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应对研究
2021-12-30邓佳慧
邓佳慧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南通 226600)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而网络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网络发展需求,网络舆论事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由于网络舆论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以及自由度较高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平台作为自己获取信息、表达想法以及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但是,网络新闻也存在出处难以考证、信息真假难辨等问题,一些网民自身辨别能力有限,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当今网络平台最活跃的用户群体当属大学生们,他们思想开放,乐于接触新生事物,很多大学生都是在网络上学习知识、扩展见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以及传播社会思想潮流。然而,由于网络环境非常复杂,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在网络舆论事件上容易出现误判而形成不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学培养,科学利用网络舆论,采取合理措施应对网络舆论事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特点
(一)高校突发舆论事件的性质特征
通常高校发生的舆论事件主要是指在学校里面或者是学校周边,针对学生或者教职工等群体出现的突发事件,有可能会对学生的生命健康、精神状态或者财产等产生严重危害,从而会对高校教学活动安排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高校突发舆论事件主要分为公共卫生类、公共安全类、公共管理类以及心理类四种:高校卫生类突发舆论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出现集体食物中毒或者出现一定规模的传染病,直接威胁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最主要是指社会人员或者是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暴力性事件,以及各种自然界灾害或者人为灾害等灾难事件;公共管理类突发事件通常是由于学校教师或者大学生参与了一些政治事件,或者是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主要包括参与一些游行、非法集会、传播异教邪说以及绝食抗议活动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心理类突发事件指的是极少数大学生由于心理疾病等问题出现自残、自杀甚至杀害他人等严重事件。目前,大部分高校遭遇的突发事件主要都是人为造成的。很多学生由于思想政治觉悟不够,还没有形成正确且坚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蚀影响,在学校采取过激、错误的行动,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且造成了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很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在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及交叉性,其往往发生得非常突然和紧迫,并且传播过程非常迅速,范围特别广,容易对其他高校产生冲击和影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威胁性。
(二)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界定及其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事件指的是由于高校发生的某一事件在网络上形成舆论讨论,大量教师和大学生从自己的立场或者角度对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引发网络舆论的发酵和传播,引起全体网民的关注。高校网络舆论事件具有的特点有四点:第一,参与网络舆论的主体非常独特,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第二,高校突发事件在网络舆论传播具有交互性,也就是说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受到舆论的影响;第三,网络表达具有较大的自由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大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就事件畅所欲言,随意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立场;第四,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导致很多事件传递的信息和观点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并且由于人们在键盘背后表达观点,更容易传达较为偏激的思想,甚至故意采用错误言论来引爆网络舆论,形成急速爆发的负面舆情。这不仅会影响高校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还会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严重的冲击,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1]
二、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网络舆论事件也呈多发趋势。而很多高校在应对突发网络舆论事件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的教学安排造成影响,也会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影响。笔者查阅资料之后总结出,当前高校在应对突发网络舆论事件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高校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是当前高校突发网络舆论事件爆发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学校建立的信息沟通渠道非常少,因此不能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一旦某种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形成舆论进行传播,而学校本身却由于信息沟通不健全以及缺乏完善的信息资源平台管理机制,导致学校难以在舆论形成的最初阶段进行有效引导。由于舆论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学校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加大了网络舆论的控制难度,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会被别有用心之人进行利用。高校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非常不利于学校预防、化解突发性事件,对高校应对网络舆论事件造成明显影响。
(二)高校管理者缺乏网络危机意识
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依然采取传统的做法,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处理突发事件本身,而根本没有对互联网舆论进行监控和引导,不具备网络舆论危机意识,最终导致一些负面的舆论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最后疲于应对。有些高校在发生了突发事件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封锁消息,想通过这种方式防止事件在网络上传播发酵。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传播者,学校隐瞒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的行为很快就可能被一些学生揭露,还有可能让公众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这些都会对学校的公共形象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使学校公信力大大受损。一些学生在学校应对不力的时候,想借助大众的力量来对学校进行施压。也有一些人为了博人眼球,在发表相关观点时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严重扭曲事实真相,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高校管理人员缺乏网络舆论危机意识,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就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快速性以及难辨真伪,将舆论引导至其他高校,从而造成舆论恐慌,影响社会诚信度。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相对不健全
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太过迅猛,很多高校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健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部分高校甚至没有相关应对机制,这也是目前高校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存在的问题之一。一些学校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只希望能够快速化解问题,因此只在表面上给予相关学生精神慰藉或者补偿方案,但在初步控制了舆论之后没有解决事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又或者学校在处理了突发事件后没有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善后解决方案,后面还是会不断出现类似的问题,最终导致事件在网络舆论上传播。
高校在应对突发网络舆论事件时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以上3点。在实际的应对过程中,还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会对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应对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要想从根本上应对好网络舆论事件,就需要立足当前,不断加强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引导和应对能力。[2]
三、提高高校网络舆论事件应对能力的措施
高校在面对网络平台和舆论环境时,需要对网络世界的特点以及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高校要能够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让舆论导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互联网平台以及网络环境,维护学校稳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发展。
(一)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内涵
高校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场所。高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学校内部建设严谨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学习场所。严格做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自然就能够降低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在互联网上就有更高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及时对网络平台上的不实信息进行更正。高校在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健康校园,才能有效减少校内网络舆论传递负面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危机意识,完善网络舆论预警及应对机制
由于高校网络舆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和快速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网络危机意识,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预警和应对机制,由专门的小组负责舆情的监控以及突发事件的信息传达,让事件在发生初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正确的引导。高校要紧紧握住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在发布有效信息时要做到及时、主动、公开、准确,一旦发现不实甚至有害的信息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干预和引导,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突发事件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影响,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环境朝着规范、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以及广大网民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辅导员、学生会等组织要发挥引导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也是高校网络舆论事件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辅导员以及学生会、团组织等是高校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和保障。辅导员在应对突发网络舆论事件时,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并且要具备优秀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在网络舆情发展阶段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并且带领他们引导整个舆情的发展方向,从而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辅导员以及团组织要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贯彻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安全法制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避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发出不当言论。其次,学校组织要对各种网络平台上的热点问题进行监控,了解学生对各种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一旦学生出现极端言论或者不当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最后,学校组织要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他们提供人文关怀以及物质帮助,避免矛盾冲突引发突发事件。
(四)强化网络平台的监管职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平台在为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要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约束,尤其是对一些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辨别,为大家提供真实可靠的网络舆论信息。对那些恶意编造谎言、传播谣言以及恶意攻击的人员,平台要采取禁言、封号的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司法机关。如果平台不对其用户进行控制,因为错传、误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的,平台也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网站在建立自身的监管章程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用户对网站规定条款的执行程度。一旦发现用户的言论违反了规定,网站就有权对其言论进行处理。同时,网站要强化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网络把关人必须在信息的来源、信息的筛选、信息发布的规范化等方面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在网络舆论未造成负面影响前就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3]
五、结束语
为有效应对高校网络舆论事件,高校管理者必须从高校师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总结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高校更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从而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