达都和汉语有很深的渊源。在日语中,常用的量词一般和汉语中是一样的,即使出现差距,也是在长期的演变和实践中形成的。很多词汇在日语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时,人们会将其使用范围和含义扩大,有时则会缩小。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本文在研究的时候主要选取量词“枚”进行介绍,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其在汉语和日语中的异同,以通过一个词汇来了解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帮助人们整理日语和汉语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学习日语。
一、汉语和日语中“枚”的由来
(一)汉语中“枚”的由来
汉语中的量词起源较早。研究发现,最早的量词出现在殷墟卜辞中。当时,量词的适用范围还比较窄,仅表示度量关系。但是,经过发展,量词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量词“枚”应该起源于汉朝,是当时最常见的天然量词之一[1]。
很多文章都曾经用到量词“枚”。《说文·木部》中写道:“枚,干也,可为杖。从木,从支。诗曰:施于条枚。”《毛传》:“枝曰条,干曰枚。”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枚的本意并不是作为量词,而是表示树干。但此处的树干并不是指粗大的树干,而是指细长的树干。而“枚”从树干引申开来,还能得到“算筹”的含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这样写道:“东闾之役,臣左骖迫,还于门中,识其枚数。”孔颖达疏:“今人数物犹云一枚、两枚也。”这更加可以体现出“枚”作为量词的含义。
(二)日语量词“枚”的来源
虽说汉语是日语的起源,但经过长期演变,日语已经逐渐和汉语出现了差别。因此,日语中量词的意思和汉语有一定的差别。日本的语言学家见坊豪纪将日语中的量词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和语,二是汉语,三是外来语。量词“枚”应该属于汉语词。
对这个词汇,日本有一定的记载。日本最早的记载说日本的量词起源于大和时代初期,和中国有一定的时间差,略晚于中国。随着汉字逐渐传到日本,量词在日本的使用逐渐变得更加广泛,刚开始可以说是原样照搬,后来则逐渐开始变化。日本小说《占事记》(公元712年)中对量词的使用很多。日本当时处于奈良时代初期。量词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本土化,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2]。
二、汉语和日语中“枚”的语义
众所周知,汉语量词和日语量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虽然现在日语逐渐自成一脉,但在根源上还是摆脱不了汉语对其的影响。因为两国的语言发展并不相同,所以,当汉语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本土的演化,量词逐渐变化,并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在语义上难免就会出现不同。
(一)汉语中量词“枚”语义的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史籍,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枚”的使用率相当高,适用范围相当广。《玉篇·木部》:“枚,箇也。”在这之后,“枚”的使用就很多了。在那个时候,量词“枚”的使用率相当于现在“个”的使用率。上文已经提到了量词“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它都是作为计数的辅助工具。
后来,“枚”逐渐演化,不仅可以计量各种不同形状的物品,而且可以计量动物和植物等。比如,东汉的《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中就曾经记载:“哀帝建平三年,东莱平度出大鱼,长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这里的“枚”修饰的就是动物。再如,东汉的《金匮要略》:“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这里的“枚”修饰的就是植物[3]。
在南北朝时期,“枚”作为量词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用途更加广泛,计量对象无论大小、长短、方圆、扁平,或有无生命,均可计量,还出现了新的计量对象——人。只是该用法用例较少,并不多见。例如,梁《出三藏记集·道安法师传第二》:“凿齿尝饷安梨数十枚。”又如,《述异记》中记载:“魏时,河间王子充家,雨中有小儿八九枚,堕于庭,长五六寸许。”其中的量词“枚”就是表示人。
(二)日语中量词“枚”的发展
日语中的量词“枚”是汉语传入日本后才出现的。因此,这里的“枚”和汉语中的语义肯定会存在很多的共同点,但肯定也存在不同之处。汉语开始传入日本是在六朝时期。随着汉语的逐步传入,汉语中的量词在日本使用得越来越多。但日语对量词的大量使用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出现的[4]。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引进了很多西方语言。这时,他们对汉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西方语言中没有量词,因此,他们只能从最开始引用的汉语中寻找。而汉语和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使用日语翻译西方文件时,日本的语言学家只能创造一批新的词汇。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语言学家对汉语中的量词进行了整理和归纳,确定了需要使用的量词。经过这样的整理之后,量词的使用量和频率都降低了。但经过这样的整理,“枚”并没有被剔除,反而成为了指称几大类事物的常用量词之一。因此,其语义、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
三、汉语和日语中“枚”的变化和比较
汉语中量词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含义也逐渐扩大。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枚”的使用既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用法,又有新的发展,但总体使用范围还是大大缩小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语中,量词“枚”的使用范围呈现由小到大,又由大逐渐变小,直至萎缩的历史演变过程。
日语对量词“枚”的使用是从刚开始的无到有,之后,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逐渐减少,最后又开始扩大使用范围。但使用范围总是要小于汉语[5]。
在汉语中,“枚”的使用尽管一直在变化,但还是有很多用法是日语中没有的,如称量对象不论是有生命的物体,还是无生命的物品,多呈细长、方圆或扁平状,且所量之物都有体积小的特点。而量词“枚”在日语中指代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物品时,其称量对象都有扁、平、薄的特点。在日语中,一般来说,不同的对象会使用不同的量词,“枚”的使用总是比较单一。而且,由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侵蚀,“枚”在日本逐渐有了自己的含义。
四、结束语
在汉语传入日本初期,汉语和日语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但随着文化的逐渐发展、演变,汉语和日语之间的差异逐渐凸显。量词的使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实,两者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了差异。本文只是对单一的量词“枚”进行分析,从来源到语义,再到之后两者逐渐出现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文化,在进入另一个国家之后,都会出现变化。这种差异是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需要更多的包容性。丰富的量词作为汉语、日语的一大共同特点,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是,汉、日语量词在意义和用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既要利用两种语言量词之间的共通性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把握量词的整体特性,又要注重它们在意义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和独特性与共通性相比,更值得我们关注、比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